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億美金買ofo? 滴滴:對不起,你就值這個數

14億美金買ofo? 滴滴:對不起,你就值這個數

8月3日早上,鳳凰科技援引共享單車行業內人士稱,ofo涉及的收購談判已經接近尾聲,與此前消息不同的是,本次被曝出滴滴將與螞蟻金服聯合出資收購ofo,作價14億美元,同時雙方還承諾將承擔ofo2億美元的債務。該人士進一步透露,目前滴滴和螞蟻金服已經與ofo簽署了框架協議,但此消息遭到ofo的否認。

就在不久前,就有消息顯示滴滴和ofo正在就談判價格展開拉鋸戰,滴滴對ofo的預期收購價格只有美團收購的一般,金額在15億美金左右。同時,滴滴在不斷降價,每談一次價格就要折損一次。

公開數據顯示,ofo已經在全球市場投放了1400萬輛車。根據Trustdata數據顯示,2018年6月ofo月活躍用戶量達到917萬,排在行業第一位,摩拜月活躍用戶數為870萬排在第二位。二者不相上下,話說當年摩拜被美團以37億美金收入囊中。如今,和摩拜平起平坐的ofo就值14億美金了?

沒長大的“孩子”,ofo隔空喊話:我能自己賺錢了!

早在6月11日上午,有消息顯示,ofo挪用用戶押金或許已超百億,押金餘額僅剩35億左右,並欠款15億。隨後,ofo方面緊急闢謠,堅稱沒有挪動押金。另也有數據顯示,截至5月中旬,ofo對供應商欠款12億元左右,城市運維欠款近3億元,合計欠款15億元,賬面可動用現金不足5億元。

ofo在國外的市場也是節節敗退,ofo被曝撤出或暫停部分業務的國家和地區至少有7個,包括印度、以色列、中東、澳洲、德國、美國、西班牙等,據說接下來這份名單可能還會加長。

自此,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ofo公關與種種謠言展開了一輪輪博弈:

6月11日,ofo宣佈在全國百城實現盈利,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天津、成都。ofo聯合創始人於信表示,ofo在武漢的車身廣告業務的200輛改造車的相關收入達到了百萬;

6月13日,ofo稱B2B業務進展順利,目前營收已經超過1億元。業務涵蓋車身廣告、App端內廣告和企業綠卡;

6月14日,ofo發佈ofo的車身廣告呈現“城市feed流”的特性,即城市中千萬輛單車車身廣告可聚合成feed流廣告網絡,城市大眾可在各地隨時讀取feed流廣告,並能在線上完成廣告效果轉化,有效打通線下線上流量,這將讓車身廣告發揮出巨大的商業價值;

6月15日,ofo表示戴威將統管ofo全球業務,並稱正在探索電動滑板車業務;

6月19日,ofo宣佈推出新一代信用積分體系,或將分級減免押金;

6月20日,ofo稱共享單車格局已定,行業回盈利正軌;

6月27日,ofo稱運營效率提升80%,效率規模居行業第一。

仔細來看,ofo每一輪pr背後都在告訴世人:我們有造血能力,我們有盈利能力。此時的ofo像一個努力的孩子在證明著自己的能力,這也被行業看做是最後的掙扎。無奈於“看戲不嫌熱鬧大”,ofo的盈利能力始終遭到戲謔,就連資本方也時不時“背後捅刀”。退一步說,共享單車行業火爆發展至今,包括ofo小黃車在內的共享單車企業真能自救嗎?這恐怕真的還是個未知。

ofo一直在宣稱以廣告業務和B2B業務實現了盈利,但事實好像並非如此。此前一份網傳的ofo廣告刊例顯示,ofo車身廣告最低價位是160元/輛/月,最高的品牌定製車是2000元/輛/月。App的廣告則以開屏廣告、彈窗及騎行結束頁為主,定價也各不相同,一般均以萬元起。事實上,ofo開展車身廣告也並不是那麼的容易,部分城市明令禁止車輛設置商業廣告。

信息流也同樣如此。首先,ofo作為一個工具類APP,用戶已經習慣用完即走,騎車過程也無法營造閱讀場景,而其單一的信息源,造就了其用戶的特定性,無法滿足大多數用戶的閱讀性。

