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詩篇萬口傳:杜甫精神感動中國

中國傳統詩詞歌賦,很多是屬於一種比較缺乏生命力,是因為它不敢直麵人生的苦難,對於人生苦難,它所採取的態度是逃避的方式。不管是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還是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等,都是逃避人生的方式。很少有杜甫這樣寫實的詩人,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不虛飾、不迴避。

李杜詩篇萬口傳:杜甫精神感動中國

提到杜甫,腦海之中浮現的多半是一位憂國憂民、樸實謙和的長者,高中語文課本插圖中的杜甫是更是骨瘦嶙峋。這位與“詩仙”李白齊名的文人,一生處在最動亂的唐朝,人生際遇坎坷。

少時出身於京兆杜氏,一個北方的大士族,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中年開始仕途不順,又處在安史之亂時期,親眼看著“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卻無能為力,一生寫詩1400多首,他的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統治者的罪惡做了較深的批判,對窮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李杜詩篇萬口傳:杜甫精神感動中國

在最落魄潦倒的時候,他想到的任然不只是自己,他從自己的困窘想到流離失所的人們,在無眠的夜裡唱起《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儒家所推崇的仁愛精神,在杜甫身上也有完滿體現。

李杜詩篇萬口傳:杜甫精神感動中國

在那個詩歌的全盛時代,杜甫不是一個很有名氣的詩人。他同時代的著名詩人,無論識與不識,幾乎沒有人提到過他的詩。他死後一段時間裡,文集只流行於江漢之間,甚至江東一帶還不知道他。而杜甫恐怕難以想象,在他去世後的一千多年裡,他和他的詩歌,卻會如此備受推崇和熱愛。

到了宋代,他的詩歌在廟堂和江湖之間流傳,而他本人也成為士大夫頂禮膜拜的楷模。王安石和黃庭堅在他的畫像前面感動涕流,理學家朱熹將他和諸葛亮、顏真卿、韓愈和范仲淹並稱為“五君子”。

李杜詩篇萬口傳:杜甫精神感動中國

一個艱難困苦但又心懷天下的儒者形象在後人心裡牢牢地樹立起來。杜甫的氣節在後人身上賡續,南宋名將宗澤因受投降派掣肘而憂憤成疾,他在臨終前長吟的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到了當代,杜甫堅定踏實的人生態度、推己及人的仁愛精神、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和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這些素質正是中華民族性格中最光輝一部分。

李杜詩篇萬口傳:杜甫精神感動中國

  杜甫的影響甚至超越國界,延伸至儒家文化圈以外的精神世界。美國現代詩人肯尼斯·雷克斯羅斯對杜甫滿懷深情。他認為杜甫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非史詩、非戲劇性詩人,在某些方面比莎士比亞和荷馬更優秀,至少是更自然、更親切”。

“杜甫所關心的是人的堅信、愛、寬宏大量、沉重和同情,唯有這些品格才能拯救世界。”在西方的文化體系中,杜甫的精神被這樣闡釋。

李杜詩篇萬口傳:杜甫精神感動中國

衣單文化:弘揚中華養心文化之精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