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社評|不要讓一場暴雨把「海綿城市」打回原形

一場大暴雨造成上萬人被困,中國互聯網重地變為孤島,折射出城市規劃建設和洪澇災害治理的尷尬。建設“海綿城市”依然任重道遠。

7月16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大暴雨,讓北京城北邊有著中國互聯網中心、“新宇宙中心”之稱的上地軟件園、西二旗、後廠村一帶街道的低窪地帶陷入嚴重內澇,上萬“碼農”被困,互聯網重地一秒變成孤島。而同在城北的回龍觀地區,這輪大暴雨中也成了“洪澇重災區”,很多居民被迫“家中看海”。

北科社評|不要讓一場暴雨把“海綿城市”打回原形

不過,與南方的很多城市相比,北京市這次的洪澇災害還算是輕的。最近一段時間,全國不少地方進入“暴雨模式”,隨之而來的是街道成河、“上街抓魚”的各種圖片視頻刷爆網絡。很多人在暴雨災害中變身“段子手”,但戲謔式調侃的背後,所折射出的是城市規劃建設和洪澇災害治理的尷尬,相關政府管理部門不該等閒視之。

防洪防澇是洪澇災害易發城市的重中之重,這也是很多城市在承受了一次又一次慘痛澇害後得到的教訓。但長期以來,國內的眾多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並沒有有效解決暴雨後的城市內澇問題。近些年,隨著“海綿城市”概念的提出,城市防洪防澇似乎找到了一把理想的鑰匙。

建設“海綿城市”,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保護城市原有的河流、湖泊、溼地、坑塘、溝渠等生態敏感區,將城市建設成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海綿體,實現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緩釋”並加以利用。“海綿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不僅能夠提升城市生態系統功能,更重要的是可以減少城市洪澇災害的發生 。

雖然北京地處中國北方,但夏季雨水集中,也是一個洪澇災害的高危城市。2012年的“7· 21”大暴雨災難,直到現在還是很多北京市民的心頭陰影。 “7· 21”發生以後,北京市開始加大力度進行城市排澇設施的改造和建設。2017年年底,北京市甚至發佈海綿城市建設意見,提到通過海綿城市建設,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並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要達到目標要求。但從7月中旬北京市多地的洪澇遭遇來看,北京的城市抗洪排澇能力雖然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海綿城市”的建設依舊任重道遠。

而在武漢、廣州等其他一些提出“海綿城市”建設的城市,近些年一旦遇到夏季較長時間的高強度降雨,城市也仍會因為嚴重的內澇陷入癱瘓狀態。雖然一時突發的惡劣天氣不受人們的管控,但當一個城市的洪澇災害變成常態時,就不能完全將責任推給“老天爺”了。尤其是已實施“海綿城市”建設多年、甚至還有不少項目頻頻獲得各種“海綿城市”建設獎項的城市,更應該找一找自身存在的問題。

城市內澇就是“海綿城市”建設的照妖鏡。不管一個城市宣稱“海綿城市”的建設多麼先進,成就有多高,獲得過多少重量級的獎項,都不如暴雨季節的大考。遇到突如其來的大暴雨和洪水,轉瞬之間就演變成澇災,這樣的“海綿城市”樣板就會成為笑話。

我國眾多城市的“海綿城市”建設目前普遍存在兩個問題:一個是老城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並不能根本性解決問題;二是很多新城區的開發建設都是開發商驅動模式,在眼前利益的驅使下,開發商不重視地下,讓“海綿城市”建設大打折扣,往往一場暴雨後就顯出了原形。

第一問題有著歷史的背景。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國的早期城市建設一般只注重地面以上的“面子”,地下的排水系統等“裡子”並不怎麼重視。以前每每遇到洪澇災害,都是臨時抱佛腳的方式解決問題。近些年,為了徹底解決一些重要節點的澇災,北京等一些城市開始不斷實施一些排澇重點工程,的確是起到了不錯的效果。我們可以看到,在今年的暴雨中,北京市中心及房山區一些以往的洪澇重要節點保持了很好的排澇效果。但是這種解決辦法並不能徹底扭轉一個城市面對洪澇災害的被動局面。

譬如像北京這樣的超級大都市,城市空間巨大,在夏天經常會上演“同城不同天”的景象,“東邊日出西邊雨”也是家常便飯,降雨量的差異也具有很大的隨機性,這意味著到處都有出現洪澇災害的可能性。這也是儘管北京近些年花了很大的力氣建設排澇設施,但遇到大暴雨依舊會部分失守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建設“海綿城市”的過程中,老城區的改造也必須作為系統工程進行,從整體上考慮 “海綿城市”的系統改造和管理,真正做到蓄、滲、排密切結合,才能夠解決老百姓的困擾。

第二個問題在我國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並且還十分嚴重。多年來,我國很多新城區的建設並沒有進行地下工程的科學規劃,建設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並且往往都是開發商在進行區域的開發和建設,為了省錢,很多開發商不僅沒有建立完善的洪澇排放系統,往往地下排水管網也大幅縮水。2012年北京市房山區多個小區發生異常嚴重的洪災,就是這種情況的結果。近幾年,只得被迫投入巨資改造或者重新建設。這次澇災嚴重的“新宇宙中心”,同樣是前些年排洪工程的規劃建設不完善所致。

事實上,這些年我國的很多城市的新建成區,排洪工程的進步都是以巨大的損失和慘痛教訓為代價的。這也是不少新建城區的一個鮮明特色,儘管這裡面有很多地方在建成之初就頂著“海綿城市”的招牌。

為了讓城市的新建城區更宜居,工作更方便,將“海綿城市”的理念落到實處,相關政府部門就必須做好新建區地下排洪工程的科學規劃,打破管理體制障礙,協調多個部門做到“規劃一張圖,建設一盤棋,管理一張網”,並嚴格區分政府與開發商的責任。該是政府負責的市政工程,政府就要擔當起責任。由開發商負責或者是政府委託開發商承擔的,政府也要做好監督者的角色,唯有如此,才能在大暴雨來臨時不陷入被動狀態。

“海綿城市”作為現代生態城市建設的一種理念,這是城市改造和建設的方向,但這個概念忽悠不了人。是騾子是馬?一場持續時間長、強度大的暴雨就可以見分曉。不管是城市的管理者,還是開發建設者都不能心存僥倖。

北科社評|不要讓一場暴雨把“海綿城市”打回原形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製:北京科技報 | 科學加客戶端

歡迎朋友圈轉發

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閱讀更多權威有用的科普文章、瞭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動,請下載“科學加”客戶端。蘋果用戶可以在App store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安卓用戶可以在應用寶、360手機助手、豌豆莢、華為、小米等應用市場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