中國空軍殲-16宣布形成戰鬥力,爲啥過這麼多年才說?

代表中國空軍官方的微博號“空軍發佈”在8月2日晚發佈了一則講述殲-16戰機與其他型號戰機進行對抗訓練的消息,最後一句是“向全面形成實戰能力賣出堅實步伐”。這被認為是該型戰機正式形成戰鬥力的官方公告。

中國空軍殲-16宣佈形成戰鬥力,為啥過這麼多年才說?

塗裝較淺的早期生產型殲-16戰機

殲-16戰機的具體性能現在已經有相當多的資料分析了,母型機一般被認為是蘇-30MKK,但也同時借鑑了美F-15E“雙重任務戰鬥機”的不少理念。首批殲-16服役消息大約在2014-2015年流出,距現在大約有4-5年的時間。令廣大軍迷不解的可能是:為什麼這麼慢才形成戰鬥力?這就要從空軍新戰機形成戰鬥力的流程來說道一下了。

中國空軍殲-16宣佈形成戰鬥力,為啥過這麼多年才說?

深色塗裝型殲-16,被認為屬於技術成熟後的量產型號

首先,飛行員進行訓練和熟悉裝備需要時間。殲-16雖然性能和理念和蘇-30MKK系列接近,但由於整體立足完全國產,無論是航電設備、武器、發動機等都需要飛行員有一個熟悉的過程,而且換裝殲-16的部隊之前通常都是裝備機型相對落後的部隊,之前往往飛的是蘇-27早期型甚至殲-7、殲-8這樣的二代機,因此換裝三代半級別戰機對飛行員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跨越。而教練機上能解決的適應問題並不多,真正的駕駛經驗還需要在殲-16上實機磨合。因此也需要不少時間,這是原因之一。

其次,殲-16本身兼有新裝備新武器試驗平臺的性質,很多在更新一代戰機上運用的新型裝備和武器也在掛載能力很強的殲-16上進行先期試驗,隨後再予以推廣,因此殲-16在磨合訓練期間也接到不少這方面的任務需要,當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全面形成戰鬥力的時間。

中國空軍殲-16宣佈形成戰鬥力,為啥過這麼多年才說?

殲-16還需要承擔試驗大量導彈等新式機載武器的任務,這也是其形成戰鬥力過程的一部分

其三,生產和裝備數量。一個型號戰機能否投入作戰是不能用一兩架的數量來統計的。戰時戰機往往需要組織編隊出擊,為了保證持續作戰能力戰機的數量不能過少,一般需要達到1-2箇中隊(每中隊大約10-20架)以上可以投入戰備值班才可以說達到了形成戰鬥力標準。類似的情況就是殲-10,大約在2003年開始首批列裝部隊,但到2006年底,列裝數量達到30-40架才對外徹底公開信息也有這方面原因。殲-20呢?情況也差不多。

中國空軍殲-16宣佈形成戰鬥力,為啥過這麼多年才說?

掛載實彈參加演習中的殲-16

第四,參加演習情況。這對於武器裝備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硬標準。殲-16有更大的使用任務彈性,意味著在實兵演練上需要更多的演習科目來加以考試。包括空戰項目、對地對海攻擊、電子戰攻擊、新型武器試驗等,每個大科目下還有不少小科目。再考慮到上面三點因素的共同作用,飛行演訓的意義和次數就更加重要了。

綜合上面多項條件來看,之所以宣佈殲-16形成戰鬥力這麼晚,恰恰是空軍官方出於穩重作出的舉動。相比某些喜歡把還停留在概念或樣品階段的武器性能吹上天的鄰國,解放軍如今已經不再需要盲目給自己打雞血來宣揚戰鬥力,平時隱真示假在戰時給對手更多“驚喜”才是這支軍隊更好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