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唤醒沉睡千年的兵马俑,他为文博考古倾注一生

1974年,陕西西安临潼西杨村的几个农民打井时一不小心挖到了“瓦神爷”。村民们以为叨扰了神灵,惴惴不安、一筹莫展之际,他和同事蹬着二八大杠飞奔现场。一看到挖出的陶俑头,他又惊又喜,告诉村民:“

这是俑!这可能是秦朝的俑!”

他唤醒沉睡千年的兵马俑,他为文博考古倾注一生

他,就是赵康民

曾任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的

袁仲一表示

↓↓

赵康民

是最早确定兵马俑

是文物并进行修复的人

而就在2018年5月16日晚9时30分

赵康民因病去世,享年82岁

消息一出

海内外各界人士纷纷悼念

他唤醒沉睡千年的兵马俑,他为文博考古倾注一生

赵康民

1936年生,临潼区博物馆原馆长,1990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秦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文物学会会员。

从事文博考古工作40余年,发现、参加、主持、发掘姜寨原始聚落遗址、秦兵马俑一号坑、秦始皇陵便殿遗址、秦始皇陵马厩坑、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唐庆山寺上方舍利塔地宫、关山唐墓、明刘懋石室墓等。撰写出版专著有《骊山风物趣话》、《骊山胜迹》、《临潼县志·文物志》、《临潼碑石》。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简报40余篇。

他唤醒沉睡千年的兵马俑,他为文博考古倾注一生

他唤醒沉睡千年的兵马俑,他为文博考古倾注一生

他唤醒沉睡千年的兵马俑,他为文博考古倾注一生

赵康民在自述文章《秦始皇兵马俑发现始末》中,详细介绍了兵马俑发现和发掘的经过。他写道:“作为一个基层考古工作者,1974年,我有幸率先科学地鉴定、修复、命名和试掘了现已被公认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坑,拉开了发掘这个庞大的地下军阵的序幕。”

他唤醒沉睡千年的兵马俑,他为文博考古倾注一生

让我们把时间再倒回到

1974年那个传奇的夏天

他,唤醒沉睡千年的兵马俑

他唤醒沉睡千年的兵马俑,他为文博考古倾注一生

那时候的赵康民还是一个基层考古工作者。3月29日,陕西原临潼县晏寨公社西杨生产队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打井时,挖出一个陶俑的上半身残躯。随着挖掘的深入,陶俑的残身断肢、铜镞等文物渐渐露出来。那时候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些文物的重要性,直到赵康民来到现场,根据现场观察和专业知识,他判断这些文物很可能是国宝。

他唤醒沉睡千年的兵马俑,他为文博考古倾注一生

他唤醒沉睡千年的兵马俑,他为文博考古倾注一生

他唤醒沉睡千年的兵马俑,他为文博考古倾注一生

4月26日,清理完现场,赵康民一行把全部文物装了三辆架子车,送往当时的临潼县文化馆。当晚,他把全部残片分类排队,清洗茬口,用环氧树脂胶粘接,用石膏填补残缺处。修复工作持续了三天,两个武士俑终于被粘起,赵康民鉴定为秦俑。赵康民在文章里描述,这两个武士俑“身高1.78米,身穿战袍,腰间束带,腿扎行藤,足蹬方口齐头履,两臂下垂,左手五指并拢,右手半握,拇指上翘

。”

他唤醒沉睡千年的兵马俑,他为文博考古倾注一生

时任新华社记者蔺安稳了解到此事,写了一篇题为《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的情况反映,交给《人民日报》内参。这份情况反映印发后,中央领导非常重视。当年7月15日,秦俑考古队正式进驻工地,赵康民与杭德州、袁仲一等5人成为了揭开秦陵陪葬坑之谜的第一代考古工作者,从此拉开了揭开秦兵马俑神秘面纱的序幕

他唤醒沉睡千年的兵马俑,他为文博考古倾注一生

而秦始皇兵马俑坑的发现发掘,弥补了这个断裂文明的缺佚,对于研究封建帝王的埋葬制度,秦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雕塑艺术,青铜铸造技术等方面十分珍贵。

他唤醒沉睡千年的兵马俑,他为文博考古倾注一生

蔺安稳曾任新华社记者、中国新闻社副社长兼副总编、高级编辑,他对赵康民唤醒沉睡数千年的兵马俑做过这样的评价:

秦俑的价值是赵康民经过一番探索研究后认识到的,一般群众认识不到泥巴烧制而成的瓦人碎片竟是宝贝。赵康民将收集到的破碎瓦片进行拼对、修复,并恢复了秦俑的原貌,不仅断定它是秦代之物,而且给它取名“秦代武士俑”,世界知名的“秦俑”一词就是从“秦代武士俑”演化而来的。

