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縛雞行》,看杜甫歷經沉浮後的滄桑與憂慮

當杜甫面對著已經由盛轉衰的唐王朝的衰頹局面時,他感慨萬千,憂國憂民。他見證過唐王朝由盛轉衰,一場安史之亂將原本強大的唐王朝推向了懸崖,隨後就是斷崖式的衰落——唐玄宗和唐肅宗兩代的宮廷政變使得決策層發生巨大震動,各種隱患隱藏在看似平靜的朝廷裡。同時大大小小的軍閥相互割據、激烈爭奪,使得當時的局面陷入一種混亂之中,形勢十分危急。杜甫曾經非常關心的國家和社會都一發不可收拾了,每況愈下的形勢使他非常焦灼與糟心。

一首《縛雞行》,看杜甫歷經沉浮後的滄桑與憂慮

此時杜甫的處境也非常艱難,正像他在《狂夫》中所寫的那樣:“厚祿故人書斷絕,恆飢稚子色淒涼”以及他在《百憂集行》中提到的那樣:“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東門。”他們一家人還是遭受著生活的困苦,可是他仍然堅決辭去了檢校工部員外郎的職務,因為他已經十分厭倦了當時的官場裡的勾心鬥角和爾虞我詐。因為“詩聖”杜甫內心裡是把廣大人民放在心中,他深切同情廣大勞動人民的疾苦。

一首《縛雞行》,看杜甫歷經沉浮後的滄桑與憂慮

就比如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的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人民生活更加內外交困。他面對這種處處充滿危險的局面,他寫下《夏日嘆》和《夏夜嘆》,憂時傷亂,感嘆當時日益緊迫的國難民苦。這年立秋後,憂心忡忡的杜甫因為對汙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秦州(今甘肅省天水一帶)。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當時的官場風氣的深惡痛絕。

杜甫晚年數經戰亂,歷盡滄桑之後逃難暫居在四川。歷經沉浮的他十分鄙視當時人世間的各種怪異現象,就用雞蟲為喻,創作了下面這首詩《縛雞行》:

小奴縛雞向市賣,雞被縛急相喧爭。

家中厭雞食蟲蟻,不知雞賣還遭烹。

蟲雞於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縛。

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

——唐 杜甫 《縛雞行》

一首《縛雞行》,看杜甫歷經沉浮後的滄桑與憂慮

首聯兩句“小奴縛雞向市賣,雞被縛急相喧爭。”擷取了一個細小的生活細節入詩歌之中,寫的是:作者偶然看到家中小僕人正在捆雞,要拿到市上去賣,而雞被捆得著急,邊叫邊掙扎,似乎在向人提出抗議。“相喧爭”則是運用擬人的手法將“小雞”人格化,使縛雞這個細節充滿了生動活潑的生活情趣。接著頷聯兩句“家中厭雞食蟲蟻,不知雞賣還遭烹。”作者一詢問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家中的人怕雞吃掉螞蟻之類的小蟲,有傷生靈,所以要賣掉它。

一首《縛雞行》,看杜甫歷經沉浮後的滄桑與憂慮

然後頸聯兩句“蟲雞於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縛。”這隻雞被賣出去之後不是也要遭受宰殺的厄運嗎?為什麼人對蟲子要施以厚恩,而對雞卻要報以刻薄呢?詩人對此似有所悟,立即命令小僕人解縛放雞。這裡體現出了作者的博愛思想,他對雞這樣的小生物也有一份厚愛。最後的尾聯兩句“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他再仔細想想,放了雞,蟲蟻不是又要遭受災難了嗎?反覆想來,實在沒有萬全之策,於是只好倚靠在山閣上,注視著寒冷的江面,江水正浩浩東去,遠處是迷濛的煙靄,一片蒼茫。在這裡杜甫彷彿有一種隱隱約約的道家思想。

一首《縛雞行》,看杜甫歷經沉浮後的滄桑與憂慮

其實這裡的“雞”與“蟲”有著作者的意味深長的比喻,有著作者的深刻思緒,他用來比喻當時的社會形勢——那時的天下戰亂已經很久了,國家和人民都陷於苦難中,一時還無法擺脫困境。作者此時也已經垂垂老矣,面對紛紛擾擾早已身心俱疲。他雖然有著匡世濟民的志向,但年老力衰,已“無力正乾坤”,這是杜甫最為痛苦的事情。

文|青舟(三度平臺簽約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