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刘伯温、姚广孝与建北京无关,元朝第一汉臣才是创建者

北京成为首都,最大原因就在于蒙古帝国分裂后,忽必烈认识到自身应该倚重什么(汉文化地区),由此,迁都北京。都城的建设者就是刘秉忠。刘秉忠死后,忽必烈赠其太傅、赵国公,谥号文贞。忽必烈之孙、太子真金之子,元成宗铁穆耳封其“太师,谥文正。这个谥号在封建社会臣子的谥号等级中应该是最高的了。清朝的曾国藩就是文正。后世又被晋封为常山王。

刘伯温、姚广孝与建北京无关,元朝第一汉臣才是创建者

金中都复原图

(1)刘秉忠、郭守敬筹建北京,使北京第一次成为“统一国家”的首都

1264年,忽必烈听取刘秉忠的建议改“中都”为“大都”,将未来的首都定于此地。北京虽然在战国时期的燕国就是燕国都城,但和今天的北京城在地理位置上并不一致。真正与今天的北京城类似的是在辽国时期,但辽国时北京只是“陪都”。

金国的“中都”才是真正的首都。金中都是正方形,周长37里多。东南城角在永定门火车站西南,东北角在宣武内翠花街,西北角在军博南,西南角在凤凰嘴村。1215年,蒙古军队攻破金中都后,将其焚毁。

1264年,忽必烈听从刘秉忠的建议,决定在金中都的遗址上新建都城。但刘秉忠率领学生郭守敬、赵秉温等经过考察后,抛弃了原来的主张,决定放弃在遗址上兴建,改在以金中都东北方的大宁宫为中心的地方新建都城。

大都于1266年开始兴建、1267年正式兴建,1272年完工、1273年宫殿完工,1274年北京第一次成为“统一中国”的首都。

刘伯温、姚广孝与建北京无关,元朝第一汉臣才是创建者

元大都复原图

(2)刘秉忠建造理念的开创性以及最早的四合院形制在北京

元大都的设计理念非常先进,布局合理,特别是利用了河湖水系,使元大都的供水系统重新畅通,并且符合中国古代建筑的理念。除此以外,元大都的胡同系统非常发达,虽然,胡同是北方常规建筑方式,但目前我国能够找到的“四合院”模型只有元朝的。

元大都皇宫外的建制是:“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衡通。”自熊梦祥(元)《析津志》

单士元的《故宫史话》中说:元代一步为五尺,元一尺合0.308米(也有说0.312米),简单地说,元代一步合1.5米以上。因此,大街最小37米、小街最小18米;29条胡同街道将384条胡同连通。

大街、小街、胡同之间的距离严格按照标准建造,大街、小街宽度一致。同时,每个四合院都占8亩土地,可安置10户人家。

大都内的皇宫周边共有50个商业区,这50个商业区按照各自的功能划分片区,大都城内每天的生活起居一目了然。现在东四一条到十二条的胡同布局,依然保持着元代的风貌。

在皇宫的建造中,刘秉忠更是以《易经》的“九宫八卦”为基础理念,设置了:宫城居中、轴线分明的建造格局。同时,又将《周礼·考工记》从理想变成现实,如外城为方形、旁三门,铺以“九经九纬”的道路,形成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局。这一理念,为朱元璋、朱棣建造南京、北京的故宫提供了典范。

刘伯温、姚广孝与建北京无关,元朝第一汉臣才是创建者

(3)建造南北故宫与刘伯温、姚广孝关系不大,民间的“八臂哪吒”传说元朝就有

建成后的元大都,在平面地图上呈东西短、南北长的矩形,城墙全长60里又240步,有十一门,南、东、西三面各三门,北面二门,被附会为哪吒“三头六臂两足”。所以,后来明故宫的诸多传说,其实早在元朝就有了。只不过把刘秉忠改为刘伯温或者其他人了。

其实,民间就喜欢拿当时比较有名的人当幌子,比如刘伯温、姚广孝本来就不是一个时代的风云人物,非要捏合到一起。

刘伯温病逝于1375年,而南京故宫从1366年开始建造,但因为朱元璋想把都城建在自己的老家,所以南京故宫就停建了,直到1375年才重新兴建,1392年才基本完工。

刘伯温、姚广孝与建北京无关,元朝第一汉臣才是创建者

其实,故宫的修建跟他们都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关系,南京故宫的建造样本就是元大都,朱元璋在1366年的时候,身边已经聚集了众多人才,其中就有包括刘伯温在内的元朝官员。再加上南方工匠去过北京的人也不少,懂得元大都建造的人很多。

北京故宫又是以南京故宫为建造样本,只要有建筑大师建造就可以了。直接建造北京故宫的建筑大师是生于洪武年间的蒯祥。蒯祥是专门建造皇宫建筑的大师,从永乐到天顺(明英宗)为明代皇帝建造了众多建筑。

因此,明代在皇宫建造上就是以元朝为样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