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寧:關於決定網貸行業未來至關重要的兩點!

唐寧:關於決定網貸行業未來至關重要的兩點!

唐寧:關於決定網貸行業未來至關重要的兩點!

這是《中國經營報》為您分享的第677篇原創文章;我們只發有態度,有乾貨的原創。

本文大約:3100字

閱讀需要:6分鐘

面對近期網貸行業持續震盪,在決定行業走向的關鍵時刻,從監管到行業均在努力穩定市場並重樹投資人信心。

“我們付出極大心力的行業已經到了關鍵時刻,現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幫助投資者全面、恰當的瞭解網貸行業。既要保持對於風險的警惕,也要認識到行業過去、現在、乃至未來十年對於普惠金融、小微金融發揮的重要作用。”北京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宜信公司創始人唐寧在近期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在唐寧看來,面對目前行業遭遇的困難,需要在全面瞭解行業現狀和價值的基礎上,給予行業正確評價的信心和清晰的發展預期。

理性認識網貸正向價值

自六月唐小僧暴雷開始,聯璧金融、投之家等一系列具有廣泛知名度的平臺的“倒掉”讓市場投資人的情緒持續悲觀。這引發大量提前兌付、強行退出、債權轉讓等資金出逃行為。一些頭部、合規平臺的正常經營甚至也在遭遇巨大挑戰。

如何正確看待網貸行業、認清真實風險,抑制非理性資金出逃,共同推動行業走出動盪成為這一特殊時期的關鍵命題。

作為宜信創始人,唐寧12年前創立了首個個人對個人(P2P)的網貸模式,在他看來,此輪行業動盪宏觀看是任何一個行業發展過程均會經歷的階段。“整體看爆出問題的平臺中有大比例不是合規平臺甚至不是嚴格意義上的P2P,這些平臺使用科技的幌子,隱蔽性強、破壞力大,加之一些媒介對其平臺規模的失實渲染,比如把累計交易量和待收餘額混淆,給很多投資者造成了‘嚇了一跳’的感覺,繼而發生了恐慌的傳導。”

在唐寧看來,P2P這一在英美等其他國際市場得以發展壯大的模式,值得行業和投資人共同珍惜。

事實上,業界共識在於,目前網貸行業仍是中國金融科技的支柱性行業,也是金融科技領域最成熟的商業模式之一。這種模式的穩定、壯大、發展則需要監管、行業和投資人共同努力。

唐寧透露,在近一段時間,他和公司負責法律合規、行業協會、自律組織等的相關同事參加了多個各級監管部門牽頭的溝通會。“銀保監會、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各地互聯網金融協會近期召開的一系列會議,都對網貸行業未來發展給予充分的、正面的、積極的肯定。這就給釋放了明確的信息——網貸行業的未來發展前景是光明的。”

過去十多年間,互聯網個體借貸(P2P)在我國取了快速發展,目前中國已經成為P2P成交量最大、投資人數和借款人數最多的國家。數據顯示,早在2014年,中國網絡借貸成交量已經達到411億美元,超過同期的美國(104億美元)和英國(24億美元),成為全球最高。截至2017年,網絡借貸成交量達到28048億元人民幣。

唐寧:關於決定網貸行業未來至關重要的兩點!

資料來源: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實驗室

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IDF)副主任沈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網絡借貸行業的發展速度與規模後來居上是因為它滿足了旺盛的金融服務需求,體現出網絡借貸深厚的發展潛力與廣闊的發展前景,並符合我國的國情——這一方面來自中國信貸服務存在巨大的供需缺口,另一方面則來源於互聯網、移動支付等技術發展為網貸行業提供了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

正是上述國情、技術等因素疊加,給了像唐寧這樣一批創業者巨大的創新機會。在唐寧看來, “對於彼時部分人群遭遇的金融服務空白,網貸模式給出了回答;對於風險相對較高的小微、個人和三農金融,網貸模式從也大數理論、容忍風險、收益覆蓋風險等角度也給出了回答。”

唐寧:關於決定網貸行業未來至關重要的兩點!

