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他比诸葛亮还厉害,一代奇才刘伯温是否被神化了?这才是真相

传闻他比诸葛亮还厉害,一代奇才刘伯温是否被神化了?这才是真相

诸葛亮(影视作品)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单看这句话,刘伯温似乎比诸葛亮还要厉害啊。而且民间还有不少刘伯温的传说,据说他未卜先知、洞察今古,并且呼风唤雨,“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帮朱元璋打下了江山,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是神仙一般的人物。

但你想过没有,刘伯温的功劳如此大,为何在明朝建立后只封了个伯,位居功臣36位,而且最后的下场很不圆满?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刘伯温真的如上文所说的那么神奇吗?

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他拥有怎样的传奇人生,关于他的众多故事又是真是假呢?

我们尽量撇开神话传说,依据史实记载,来还原一个真实的刘伯温!

刘基,字伯温。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生,他的家乡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今属浙江文成),按元朝当时的行政区划,属于江浙行省的处州路。

刘伯温聪慧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

和许多士人一样,刘伯温知道科举是他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径,因此,他认真学习儒家经典。

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岁的刘伯温入府学读书。他从师习春秋经。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但刘伯温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阐述自己的观点。老师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

至顺四年(1333年),23岁的刘伯温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但是按照元朝的制度,年满25岁的成年男子才能应考,据当代学者杨讷考证,刘伯温虚报年龄为26岁,终于蒙混过关。

其后,他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也是十分精通。然而,如此传奇的人物在他早年的时间里,仕途上并不得志,生活中也坎坷不定。

至元二年(1336年),已中进士的刘伯温正式踏入仕途,到江西瑞州路的高安县任县丞,略相当于今日之副县长。

任职期间刘伯温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在任官的五年内,处理地方事务的原则是“严而有惠爱”;对于发奸摘伏,更是不避强权。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

此时已经是元朝末年,元王朝的统治具备乱世所拥有的一切弊端。因此,刘伯温在江西做了5年官,虽“政严而有惠爱”但“豪右数欲陷之”,秉性耿直不愿意随波逐流的刘伯温,辞去官职,回到青田老家,闭门读书。

归隐青田老家后的刘伯温发愤著述,总结自己对政治、教育、世态、人情等方面的看法,分析批判元朝弊政,总结治国经验。我们熟悉的一个成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就出自此时写就的一部传世著作――《郁离子》。

有着济世之才的刘伯温,会安于宁静的田园生活吗?已过不惑之年,远大抱负是否会就此终结?

元末徐寿辉攻陷杭州,在攻陷杭州之前,刘伯温便带着家人回到故乡。回到故乡不久,朝廷起用他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主要任务是帮助当地政府平定浙东一带的盗贼,特别以方国珍为对象。元左丞帖里帖木儿欲招安方国珍,刘伯温说方氏兄弟首先作乱,不杀他们无以惩后。

方国珍心里害怕,重贿刘伯温,刘伯温拒不接受。于是重赂官府,终被招安,并授以官职。刘伯温一怒之下辞官还里,以表对元朝腐败昏聩之不满。

如果不是在元朝,也许刘伯温会有着一个明朗的前途吧。

传闻他比诸葛亮还厉害,一代奇才刘伯温是否被神化了?这才是真相

说起刘伯温,人们总会想到朱元璋。朱元璋出身穷佃户,做过和尚。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爆发,朱元璋投军后,凭借自己的胆略和才能迅速站稳脚跟,并在群雄角逐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方霸主。他们的相遇,是在刘伯温年近半百之时。

此时天下局势突然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也彻底改变了刘伯温在乡间默默无闻的隐居生活,使他终于有机会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施展抱负、发挥才智,成为名流千古的一代开国文臣。

接下来刘伯温的谋士岁月,也就是他被神化的岁月。

转折在元至正十九年。当年十一月,朱元璋的部队攻占了浙江处州(今浙江丽水),善于网罗名士的朱元璋,仰慕刘伯温的名声,几次派特使请他出山。在家乡隐居等待机会的刘伯温,也认为只有朱元璋能成得了气候,于是决定出山。

