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已至 養生須知

夏至已至 養生須知

​ 夏至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個節氣,這是北半球一年中夜最短、晝最長的一天,也意味著一年中最熱的階段即將到來,此後今年白晝越來越短,夜越來越長。

夏季人體為了適應炎熱的氣候,生理功能會發生一系列變化,如食慾下降、情緒低落等。同時高溫、高溼的氣候又給病原微生物繁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因此,夏天也是各種疾病的高發期,又稱為“多事之夏”。

1.消化道疾病

細菌性食物中毒,是指沙門菌、致病大腸桿菌、葡萄球菌等細菌毒素汙染食物引起的急性胃腸炎。主要與夏季飲食不潔,冰箱裡的生熟食不分開放置有關。

2.心腦血管疾病

夏季出汗多,水分流失的也多,血液濃縮,血液黏度也隨之升高,特別是老人血管彈性下降,血液黏度增加,極易誘發急性心肌梗死和腦血栓形成。

3.上呼吸道感染

夏季睡眠不足、長時間使用空調、露宿等情況下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俗稱熱感冒。

夏至養生要點

從中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長”字。

1.晚睡早起睡午覺

起居調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老弱者則應早睡早起。從這天開始,一定要睡午覺。夏至陰生,在中醫理論中,午覺是以陽養陰,子覺是以陰養陽。只要能合上眼睛一會,就能達到很好的養陰效果。

2.清淡飲食

夏至時節,人體消化功能相對較弱,飲食要以清淡為主,不宜食用辛辣、炙烤之品,以免助熱;避免過多食用生冷瓜果而損傷脾胃;也不可食用油膩太過,以防其化熱生火,在皮膚上生成疔瘡。

3.注意補水

夏至時節氣溫高,人體內的水分大量流失,此時若不及時補充水分,就會使人體血容量減少,大腦會因此而供血不足,極易誘發急性心肌梗死和腦血栓形成,因此要多補充水分。

4.靜息調心

根據中醫五行理論,夏天是養心的季節,應“常如冰雪在心”,即“心靜自然涼”。聽慢音樂是一個調息的好方法,舒緩的音樂可以幫助呼吸慢下來,讓心臟得到休息。

5.溫水洗澡

每日溫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因為溫水沖澡時的水壓及機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經系統興奮性降低,體表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改善肌膚和組織的營養,降低肌肉張力,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增強抵抗力。

6.夜不貪涼

夏日炎熱,腠理開洩,易受風寒溼邪侵襲,睡眠時不宜扇類送風,有空調的房間,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7.適當鍛鍊

夏季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若運動過激,可導致大汗淋漓,汗洩太多,不但傷陰氣,也宜損陽氣。在運動鍛鍊過程中,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衝頭、淋浴。

8.常備防暑藥

最後提醒,到了夏至,各家各戶就要開始準備一些防暑藥了。金銀花、菊花、荷葉、仁丹、藿香正氣水、清涼油、無極丹、避瘟散等防暑藥宜常備身邊,預防中暑,安全度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