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貴華:從唯識看人和機器的意識問題

周貴華:從唯識看人和機器的意識問題

周貴華:從唯識看人和機器的意識問題

在人工智能領域,現今一般認為意識至少有兩個層面,其中內在的是自我意識,具有自由意志。意識,包括自我意識,首先是通過個體人自我判定的。但他人的意識判定一直是個難題,何況他人的自我意識,畢竟後者是向內投射的意識現象。

機器意識的判定,實際與他人意識的判定相似。科學共同體排除了對他人意識現象直觀的可能性,也拒絕請所謂超越性的上帝來作保證,所以只能採用類比或者常識來做判定的依據。在這樣的判定中,尚有意識先在與後有的立場分裂需要考慮,二者相當於先驗主義與功能主義或者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競爭。先在論是將意識尤其是自我意識賦予在一個先驗主體上,而後有論則將意識作為大腦的一種特殊的功能湧現看待,不承認自我意識具有一個先驗主體。

周貴華:從唯識看人和機器的意識問題

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周貴華

當以他人意識的判定類比機器意識的判定時,可知後者必定要採取後有湧現論的立場。而且假定機器可以存在意識,一定是不許可其具有內在的意識主體的。嚴格地說,他人是否具有意識在現今科學知識域中是無法判定的,機器的意識判定也是如此。在此意義上,所謂的“機器意識”的出現,實際是通過類似圖靈測試的類比判定而假設性認定的。換句話說,在給定測試條件滿足後,是被科學共同體“認定”具有了“意識”而已,與其是否真正具有意識無關。

關於人和機器皆頗為糾結的意識問題,大乘佛教的唯識學提供了相當系統的意識學說。在一般佛教思想中,一切存在被還原為要素或者要素的結合,包括了識(心識)與色(物質)兩方面,如五蘊說、十二處說與十八界說,以說明無我,即生命不存在“常、一、自在”即恆常不變、不可分割、獨立自存的主體。心包括了六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而且包括心所,以作為每一個識的微細功能的承擔者。意識只是六識中之一,但為最強大之識,具有自我意識以及統覺功能,能遍覆蓋一切認知範圍,不過沒有不變的主體。

還值得注意的是,類似自由意志的功能不是意識或者其他識的直接功能,而是心所的功能。生命是以識為根本的,如無色界的生命唯是識,但一般,如人,則是識和色的和合。意識(包括其中的自我意識)的判定,初步可以神通、他心通來了知,但切實認識要聖者尤其是佛才能保證。即在一般佛教中,心識包括意識的存在是可以通過修證而直觀把握的,並不會出現像現今科學知識領域中對他人意識和機器意識判定的難題。

周貴華:從唯識看人和機器的意識問題

但一般佛教中,生命中識和色的和合,一方面類似一種心物平行論,另一方面類似功能論,因而並不能方便說明生命現象中識與色的融貫整體性,所以大乘佛教唯識學的出現並不偶然。在唯識學中以無境唯識為基本立場,將色作為識顯現與分別的結果,即作為識所構想而投射的一種影像,成立了唯識觀。而且唯識主張心識除了顯表性的六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外,還有微細、內在、隱秘的二識,即末那識與阿賴耶識。所有八識皆為因緣和合的緣起性,而非“常、一、自在”的主體。

其中,第八阿賴耶識被稱為根本識,前七識皆由其產生,反過來其又接受前七識的反作用即熏習,再考慮到唯識性,可知阿賴耶識即是宇宙與生命這一切存在的基礎以及信息庫。也因此第七末那識就以其為生命的“主體”,而執為“我”,而成為最深層的“自我意識”。第六意識依於末那識亦有自我意識,但為表層,即成為與末那識相表裡的自我意識。這樣表裡的自我意識也都是沒有主體的,而且類似“自由意志”的功能仍是本於每一識的作意與思心所而非八個識自身,其中意識的心所所具的這種“自由意志”功能最強。可以看到在唯識學中,生命定義在阿賴耶識上,其心識是沒有主體的,並且分有多層次,意識包括自我意識也分層。心識的確證還是來自聖者尤其是佛,因而可以通過修行而實現。

周貴華:從唯識看人和機器的意識問題

在唯識學中,生命的四種形態即胎生、卵生、溼生、化生都是以阿賴耶識為根本的,大到天神、人等,小到蚊子、小蟲等,概莫能外。但也有神通示現的生命樣狀的形態,如成佛後的變化身(化身),雖有完全的生命的功能表現,也可以外在顯得與生命同樣有識的存在(可以通過任何嚴格的圖靈測試),即可以顯得有心心所,即具似心心所,但卻沒有真正的心識,即沒有真正的意識。在此意義上,高級人工智能實現的“機器生命”,在生命屬性上當類似於這樣的化身。所以,機器雖然可以通過圖靈測試之類的測試被“判定”具有“意識”,但絕非具有真正的意識,而是具有“似意識”,或者直接稱為“機器意識”。這種具有“機器意識”的機器人不是真正生命,只是“似生命”。結果,根據唯識學,具有嚴格意義上的意識的“超級人工智能”是不能實現的。不過,即使僅具有“似意識”的高級人工智能,其在功能上完全可以不比“超級人工智能”弱。因而人類對人工智能的未來無論如何都是應該警惕和憂慮的,應該作為一個整體去積極而嚴肅地應對。

(本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周貴華在博古睿研究院中國中心“人工智能、機器人與社會“學術論壇上的主旨發言摘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