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喚醒沉睡千年的兵馬俑,他爲文博考古傾注一生

1974年,陝西西安臨潼西楊村的幾個農民打井時一不小心挖到了“瓦神爺”。村民們以為叨擾了神靈,惴惴不安、一籌莫展之際,他和同事蹬著二八大槓飛奔現場。一看到挖出的陶俑頭,他又驚又喜,告訴村民:“

這是俑!這可能是秦朝的俑!”

他喚醒沉睡千年的兵馬俑,他為文博考古傾注一生

他,就是趙康民

曾任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館長的

袁仲一表示

↓↓

趙康民

是最早確定兵馬俑

是文物並進行修復的人

而就在2018年5月16日晚9時30分

趙康民因病去世,享年82歲

消息一出

海內外各界人士紛紛悼念

他喚醒沉睡千年的兵馬俑,他為文博考古傾注一生

趙康民

1936年生,臨潼區博物館原館長,1990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國秦俑學研究會常務理事,陝西省博物館學會常務理事,陝西省考古學會理事,中國博物館學會、中國文物學會會員。

從事文博考古工作40餘年,發現、參加、主持、發掘姜寨原始聚落遺址、秦兵馬俑一號坑、秦始皇陵便殿遺址、秦始皇陵馬廄坑、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唐慶山寺上方舍利塔地宮、關山唐墓、明劉懋石室墓等。撰寫出版專著有《驪山風物趣話》、《驪山勝蹟》、《臨潼縣誌·文物志》、《臨潼碑石》。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簡報40餘篇。

他喚醒沉睡千年的兵馬俑,他為文博考古傾注一生

他喚醒沉睡千年的兵馬俑,他為文博考古傾注一生

他喚醒沉睡千年的兵馬俑,他為文博考古傾注一生

趙康民在自述文章《秦始皇兵馬俑發現始末》中,詳細介紹了兵馬俑發現和發掘的經過。他寫道:“作為一個基層考古工作者,1974年,我有幸率先科學地鑑定、修復、命名和試掘了現已被公認的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坑,拉開了發掘這個龐大的地下軍陣的序幕。”

他喚醒沉睡千年的兵馬俑,他為文博考古傾注一生

讓我們把時間再倒回到

1974年那個傳奇的夏天

他,喚醒沉睡千年的兵馬俑

他喚醒沉睡千年的兵馬俑,他為文博考古傾注一生

那時候的趙康民還是一個基層考古工作者。3月29日,陝西原臨潼縣晏寨公社西楊生產隊在秦始皇陵東1.5公里處打井時,挖出一個陶俑的上半身殘軀。隨著挖掘的深入,陶俑的殘身斷肢、銅鏃等文物漸漸露出來。那時候人們還沒有意識到這些文物的重要性,直到趙康民來到現場,根據現場觀察和專業知識,他判斷這些文物很可能是國寶。

他喚醒沉睡千年的兵馬俑,他為文博考古傾注一生

他喚醒沉睡千年的兵馬俑,他為文博考古傾注一生

他喚醒沉睡千年的兵馬俑,他為文博考古傾注一生

4月26日,清理完現場,趙康民一行把全部文物裝了三輛架子車,送往當時的臨潼縣文化館。當晚,他把全部殘片分類排隊,清洗茬口,用環氧樹脂膠粘接,用石膏填補殘缺處。修復工作持續了三天,兩個武士俑終於被粘起,趙康民鑑定為秦俑。趙康民在文章裡描述,這兩個武士俑“身高1.78米,身穿戰袍,腰間束帶,腿扎行藤,足蹬方口齊頭履,兩臂下垂,左手五指併攏,右手半握,拇指上翹

。”

他喚醒沉睡千年的兵馬俑,他為文博考古傾注一生

時任新華社記者藺安穩瞭解到此事,寫了一篇題為《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的情況反映,交給《人民日報》內參。這份情況反映印發後,中央領導非常重視。當年7月15日,秦俑考古隊正式進駐工地,趙康民與杭德州、袁仲一等5人成為了揭開秦陵陪葬坑之謎的第一代考古工作者,從此拉開了揭開秦兵馬俑神秘面紗的序幕

他喚醒沉睡千年的兵馬俑,他為文博考古傾注一生

而秦始皇兵馬俑坑的發現發掘,彌補了這個斷裂文明的缺佚,對於研究封建帝王的埋葬制度,秦代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生活,雕塑藝術,青銅鑄造技術等方面十分珍貴。

他喚醒沉睡千年的兵馬俑,他為文博考古傾注一生

藺安穩曾任新華社記者、中國新聞社副社長兼副總編、高級編輯,他對趙康民喚醒沉睡數千年的兵馬俑做過這樣的評價:

