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古斯都》加冕與枷鎖的一生

《奥古斯都》加冕与枷锁的一生

《奥古斯都》加冕与枷锁的一生

《奧古斯都》

版本: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年5月

約翰·威廉斯1922年出生於得克薩斯州,兵役期結束後,終其一生都在大學任教。他出版過四本小說(《唯有黑夜》《屠夫十字鎮》《斯通納》《奧古斯都》),留下一部未竟之作《理性的沉睡》。如今來到了歷史小說《奧古斯都》,應該充滿刀光劍影,愛恨情仇,情懷與野心,陰謀與偉業,結果呢,主人公竟然在小說十分之九的篇幅後才正面出場。

在當時的文學圈,威廉斯一直是個邊緣人物,因為他生活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年代,現實主義寫作似乎正被炫技的後現代主義光芒蓋過。《斯通納》的重新出版讓西方文學界驚呼如此經典的被遺忘,雖然《奧古斯都》在出版當年就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但也是評委平衡了後現代小說《喀邁拉》後共同頒發的結果。《奧古斯都》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聚焦屋大維在愷撒遇刺後集結軍隊,打敗政敵,獲得顯赫權力的故事。第二部分聚焦屋大維的妻子、繼子和女兒對權力的攫取。第三部分是晚年屋大維寫給好友的自敘,回顧並反思自己的一生。

《奧古斯都》採用書信和回憶錄交替的形式,必要時刻引入第三方視角進行補充,多重視角豐富了敘述角度的表達。書信能夠聚焦當下緊張激烈的情勢變化;回憶錄能夠站在較遠維度審視總結,避免了單一時間的侷限。多人的書寫,得以深入每個人物內心,從不同側面勾勒一個事件的不同面貌。

夜幕下的屋大維

小說啟幕於尤里烏斯·愷撒向屋大維母親阿提婭致信將他收養為法律上的兒子,拔擢他為騎兵統帥的想法。終身獨裁官愷撒提到馬克·安東尼對收養的阻攔、西塞羅的算計和為屋大維介紹的三個朋友:阿格里帕、薩爾維迭努斯和梅賽納斯。

故事正式從阿格里帕公元前13年的回憶錄開篇,起筆就寫了亞克興角戰爭的震撼和馬克·安東尼的自殺,回憶的底色是昂揚振奮的基調。這看似閒筆,卻是屋大維擊敗政敵,獲得絕對權力的最後一場戰爭。但目前一切才剛剛開始。當屋大維突然接到愷撒遇刺的消息,“復仇”就成為年輕屋大維的生命主題。復仇談何容易!這是幾股政治力量的博弈。此時屋大維只有19歲,還有10年才有資格競選執政官。刺殺愷撒的共和派聲稱刺殺獨裁暴君是為了保護共和國,因為愷撒將獨裁官頭銜作為鞏固自己長期權力的基礎。但愷撒之死也引起了幾大巨頭覬覦權力的蠢蠢欲動,羅馬面臨分裂的危險,這樣的代價無疑比獨裁更大。

小說第一部聚焦幾派勢力眾生雜沓的聲音:阿格里帕、梅賽納斯等隨眾的忠心耿耿;馬克·安東尼對權力的虎視眈眈;元老院西塞羅代表的共和派對屋大維的拉攏……為了羅馬大局的平定,年輕人必須學會隱忍,斡旋在各個勢力之間,趁機聚攏人心,擴充軍隊。屋大維必須隨時更換不同的面具,扮演不同的角色,不斷上演結盟與背叛的戲碼,讓朋友捉摸不透:

他向西塞羅等共和派示好,與安東尼為敵,派兵拯救刺殺愷撒的迪基姆斯,並順利破例讓元老院選舉自己為執政官;他聯合最大的對手安東尼和雷必達組成後三雄同盟,又在羅馬徹底清算共和派政敵;屋大維在腓立比打敗刺殺愷撒的布魯圖斯和卡西烏斯,在海上打敗政敵小龐培,然後轉手剝奪同盟雷必達的軍權,在亞克興角打敗與克里奧帕特拉結盟的安東尼,消滅了古埃及的托勒密王朝。此時屋大維的勢力達到煊赫的鼎盛。他返回羅馬的時候,離他的34歲生日還有一個多月,這一年他將第五次擔任執政官,同僚是好友阿格里帕。和開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第一部結尾寫到亞克興角之戰後沒有凱歌高奏,有的只是死一般的寂靜,也許在那時屋大維就已經觸摸到權力的荒誕。