記者採訪的多位業內人士也傾向認為:網絡借貸在服務實體、踐行普惠金融方面做出了明確貢獻,不應該因為一段時間內集中風險出清,就否定網貸行業的價值。

事實上,2005年聯合國首次提出“普惠金融”概念,包容性金融,服務更多小微人群的方向被倡導。2006年,宜信P2P模式創立。七年之後,普惠金融作為“完善金融市場體系”的組成部分被提出。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大量活躍在市場上的網貸機構,以更為靈活的利率和高效的技術手段幫助一批具有融資需求的小微、三農、個人解決了資金飢渴。

清晰行業預期+投資者教育刻不容緩

根據融360數據,僅在7月第二週,網貸行業資金淨流出超過1000萬的平臺有100家。資金淨流出在億元以上的平臺有14家。

在此背景下,監管的維穩信號已經發出。銀保監會7月16日召開的網貸行業風險情況專題座談會的精神,主旨就是防範網貸機構風險爆發和蔓延,穩妥有序推進網貸專項整治工作:一方面要通過嚴格監管,逐漸擠壓不合規企業,釋放存量風險,引導行業迴歸本源,營造良幣驅逐劣幣的市場環境;另一方面,儘快明確監管政策。

據瞭解,近期包括北京互金整治辦的多地監管機構都宣佈將陸繼續開展P2P網貸現場檢查工作。以北京互金協會為例,就已經計劃進行“數據管理機制”、“良性退出機制”、“白名單機制”、“風險緩釋機制”、“媒體溝通和監督機制”以及“金融消費者教育機制”等六大機制的建設。

在唐寧看來,除了權威部門對行業一錘定音的正面定性,給予市場各方明確的監管和整治預期非常重要,特別是針對下一步備案、驗收釋放更明確的信息或時間表,相信可以從根本上提振行業和投資人的信心。

而對於白名單制度出臺後,可能引發的非名單內平臺投資人“離場”憂慮。唐寧表示:在實際工作中,評價一個網貸平臺已經有了非常多的維度和標準,白名單可以看作一個階段性的“好人卡”,最終仍是要以備案驗收的結果為準。“問題關鍵是,首先需要讓投資人對行業恢復信心,從恐慌中恢復,才能理性去選擇平臺。”

唐寧認為,網貸行業也需要進行進一步的創新以降低市場風險。包括與國際化的傳統金融機構進行合作、或與保險公司合作降低投資者風險等等。

不過在他看來,緩解當前行業困境的一個重要方向是,需要在全面瞭解行業現狀和價值的基礎上,給予網貸行業正確評價的信心和清晰的預期。而這既需要監管對行業的積極定性、也需要投資人不斷的自我成長。

事實上,此輪行業震盪的發生之所以愈演愈烈,一個重要原因是大量低風險承受力投資者集中贖回避險。在出清過程中,很大一部分平臺本身存在高返利、高利率、資金池、期限錯配、線下理財等問題,動輒年化10%以上的年化收益的“固收”產品背後,藏匿著巨大風險。

唐寧:關於決定網貸行業未來至關重要的兩點!

“大變革時代,投資者群體是非常鬱悶、無措的。”唐寧認為,不管是普惠金融還是財富管理,還是金融科技的各細分領域裡,尤其重要的事情是做好投資者教育。唐寧以投資人普遍追求的流動性為例,“如果其能夠理解債權轉讓的模式就是通過舊的投資人離場、新的投資人接手這樣的邏輯,那麼暫時性的債權轉讓放緩也不必非常緊張。”

唐寧透露,宜信多年來一個核心性的工作就是持續的面向市場做合規理念宣導,面向投資者做教育溝通。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表示,曾經單一產品的無風險暴利時代宣告結束,投資人都應該樹立起資產配置、分散風險的投資理念。

在他看來,網貸行業在不斷出清的過程中,最終剩下的機構一定擁有對金融和科技二者的整合能力——既有金融的底蘊也兼具對科技運用的敏感。“但歸根結底,二者的結合是為了滿足來自實體經濟中更多未被滿足的金融服務需求,脫離了這些,也就成了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

記者 李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