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算得上一個「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歷史人物!

他算得上一個“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歷史人物!

王守仁算得上一個“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歷史人物,但是王守仁最重要的是作為一個哲學家,他創造並發展了陸王心學,構造了一個主觀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和程朱理學雙峰並峙。王守仁心學,又叫陽明學,對後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諡文成。祖籍浙江餘姚。青年時隨父遷至山陰(越城)。因他後來隱居紹興陽明洞,自稱陽明子,又曾創陽明書院,故世稱陽明先生。他早年做過兵部主事,因反對宦官劉謹,被貶到貴州偏遠的龍場驛。後又得到明王朝的重用。他是明代最有影響的思想家,也是明代“心學”運動的代表人物。王陽明的著作由他的學生編輯為《王文成公全書》,其中的《傳習錄》和《大學問》是其主要的哲學著作。

他算得上一個“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歷史人物!

王陽明年輕的時候,曾是程朱理學的追隨者。他曾與朋友按照朱熹“格物窮理”的理論,去格竹子之理。然而,他面對竹子七日,不僅竹子之理未能格出來,而且病倒了。於是,他很是灰心,感嘆聖賢之難做。後來,在貴州龍場三年,王陽明冥思苦想,終於自以為達到了“徹悟”,斷言:“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傳習錄》下)於是,他由原來的一位客觀唯心主義者轉變成了一位主觀唯心主義者。

王陽明繼承了陸九淵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提出了“天地萬物本吾一體”的命題。在他看來,“人心”乃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天地萬物乃至草木瓦石,都只是“人心”的體現。在解釋作為主觀精神的“心”如何派生世界萬物時,王陽明認為,“心”派生萬物的過程是由意識活動實現的。他說:“凡意之所發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謂之物。”(《大學問》)又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傳習錄》上)這就是說,事物都是由意識活動的發生所構成的。人的“心”即意識到了哪裡,那裡就會產生形形色色、各種各樣的事物。由此可見,王陽明是將作為主觀精神的“心”看作是第一性的,而將客觀事物卻看成了第二性的,即“心”的派生物。

他算得上一個“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歷史人物!

既然世界萬物皆為心所派生,那麼心之外當然也就沒有任何獨立存在的事物了。所以,王陽明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心外無事,心外無事”。(《傳習錄》上)在他看來,我心就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天沒有我心的感知,便無所謂高;地沒有我心的感知,便無所謂深。因而離開我的心,也就沒有天地萬物了。於是,我心便成了宇宙間惟一的存在,除了我心以外,其他任何事物都是不存在的。這完全是一種違背常識的惟我論。不過,王陽明在強調我心之外無他物的同時,又不得不承認他人之心的存在,於是與其惟我論的中心哲學思想便發生了矛盾,也表現了他整個思想的不徹底性。

王陽明在孟子良知良能和陸九淵的“吾心之靈,吾所固有”的思想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良知”的先驗論學說。在他看來,認識的對象和泉源,都不是客觀世界,而是人心中先天所固有的良知。他說:“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傳習錄》上)良知是心中先天固有的認識,一切事物及其道理都包含在我心的良知中。認識本心的良知,也就達到了對一切道理的把握。心之外是沒有任何知識和學問的。

他算得上一個“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歷史人物!

“知行合一”說是王陽明認識論的又一重要內容。二程和朱熹曾提出“先知後行”說,而王陽明從“天地萬物本吾一體”的主觀唯心主義出發,反對朱熹的“先知後行”說,提出了自己的“知行合一”說。在他看來,把知行區分為先後,也就把知與行分為兩個了。如果認為知行有先後,要等到得到真知後方去做行的工夫。那麼,將會終身不知!從而也就會終身不行。王陽明認為,知行是不能分為兩個的。他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傳習錄》上)當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講的並非是知與行的辯證統一。因為,他的“知是行的主意”,強調了行對知的服從地位;另外,他還提出“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傳習錄》下)這樣,他便以知代行,取消了行與知的分別,以至於認為知便是行,實際上也就否認了行的獨立存在。

王陽明的人性論和倫理學說是在其“致良知”的主觀唯心主義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他的弟子曾將他的倫理學說概括為四句話:“無善無惡是心之本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傳習錄》下)在這裡,本體心是無善無惡的,因為它處於未發之中,所以不存在善惡之分;只有出現人的意念活動的時候,才會有善惡的分別,良知也才能認識善惡;而外推善念,去掉惡念,則是格物的工夫。

他算得上一個“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歷史人物!

王陽明繼承陸九淵的“心即理”的思想,認為本體心就是天理,又依自己的“心外無理”的本體論,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的命題。他所謂“存天理”也即是“存心”,二者是同一的。這正如他所說:“此心無私慾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同上)他還說:“善念存時,即是天理,此念即善,更思何善,此念非惡,更去何惡。”(《傳習錄》上)這幾句話的意

思是,無私心即是天理,善念即是天理,其發動會處處合乎封建的倫理道德。王陽明認為,與天理相對立的惡念、私心就是他所說的人慾,事實上也就是一切違背封建倫理道德的思想意識。他說:“只要去人慾,存天理,方是功夫。靜時念念去人慾存天理,動時念念去人歇存天理。”(同上)所謂“夫人慾”,具體說來,就是“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慾,逐一追究搜尋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復起,方始為快。”(同上)

就思想影響的長久性而言,王陽明的“心學”遠不及朱熹的理學,但就當時而言,王陽明的心學卻是有相當影響的,他的思想很快就成為官方哲學。明王朝在建國初期,在經濟和政治上採取了一系列恢復和鞏固的政策,而在思想上又以程朱理學作為思想統治的工具,甚至把朱熹的《四書集註》作為取士的標準答案,把對經義的解釋,發展成為八股文,嚴重地束縛了人們的思想。隨著程朱理學的日益教條化,其對人民的欺騙作用也在漸漸弱化。

他算得上一個“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歷史人物!