元末,整个农民起义的形势明显,天下势力非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莫属。

这时,张士诚绕过朱元璋往北打,打到了现在的安丰。韩林儿向朱元璋发号施令,命他来救自己。朱元璋找刘伯温商量,问去还是不去,刘伯温说别去。

但是朱元璋没信他,到底领兵去了,结果安丰也没保住,被张士诚拿下了,但他还是把韩林儿给救出来了。朱元璋势力一天天壮大,非常不巧的是韩林儿在这时溺水身亡,几乎所有人都认定是朱元璋把他害了。结果,朱元璋在这件事上落了个“弑君”的恶名。自那以后,凡有军国大事,他必然跟刘伯温商量。

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以刘伯温为太史令,刘伯温请求朱元璋下诏罪己。

天气大旱,刘伯温请求处理久积冤案,朱元璋便当即命令他予以平反,大雨也就从天而降。

刘伯温趁机请求建立法制,防止滥杀现象。朱元璋这时正要处决囚犯,刘伯温说:“这是获得疆土和百姓的吉象,所以应当停刑等待。”三日之后,海宁归降,朱元璋很高兴,将囚犯全部交给刘伯温释放了。

刘伯温不仅能做到对战略、战术、突发事件的预测,而且其识人之明、谋国之忠也为他赢得很高的赞誉。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8)朱元璋即皇帝位,定都应天,国号大明。明王朝正式建立,授刘伯温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在明朝建立后,刘伯温又重新进入了儒家知识分子的角色,背负起“以天下为己任”的重任。

太祖巡幸汴梁时,刘伯温与左丞相李善长一起留守京城。刘伯温认为宋、元两朝都因为过于宽纵而失天下,所以应该整肃纲纪,于是便下令御史检举弹劾,凡犯有过错的,一律奏明皇太子,依法惩治,因此人人都畏惧刘伯温的威严。

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图私利,纵容下属而被治罪,李善长一向私宠李彬,故请求从宽发落,刘伯温不听,并派人骑马速报太祖,得到批准,刘伯温便在祈雨时,将李彬斩首。因为这件事,刘伯温与李善长开始不和。

在与李善长有过几次公开的争论后,刘伯温以丧妻之名请求还乡。

刘伯温临走上奏说:“凤阳虽是皇上的故乡,但不宜作为建都之地。王保保不可轻视。”不久,定西之役失利,从那时起一直成为边患。这年冬天,太祖亲自下诏,叙说刘伯温征伐之功,召他赴京,赏赐甚厚,并多次要给刘伯温进爵,他都固辞不受。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开国功臣遭杀戮的例子,刘伯温对此深谙于胸,为能终老一生,多次请求告老还乡。在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赐其还家之后,竭力洗尽铅华,表现得像一个不识字的老农,也不和地方官吏来往。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伯温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几个月之后,刘伯温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他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对他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又对次子刘璟传授为官之道。

最后刘伯温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一代奇才黯然离去,他六十五年的传奇人生也就此谢幕。

传闻他比诸葛亮还厉害,一代奇才刘伯温是否被神化了?这才是真相

其实啊,刘伯温并没有大家所想象的那么神,那么,为什么刘伯温在历史上会如此出名呢?其实这是出于朱元璋的一种政治需要。

众所周知,朱元璋出身卑微,直到称帝后也一直对此耿耿于怀,为了让他显得是顺承天意的真龙天子,朱元璋曾经大量编造个人神话。

在这些神话故事中,刘伯温的角色就十分重要了。因为刘伯温懂得谶纬之学,可以经常编造出一些所谓的“天象”来证明朱元璋是受命于天,刘伯温也因此得以被树为了朱元璋集团中的代表人物。

而一旦功成名就了,朱元璋就再也不需要刘伯温这种角色了,他一改往日对刘伯温的态度。在刘伯温还在朝的时候,朱元璋的文集刻成,赐给了李善长、胡惟庸、宋濂三人,却偏偏没有给刘伯温。

讽刺的是,明代开国功臣后来纷纷被打成了逆党,朱元璋追忆刘伯温生前所言,不禁懊悔莫及。朱棣登基后,刘伯温又逐渐被明朝树为了“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

刘伯温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使人钦佩不已,他通晓经史诗文,天文地理,神秘的天象和占卜他也十分精通。他所有的预言都来源于他对全国战略形势的谙熟于胸,对人性的高超洞察。所有这些经过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的渲染,逐渐变得神奇莫测,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神奇人物,后人将他的一生异化为传奇。但其实刘伯温和普通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际上鞠躬尽瘁,一心为国才是他的真正形象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