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淺夏 玄英‖摩訶池—唐五代成都的中央公園

點擊上面藍字“方誌四川”添加關注!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浅夏 玄英‖摩诃池—唐五代成都的中央公园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浅夏 玄英‖摩诃池—唐五代成都的中央公园

摩訶池—唐五代成都的中央公園

文 • 淺夏 玄英

圖 • 網絡

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

侈侈隆富、羅肆巨千的經濟基礎,既麗且崇、喧然名都的盛世風貌,孕育了“精敏輕疾”“兼容幷蓄”的人文性格和“喜遊樂”“尚滋味”“好辛香”的生活享受,滋養了這座城市剛柔相濟的生活美學。這座千年古都臨山瞰江的自然美、沃野千里的田園美、華都高堂的城市美中,最令人矚目的,莫過於令都人士女“愛水看花日日來”的摩訶池。

唐五代的錦城勝景

據唐人盧求《成都記》載,隋開皇二年(582年),隋文帝楊堅第四子楊秀鎮蜀,被封為蜀王。為修築子城,先後命人直接在城中取土,從而留下一個巨大的土坑,後漸積雨水形成一個大池。有西域僧人到成都,見如此巨大之水面,感慨稱之“摩訶宮毗羅”。

摩訶是梵語,為大之意,宮毗羅為龍,意為此池大而有龍,故名為摩訶池。

史料記載,摩訶池形成初期,面積約500畝,初期靠貯蓄天然雨水。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浅夏 玄英‖摩诃池—唐五代成都的中央公园

隋代摩訶池遺址

唐代,成都的城市水利得到全面發展,貞元元年(785年),節度使韋皋開解玉溪,並與摩訶池連通,湖面逐漸擴大。唐中葉,摩訶池已是泛舟遊覽勝地,成為一個開放的城市公園。

文人墨客、平民百姓紛紛到摩訶池上泛舟遊覽,宴飲聚會,而鎮守成都的各級官吏,如嚴武、韋皋、高駢等都曾遊覽摩訶池。據《北夢瑣言》載:“韋皋鎮蜀,常飲於摩訶之池”。

杜甫關於摩訶池的詩句描繪了一派秋日美景,鴛鴦、白鷺與人和諧相處:

湍駛風醒酒,船回霧起堤。

高城秋自落,雜樹晚相迷。

坐觸鴛鴦起,巢傾翡翠低。

莫須驚白鷺,為伴宿清溪。

這麼美麗的摩訶池,藉著大詩人的詩句當然聲名鵲起。

詩人高駢也有詩:

畫舸輕橈柳色新,摩訶池上醉青春。

不辭不為青春醉,只恐鶯花也怪人。

摩訶池在唐代還曾經是戰亂期間成都重要的救急水源。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南詔國軍隊圍攻成都,城郊百姓都進城避難,城中水井水源枯竭,百姓只能從摩訶池中打水飲用。

王建稱帝建立前蜀後,修建的皇宮就在摩訶池畔。他將摩訶池改名為龍躍池,納入宮苑。並從城北引郫河水入宮,注入池中。摩訶池由公共遊樂之地變成了皇家禁苑。

919年,後主王衍繼位,立刻擴建內苑和池水面積,並改龍躍池為宣華池,所在宮苑命之為宣華苑,耗時三年始成。環池修築宮殿、亭臺、樓閣,有重光、太清、延昌、會真之殿;清和、迎仙之宮;降真、蓬萊、丹霞、怡神之亭,飛鸞之閣,瑞獸之門,土木之功窮極奢巧。宣華苑極盡豪華,其範圍廣達十里。由此可以想見,千年前這座皇家宮苑規模的宏大和奢華。

龍池九曲遠相通,楊柳絲牽兩岸風。

長似江南好風景,畫船來去碧波中。

花蕊夫人將宣華苑和池畔的景色幾乎寫入了每一首《宮詞》之中,湖面有“內人追逐採蓮船”,湖邊是“驚起沙鷗兩岸飛”,春雨夏歌四季景色不同,煙波盪漾宛若江南水鄉。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浅夏 玄英‖摩诃池—唐五代成都的中央公园