他唤醒沉睡千年的兵马俑,他为文博考古倾注一生

他唤醒沉睡千年的兵马俑,他为文博考古倾注一生

他唤醒沉睡千年的兵马俑,他为文博考古倾注一生

他唤醒沉睡千年的兵马俑,他为文博考古倾注一生

他唤醒沉睡千年的兵马俑,他为文博考古倾注一生

他,为文物而生

他唤醒沉睡千年的兵马俑,他为文博考古倾注一生

近日

我们通过电话采访到赵康民的同事

通过他们的回忆

赵老为文博考古事业倾注的一生

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李美侠,时任临潼区博物馆馆员,与赵康民亦师亦友。1976年,李美侠进入临潼县文化馆文物组工作。回忆起对赵康民的第一印象,李美侠说:“黑、瘦、高,他看起来像一个老实的农民,一点也不像一个考古学家。”通过多年的工作接触,李美侠真正认识了赵康民,“他是一个博学、无私、肯吃苦、爱钻研的考古工作者。”

他唤醒沉睡千年的兵马俑,他为文博考古倾注一生

而多年的工作接触

才让李美侠真正认识、了解赵康民

这是一个博学、无私、能吃苦、爱钻研的

考古学家

回忆起与赵康民在一起工作的情景,李美侠忍不住哭起来,既是敬佩又是惋惜。

“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考古工作,是一个为了文物而生的人。”

他不善言辞,是一个低调、少言的人,而当和朋友聊起文物,赵康民却能滔滔不绝。

他唤醒沉睡千年的兵马俑,他为文博考古倾注一生

赵康民的生活也是围绕着文物。他以馆为家,几乎天天都在博物馆的库房里修文物,吃住都在博物馆。同事经常可以看见,赵康民的妻子把做好的饭菜送来博物馆。为了不耽误工作,他时常拿着馍馍,就着辣子油,蹲在阴暗的库房里快速填饱肚子。

赵康民的妻子曾对李美侠诉苦,“你们赵老师,把心都刻在文物上嘞。”赵康民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家里。老人的健康,孩子的学习、工作,一切都交给妻子来打理。有一次,老人想念儿子了,专门从老家来看儿子,但赵康民一直没空回家,妻子只能带老人去博物馆里。见到两位老人时,赵康民仍然没有放下手头的工作,手里拿着文物,和父母简单地寒暄。对于西北汉子来说,对于父母的感激和爱,都深深地埋藏在了心里。

他唤醒沉睡千年的兵马俑,他为文博考古倾注一生

即便是退休,赵康民的生活依然围绕着考古工作。大部分老人退休后的生活,都是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安心地颐养天年。而赵康民却仍然居住在博物馆内,继续潜心研究、写作,直到最近几年才回到家中,和家人生活在一起。

赵康民先生的次子赵奇说,

父亲把一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文物保护事业,在老人的书房内,还摆放着一本正在修改的书稿。老人每天早上四五点起床,一天时间基本上都待在书房修改书稿。

他唤醒沉睡千年的兵马俑,他为文博考古倾注一生

他唤醒沉睡千年的兵马俑,他为文博考古倾注一生

在我们身边

像赵康民这样的

基层考古工作者还有很多

他们有的在一线基地风餐露宿发掘宝物

有的在实验室妙手回春修复文物

而对兵马俑的挖掘、修复、保护工作

也从未停止过……

据秦始皇陵博物院考古工作部主任张卫星介绍,近十年,兵马俑的发掘还是常规性的发掘。对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和二号坑发掘工作持续常态化,前期已经完成大面积挖掘并到达一定程度,后期将进行小范围的示范性、精细化挖掘。与此同时,还将尽可能全面的收集资料。

未来,在配合兵马俑发掘的工作同时,考古工作人员会对现场出土的文物进行进一步保护。对遗址本体、出土遗物、环境变迁进行调研评估,形成更长远的保护计划。

他唤醒沉睡千年的兵马俑,他为文博考古倾注一生

为文物而生

以馆为家

有太多太多为了文物考古事业

默默奉献的工作者

他们用巧手和最先进的技术

让沉寂千百年的文物

复活生机

当我们游览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时

当我们惊叹世界第八大奇迹时

当我们一次次感叹古人聪明才智时

请不要忘记他们

他唤醒沉睡千年的兵马俑,他为文博考古倾注一生

文:陈晨、朱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