王陽明的心學正是在程朱理學日趨僵化的形勢下建立起來的,其根本目的是“破心中賊”,以緩解威脅明王朝的社會危機,同時也有反對教條化了的程朱理學的意義。王陽明的哲學學說就其直接意義而言是對朱熹哲學的反應,他所倡導的心學是北宋以來理學揚棄佛道,不斷髮展的長期過程的一個結果,在整個理學的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王陽明本人富於創造精神,其哲學理論一脫當時程朱派的經院習氣,只有一種勇往直前的氣概,充滿了活力。他在教學方面所提倡和實行的因材施教,靈活簡明的教學方法,更使他的思想發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在明朝中期社會危機日趨嚴重的時代,王陽明的以“破心中賊”為目的主觀唯心主義學說,被不少封建士大夫看成為可以挽救危機的可靠藥方,對之推崇至極。就在王陽明生前,已有大批封建士人不遠千里從四面八方來向他討教。尤其是到了晚年,各地來訪者不斷增加,以至於每到一處,前後左右環坐而聽的常不下數百人。王陽明死後,他的弟子在各地立問堂、書院、講臺幾十處,定期講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儘管由於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王學曾一度被禁,王陽明本人的伯爵也被停止世襲了,但不久明穆宗又追贈王陽明為新建侯,諡文成,正式為王學和王陽明本人恢復了名譽。到明神宗時,王陽明和王學的地位更加顯益。在明朝嘉靖、隆慶、萬曆年間,王學的勢力幾乎遍及全國,特別是在江淮以南,影響更大,打破了幾百年來程朱學派在思想界和學術界的獨霸地位。根據《明儒學案》,王門後學分為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閩粵、泰州七個學派。這種廣泛的分佈,說明王學在時的影響是很大的。七派之中的泰州學派很注重對社會下層的宣傳,從而使王陽明的學說在社會下層民眾中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清朝初期和中期,王陽明的學說曾經冷落了一陣子,然而到了近代,卻又開始流行起來,許多有影響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鼓吹它和利用它。

他算得上一個“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歷史人物!

鴉片戰爭前後,首先感覺到中國社會的內外危機併發出變法革新呼籲的是一些地主階級的改革家。他們中的一些傑出人物就曾利用王陽明的心學作為其思想工具。例如,魏源在少年時代便鑽研過陽明之學,深受其影響。他後來依據王陽明的學說,認為,人們如果真正做到“心不受垢”,始終保持自身所固有之仁心,便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反之,如果使此心蒙垢,心中之仁就難以顯露。

十九世紀後期資產階級維新派的幾位著名代表人物,除了嚴復曾對陽明之學作過批判外,其他人均信仰並倡導陽明之心學。康有為認為陽明之學“直捷明誠,活潑有用”,他以陽明心學教其弟子,對梁啟超等人產生了很深的影響。至於譚嗣同,他雖然對兩千年來封建的政治、思想、文化作了否定,並對程朱理學作了公開的批判,然而對於陽明之學,他卻是頗有好感的。

除了資產階級維新派,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一些代表人物也曾程度不同地受到過陽明心學的影響。孫中山的世界觀就曾受到王陽明心學的影響。他認為“人者心之器也,而國事者,一人群心理之現象也。是故政治之隆汙,系乎人心之振靡。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吾心倍其不可行,則反草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也。心之為用大矣哉!夫心也者,萬事之本源也。”(《孫文學說》)另外,章太炎、陳天華等人也曾崇拜過王陽明,受到其學說的影響。

他算得上一個“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歷史人物!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王陽明的思想和學說被反動勢力、右翼勢力所利用,產生了消極的影響。例如蔣介石便是王陽明學說的最大鼓吹者。在他統治時期,陸王心學紅極一時,流傳甚廣。他自己曾說:“陽明的《傳習錄》是吾十八歲時最喜歡讀的書之一。這本書闡明致良知的道理,奠定了我求學作事的根本。”在幾十年的反革命生涯中,蔣介石一再鼓吹、宣傳王陽明的學說,試圖以之給他的部下打氣,撲滅革命烈火。

總的說來,王陽明學說在後期中國封建社會的影響,遠不如程朱學說,但在近代,其影響卻超過了程朱理學。而由於倡導、鼓吹王陽明學說的,既有進步人物,也有反動勢力,所以,王陽明學說在近代的作用和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程朱理學和王陽明心學是中國雙峰並峙的哲學體系,但就整個歷史來講,王陽明心學的影響稍遜於程朱理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