除了池畔風光,宣華苑內的殿宇、山水、花木等園林盛景,在《宮詞》裡也描寫得非常詳盡。

會真廣殿約宮牆,樓閣相扶倚太陽。

淨甃玉階橫水岸,御爐香氣撲龍床。

殿名新立號重光,島上亭臺盡改張。

翔鸞閣外夕陽天,樹影花光遠接連。

旋移紅樹斫新苔,宜使龍池更鑿開。

展得綠波寬似海,水心樓殿勝蓬萊。

宣華苑作為一處皇家名苑,有殿閣樓亭、怪石修竹、小橋流水、曲徑通幽,又有氣勢宏偉的宮殿式建築群,不僅有中國園林之美,也有皇家氣派。宣華苑內栽種的牡丹、芍藥、木芙蓉、海棠、梔子花、芍藥次第開放,石榴、梧桐、櫻桃各種樹木四季常青,荷花、荇藻在水中飄搖,這處皇家園林宛若人間仙境。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浅夏 玄英‖摩诃池—唐五代成都的中央公园

王衍在宣華苑中只享受了短短的4年,925年,前蜀亡於後唐。前蜀亡後,宣華苑遭兵火焚掠。934年,孟知祥建立後蜀,仍然以前蜀宮為後蜀皇宮。孟昶即位後,將宣華池湖面再次擴展,宣華池又改回摩訶池。據現代考古發現的摩訶池西北角和南角判斷,後蜀時期的摩訶池有1000餘畝,達至鼎盛,成都也迎來了歷史上一段特別安逸美妙的時期。

在歷代文人對摩訶池、後蜀宮殿的記載描述中,最美麗動人的應該是蘇東坡的《洞仙歌》了。蘇軾在小序中交代了寫此詞之緣由:

僕七歲時,見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歲。自言嘗隨其師入蜀主孟昶宮中,一日大熱,蜀主與花蕊夫人夜納涼摩訶池上,作一詞,朱具能記之。 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無知此詞者,但記其首兩句,暇日尋味,豈《洞仙歌》令乎?乃為足之雲。

蘇東坡說他小的時候在老家眉山聽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尼姑說起當年孟昶和花蕊夫人的故事。這位花蕊夫人不是前蜀作宮詞的那位花蕊夫人,而是後來給成都留下芙蓉花的花蕊夫人了。那時老尼姑還是小尼姑,隨著師傅到了蜀王的後宮,夏夜漫長又酷熱,小尼姑無心睡眠。無意中遠遠地看到摩訶池中的涼亭上,孟昶和花蕊也正在納涼,隱隱約約地還傳來花蕊婉轉的歌聲,唱的正是孟昶的新詞。老尼姑只記得頭兩句,後來的就記不得了。那時的蘇東坡還只有七歲,四十年後他用《洞仙歌》的曲調將那兩句補充完整,有了這首流傳千古的詞。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倚枕釵橫鬢亂。 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 金波淡,玉繩低轉。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浅夏 玄英‖摩诃池—唐五代成都的中央公园

據說孟昶在摩訶池上,建起一座奢華的水晶宮殿,用楠木做柱,以沉香為梁,拿珊瑚雕刻成窗花,以碧綠玉作窗戶。四周牆壁不用磚石,而是用長達數丈開闊的琉璃鑲嵌砌成,內外通明。在盛夏夜,用水車將池中的水抽到宮殿的頂上,再灑落下來,用於降溫。

水車踏水上宮城,寢殿簷頭滴滴鳴。

助得聖人高枕興,夜涼長作遠灘聲。

《宮詞》中描寫使用人工腳踏龍骨車提水,實施人工降水。可見無論其當時的建築技藝還是製造工藝,摩訶池不說是獨步天下,起碼也是獨出樞機,目前還沒有發現比摩訶池龍骨水車用於降溫的更早的歷史記載。