滴滴:ofo,你成功地吸引了我的注意

2016年的中秋節,戴威第一次見到程維,初次見面,戴威有些緊張。

在雙方交談時,戴威認為ofo同滴滴有很多共同點,雙方都不生產車,雙方擁有很多共同的股東,雙方在業務上也有很多合作的機會,於是戴威選擇接受滴滴的投資,之後滴滴也一直進行跟投。公開資料顯示,截至目前,ofo一共獲得12輪融資超40億元,其中,滴滴參與了ofo的B+輪、C輪、D輪、E輪融資。

14億美金買ofo? 滴滴:對不起,你就值這個數

7月25日,ofo進行了一輪新的人事調整,滴滴系三位高管進駐滴滴,後行業一直被傳出戴威被架空。事情發展至2017年11月,戴威在辦公室大怒,將執行總裁付強趕出辦公室,滴滴系三位高管正式開啟休假模式。

在失去了“不聽話”的ofo,滴滴同樣也沒閒著。2018年1月,滴滴正式宣佈託管小藍,同時推出了自己的共享單車平臺。

事情發展至2017年5月,有消息稱戴威與滴滴出行首席執行官程維進行了一次關於潛在收購要約的溝通,但戴威明確告知程維永遠不會放棄ofo的獨立運營。ofo和滴滴出行均拒絕對此事發表評論。戴威甚至告訴那些參加週一會議的員工說,如果他們不想戰鬥到最後,現在就可以選擇離開公司,他表示未來公司將繼續保持獨立,此時ofo的虧損範圍依然在持續擴大。

就在6月底,ofo又雙叒叕被傳已經賣身滴滴,但ofo聯合創始人於信在朋友圈回應稱,作為董事會成員,並沒有聽說這個事情。

如今,收購事件再一次浮出水面。再看收購傳聞也並非偶然,多次傳出被收購無外乎有三種原因:一是ofo在戴威的帶領下想要獨立發展已經難上加難,一是滴滴對收購的迫切,一是ofo投資人的催促。

“趁火打劫”的滴滴

滴滴程維早前曾說——如果這項業務對滴滴很重要,那就買下來。可見ofo對於滴滴的重要性。據億歐汽車瞭解,滴滴目前在出行板塊的業務包括出租車、專車、順風車、公交、代駕等,作為出行大佬,滴滴本以為可以穩坐寶座。

在共享單車領域,隨著美團和阿里巴巴進入,出行市場再次變成旋渦中心。如今,美團有了滴滴,阿里有了哈羅,短途出行市場競爭格局明顯,若此時滴滴放棄,意味著失去話語權,滴滴當然不甘心。

另外,從用車需求來講,共享單車業務覆蓋用戶人群較為廣泛,人們每天用車的次數高於一般出行的通行工具,這是滴滴更好接近用戶的方式。尤其是最近滴滴網約車業務發展愈發困難,以北京地區為例,北京市發佈的查處非法網約車新政於7月1日起已經執行,該規定表示,在北京未經許可擅自從事或者組織從事巡遊出租汽車客運經營、網絡預約出租汽車客運經營的,都將被扣押車輛。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美團宣佈進入網約車市場,雙巨頭之爭進入新的角逐。 從拼搏程度來看這兩家企業能擁有現在的成績,無一不是經過殘酷的戰場廝殺,最終披荊斬棘。所以滴滴要想守住自身優勢,必須在出行市場守住陣腳。

雖然ofo如此重要,但行業人士稱,ofo早已錯過最佳被收購時機,在持續缺錢的狀態下,ofo疲態盡顯,壞車逐漸增多,運營變得難上加難,顯然不佔有優勢的ofo失去了更多籌碼。 而作為強勢一方的滴滴當然想“趁火打劫”,在市場看好、資本看好的狀態下,滴滴的收購似乎多了更多信心,壓低價格實屬意料之中。

迴歸到文章開頭,雖然ofo對這次收購予以否認,但可以判斷的是,戴威掌控ofo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2018年8月24日,億歐將在北京舉辦“科技落地 物鏈未來——GIIS 2018物流產業創新峰會”,就傳統物流企業、製造企業、物流科技應用場景及實操、物流科技新暢想等議題,攜行業人士一同探討新機遇下物流科技如何更好落地及發展走向。

14億美金買ofo? 滴滴:對不起,你就值這個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