秦俑的價值是趙康民經過一番探索研究後認識到的,一般群眾認識不到泥巴燒製而成的瓦人碎片竟是寶貝。趙康民將收集到的破碎瓦片進行拼對、修復,並恢復了秦俑的原貌,不僅斷定它是秦代之物,而且給它取名“秦代武士俑”,世界知名的“秦俑”一詞就是從“秦代武士俑”演化而來的。

他喚醒沉睡千年的兵馬俑,他為文博考古傾注一生

他喚醒沉睡千年的兵馬俑,他為文博考古傾注一生

他喚醒沉睡千年的兵馬俑,他為文博考古傾注一生

他喚醒沉睡千年的兵馬俑,他為文博考古傾注一生

他喚醒沉睡千年的兵馬俑,他為文博考古傾注一生

他,為文物而生

他喚醒沉睡千年的兵馬俑,他為文博考古傾注一生

近日

我們通過電話採訪到趙康民的同事

通過他們的回憶

趙老為文博考古事業傾注的一生

展現在了我們的面前

李美俠,時任臨潼區博物館館員,與趙康民亦師亦友。1976年,李美俠進入臨潼縣文化館文物組工作。回憶起對趙康民的第一印象,李美俠說:“黑、瘦、高,他看起來像一個老實的農民,一點也不像一個考古學家。”通過多年的工作接觸,李美俠真正認識了趙康民,“他是一個博學、無私、肯吃苦、愛鑽研的考古工作者。”

他喚醒沉睡千年的兵馬俑,他為文博考古傾注一生

而多年的工作接觸

才讓李美俠真正認識、瞭解趙康民

這是一個博學、無私、能吃苦、愛鑽研的

考古學家

回憶起與趙康民在一起工作的情景,李美俠忍不住哭起來,既是敬佩又是惋惜。

“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考古工作,是一個為了文物而生的人。”

他不善言辭,是一個低調、少言的人,而當和朋友聊起文物,趙康民卻能滔滔不絕。

他喚醒沉睡千年的兵馬俑,他為文博考古傾注一生

趙康民的生活也是圍繞著文物。他以館為家,幾乎天天都在博物館的庫房裡修文物,吃住都在博物館。同事經常可以看見,趙康民的妻子把做好的飯菜送來博物館。為了不耽誤工作,他時常拿著饃饃,就著辣子油,蹲在陰暗的庫房裡快速填飽肚子。

趙康民的妻子曾對李美俠訴苦,“你們趙老師,把心都刻在文物上嘞。”趙康民忙於工作,無暇顧及家裡。老人的健康,孩子的學習、工作,一切都交給妻子來打理。有一次,老人想念兒子了,專門從老家來看兒子,但趙康民一直沒空回家,妻子只能帶老人去博物館裡。見到兩位老人時,趙康民仍然沒有放下手頭的工作,手裡拿著文物,和父母簡單地寒暄。對於西北漢子來說,對於父母的感激和愛,都深深地埋藏在了心裡。

他喚醒沉睡千年的兵馬俑,他為文博考古傾注一生

即便是退休,趙康民的生活依然圍繞著考古工作。大部分老人退休後的生活,都是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安心地頤養天年。而趙康民卻仍然居住在博物館內,繼續潛心研究、寫作,直到最近幾年才回到家中,和家人生活在一起。

趙康民先生的次子趙奇說,

父親把一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文物保護事業,在老人的書房內,還擺放著一本正在修改的書稿。老人每天早上四五點起床,一天時間基本上都待在書房修改書稿。

他喚醒沉睡千年的兵馬俑,他為文博考古傾注一生

他喚醒沉睡千年的兵馬俑,他為文博考古傾注一生

在我們身邊

像趙康民這樣的

基層考古工作者還有很多

他們有的在一線基地風餐露宿發掘寶物

有的在實驗室妙手回春修復文物

而對兵馬俑的挖掘、修復、保護工作

也從未停止過……

據秦始皇陵博物院考古工作部主任張衛星介紹,近十年,兵馬俑的發掘還是常規性的發掘。對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和二號坑發掘工作持續常態化,前期已經完成大面積挖掘併到達一定程度,後期將進行小範圍的示範性、精細化挖掘。與此同時,還將盡可能全面的收集資料。

未來,在配合兵馬俑發掘的工作同時,考古工作人員會對現場出土的文物進行進一步保護。對遺址本體、出土遺物、環境變遷進行調研評估,形成更長遠的保護計劃。

他喚醒沉睡千年的兵馬俑,他為文博考古傾注一生

為文物而生

以館為家

有太多太多為了文物考古事業

默默奉獻的工作者

他們用巧手和最先進的技術

讓沉寂千百年的文物

復活生機

當我們遊覽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時

當我們驚歎世界第八大奇蹟時

當我們一次次感嘆古人聰明才智時

請不要忘記他們

他喚醒沉睡千年的兵馬俑,他為文博考古傾注一生

文:陳晨、朱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