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歼-16宣布形成战斗力,为啥过这么多年才说?

代表中国空军官方的微博号“空军发布”在8月2日晚发布了一则讲述歼-16战机与其他型号战机进行对抗训练的消息,最后一句是“向全面形成实战能力卖出坚实步伐”。这被认为是该型战机正式形成战斗力的官方公告。

中国空军歼-16宣布形成战斗力,为啥过这么多年才说?

涂装较浅的早期生产型歼-16战机

歼-16战机的具体性能现在已经有相当多的资料分析了,母型机一般被认为是苏-30MKK,但也同时借鉴了美F-15E“双重任务战斗机”的不少理念。首批歼-16服役消息大约在2014-2015年流出,距现在大约有4-5年的时间。令广大军迷不解的可能是:为什么这么慢才形成战斗力?这就要从空军新战机形成战斗力的流程来说道一下了。

中国空军歼-16宣布形成战斗力,为啥过这么多年才说?

深色涂装型歼-16,被认为属于技术成熟后的量产型号

首先,飞行员进行训练和熟悉装备需要时间。歼-16虽然性能和理念和苏-30MKK系列接近,但由于整体立足完全国产,无论是航电设备、武器、发动机等都需要飞行员有一个熟悉的过程,而且换装歼-16的部队之前通常都是装备机型相对落后的部队,之前往往飞的是苏-27早期型甚至歼-7、歼-8这样的二代机,因此换装三代半级别战机对飞行员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跨越。而教练机上能解决的适应问题并不多,真正的驾驶经验还需要在歼-16上实机磨合。因此也需要不少时间,这是原因之一。

其次,歼-16本身兼有新装备新武器试验平台的性质,很多在更新一代战机上运用的新型装备和武器也在挂载能力很强的歼-16上进行先期试验,随后再予以推广,因此歼-16在磨合训练期间也接到不少这方面的任务需要,当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全面形成战斗力的时间。

中国空军歼-16宣布形成战斗力,为啥过这么多年才说?

歼-16还需要承担试验大量导弹等新式机载武器的任务,这也是其形成战斗力过程的一部分

其三,生产和装备数量。一个型号战机能否投入作战是不能用一两架的数量来统计的。战时战机往往需要组织编队出击,为了保证持续作战能力战机的数量不能过少,一般需要达到1-2个中队(每中队大约10-20架)以上可以投入战备值班才可以说达到了形成战斗力标准。类似的情况就是歼-10,大约在2003年开始首批列装部队,但到2006年底,列装数量达到30-40架才对外彻底公开信息也有这方面原因。歼-20呢?情况也差不多。

中国空军歼-16宣布形成战斗力,为啥过这么多年才说?

挂载实弹参加演习中的歼-16

第四,参加演习情况。这对于武器装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硬标准。歼-16有更大的使用任务弹性,意味着在实兵演练上需要更多的演习科目来加以考试。包括空战项目、对地对海攻击、电子战攻击、新型武器试验等,每个大科目下还有不少小科目。再考虑到上面三点因素的共同作用,飞行演训的意义和次数就更加重要了。

综合上面多项条件来看,之所以宣布歼-16形成战斗力这么晚,恰恰是空军官方出于稳重作出的举动。相比某些喜欢把还停留在概念或样品阶段的武器性能吹上天的邻国,解放军如今已经不再需要盲目给自己打鸡血来宣扬战斗力,平时隐真示假在战时给对手更多“惊喜”才是这支军队更好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