權力征途的冷酷

小說第二部聚焦屋大維的家人和文人墨客的故事,通過屋大維女兒尤利婭流放時的回憶、屋大維妻子李維婭和繼子提比略的來往信件,展現出這三個人對權力的蠢蠢欲動。屋大維膝下只有一個女兒,他希望藉助婚姻讓自己挑選的繼承人成為女婿,效仿愷撒立法收養為子。但是他先後許配給尤利婭的馬爾凱魯斯、阿格里帕都去世了,最後屋大維只能選擇他最不欣賞的繼子提比略。

尤利婭在公元4年的手記是這部小說最精彩的部分之一,雖然她的婚姻是父親的政治工具,但她有自己的意志,發出獨屬女性的聲音。她從無知到漸漸嚐到權力的滋味(哲學家說權力虛無,她認為那是因為他們像閹人不懂女性一樣不懂權力),她用女性的身體結交眾多情人,連奧維德都為她寫詩。最後她傾心馬克·安東尼的兒子尤盧斯·安東尼。但是政治鬥爭是殘酷的,提比略安插在尤盧斯·安東尼身邊的密探,揭露了他們密謀顛覆提比略的陰謀,而提比略打算通過向元老院揭發這個陰謀,架空屋大維,藉此處死尤利婭等人。屋大維清楚,如果這樣連自己也無法保護女兒。念及父女之情,屋大維僅僅因為通姦罪將女兒流放,掩蓋了政變的罪名。他稱呼女兒為“小羅馬”,足見對她的疼愛。可是為了羅馬,他必須讓小羅馬離開,永不再見。父女關係是威廉斯的出發點,也是作品最感人至深的一點。

小說欲揚先抑,名為奧古斯都,第一二部分卻遲遲不讓奧古斯都出場,最多通過其他人的側寫展示出屋大維的隻言片語,吊足讀者胃口。這就需要作者有足夠的筆力,讓第三部分奧古斯都的自敘成為壓卷的總結之詞。

屋大維長達四十頁的自敘,是對自己一生的總結。屋大維回憶這一生經歷過的重大事件、交往過的重要任務,如今敵人、友人、親人已經死了大半,只有自己留下面對荒誕。屋大維憶及政敵們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也會顯露出珍貴的人性:憶及選擇陰鷙的提比略成為他的繼承人,也是因為“殘忍在皇帝身上是比軟弱或愚蠢要輕微的缺點,因此我將羅馬遺留給提比略的惻隱與時間的偶然”。

屋大維將自己的人生總結成三個階段:“不知未來的年輕人,將生活視同於史詩中的歷險,期間他將會試煉並證明自己的力量,從而發現自己有不死之身。中年人……懂得了無論他自己力量多大,也抵不過偶然的勢力與他名之為眾神的自然規律,也懂得了自己終有一死。然而晚年的人……他的各種勝利與失敗不是戰勝了勢力的英雄,也不是被勢力摧毀的主人公,像任何一副總在演戲的貧乏可憐的皮囊,他領會到自己演過的角色太多,以至於不再有本人可言”。

屋大維留下的羅馬

拉塞爾·柯克在《美國秩序的根基》中如此評價屋大維的成就:“奧古斯都的偉大貢獻在於:直到兩百五十年之後,他所構築的體系才轟然倒塌。即便奧古斯都體系算不上真正的共和國,它在本質上也不是暴政。那個體系確實維繫了和平、繁榮以及某種程度的自由”。

屋大維的政治思想受到斯多葛哲學深深的影響,柯克繼續寫到“在一個血腥的世代裡,羅馬的斯多葛哲學維繫了中央集權帝國的內部社會秩序,教導一小群人真正自由的本質。斯多葛派哲學家似乎都生活在高山上——超越了虛榮,對同胞無所求,但富有同情心且樂於助人。斯多葛主義者不抱怨命運的不公,因為那等於指責上帝。他拋下野心,勤懇履行自己的職責。他的目標不是幸福,而是德性”。

屋大維站在生命的盡頭回望,在思考中追尋德性的自由,頓悟那些看似不可預料的轉折,其實都映照著同一個主題:這個年輕人的命運將與羅馬的命運重疊。向刺殺愷撒的兇手復仇,是為了羅馬;打敗背叛的政敵,是為了羅馬;傳佈拉丁語、訂立制度、建立法律,是為了羅馬;乃至,他違背好友維吉爾的遺囑,沒有毀掉未完成的《埃涅阿斯紀》,也是為了保留羅馬永恆的藝術榮光——他關於羅馬基業的詩篇無疑會比羅馬本身生命更長。

從以為自己無所不能的少年,到觸碰命運侷限的中年,到丟失真實自我的老年,他非但不能任意而為,反而必須隱忍以承擔責任。隱忍,就是奧古斯都一生的主題。他戴上不同的面具,扮演不同的角色,都只有一個終極目的:為了羅馬。 □鹿鳴之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