只惜亂世中的繁華很快過去,隨著後蜀的滅亡,摩訶池和宣華苑的芳華也一去不復返。

入宋後,蜀宮中的殿閣被大量拆除,引水的河渠逐漸淤廢,至南宋時池的面積已縮小至與唐代相似。

范成大鎮蜀時曾遊摩訶池,有《晚步宣華苑》:

喬木如山廢苑西,古溝疏水靜鳴池。

吏兵窸窸番更後,樓閣崔嵬欲暝時。

有露冷螢猶照草,無風驚雀自遷枝。

歸來更了程書債,目眚昏花燭穗垂。

夜晚的故蜀宮苑,池邊尚有高大的喬木,不過看起來像是荒山,溝渠中還有靜靜的流水。廢棄的樓閣、驚飛的鳥雀,景象讓人心驚。

陸游宦遊成都時也曾多次遊摩訶池並寫下數首懷古之作:

摩訶古池苑,一過一銷魂。

春水生新漲,煙蕪沒舊痕。

年光走車轂,人事轉萍根。

猶有宮梁燕,銜泥入水門。

詩人自注雲:蜀宮中舊泛舟入此池曲折十餘里。今府後門,雖已為平陸,然猶號水門。

今昔對比,世事變遷,二百多年過去了,不僅兩蜀盛景早化煙雲,北宋的繁華也如舊夢。此際的銷魂不是感嘆池水美景,唯黯然銷魂矣。

宣華輦路牧牛羊,摩訶龍池草茫茫。

宮殿犁盡餘繚牆,南風遠吹禾黍香。

當年喧譁華麗的宮池已成牛羊漫步、荒草萋萋處,只剩下一些殘存的宮牆供後人懷想。

到了明洪武十八年,蜀王朱椿將大半個摩訶池填平,於蜀宮舊址修建蜀王府。明末清初,蜀王府毀於戰亂。清康熙四年(1665年),蜀王府廢墟上又興建起貢院,只有西北隅仍殘留少許水面。到了民國初年,摩訶池全部被填平成為了演武場。至此,歷時1000餘年,令唐代詩人武元衡“愛水看花日日來”的“摩訶大池苑”消失殆盡,繁華瑰麗的皇家園林也隱沒不彰。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浅夏 玄英‖摩诃池—唐五代成都的中央公园

遺蹟無語憶千年

讓文人墨客魂牽夢繞的摩訶池,一度僅存於史料之中,且語焉不詳。後人於其方位、大小、形制莫衷一是,直到2013年成都體育中心南側的重大考古發現,才為我們正式揭開了這一錦城勝景的神秘面紗。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浅夏 玄英‖摩诃池—唐五代成都的中央公园

2013年,考古人員在成都體育中心附近發現了一處重大古代遺址,其中包括唐代建築基址、明代蜀王府和人工河遺址以及此前存在於文人詩詞中的摩訶池遺蹟

。2014年,這處遺址被命名為東華門遺址,其中初步明確了明代以前的摩訶池東部邊界,同時也發現了隋代池岸卵石堤和唐代池畔卵石路。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浅夏 玄英‖摩诃池—唐五代成都的中央公园

在此基礎上,考古人員結合2008年成都市博物館新館建設工地考古發掘成果,判斷此處應為明代以前摩訶池水域南界的一部分。2016年7月,考古人員又在青龍街市三醫院旁一處工地裡發現了明代以前摩訶池水域的西北界。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浅夏 玄英‖摩诃池—唐五代成都的中央公园

由於摩訶池水域面積龐大,城市主幹道必然會選擇避開這一區域,因此在結合唐宋時期成都城市主幹道的走向和斜城城市街巷裡坊的方位,我們可以大致勾勒出唐宋元明時期摩訶池的範圍:摩訶池位於唐宋時期羅城的中部略偏西、子城的西北部,即今天的北至市三醫院、西到東城根街(唐宋子城東側大概區位)、南抵成都市博物館新館、東南到東華門遺址一帶,最大面積約1200餘畝,與北宋著名詩人宋祁詩中“十頃隋家舊鑿池”的描繪基本一致。

美麗的摩訶池如果還存在,成都又該是一番怎樣的風光。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浅夏 玄英‖摩诃池—唐五代成都的中央公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