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生死观?

眷恋清晨


生与死的问题,大抵自有人类以来,就一直是人们最关心的核心问题。普通百姓是解决不了生死的问题的,能解决的都变成了圣人。



2500年前是人类文明史上的轴心时代,那时东西方都出现了圣人。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有一本对话录——《斐多》,这本书中记录了苏格拉底通过严密的推理,得出了生命不灭的结论。因为生命不灭,所以苏格拉底并不畏惧死亡。在他本可以离开雅典而活着,却选择留在雅典饮毒酒而死亡。注意,是谈笑风生中饮下那杯毒酒的。

这时的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学遍当时所有知识,又历经六年苦行,最后在菩提树下证悟生命的本来。叹道:“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他也解决了生命的终极问题,即生命不灭,因各自业力而轮回于三界六道。


同时候的东方孔、老也解决了这个问题。人们都知道,中华文化是讲“生”的文化,即活着的现世生活。孔子也基本不讲死后的事情。有弟子问,也被孔子呵斥。譬如,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有人说,孔子自己也搞不清楚生死问题,所以不好回答。恐怕其实不然。《孔子家语》致思篇说道:“子贡问于孔子曰:‘死者有知乎?将无知乎?’子曰:‘欲言死之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其亲而不葬。赐不欲知死者有知与无知,非今之急,后自知之。’”

孔子不谈生死是有原因的,只因当时弟子的根性没一个够格的,机缘不到,说则有害。所以子贡后来感慨道:“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之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而闻也已。”

总之,孔子心中当然明白生命的终极问题,绝不会是断灭空。


何一笑1


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生死观?个人观点,诸位可一笑而过。

“朝闻道,夕死可矣”出自《论语·里仁》。《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朝闻道,夕死可矣”拆字而解为:朝(zhāo)早晨,(cháo)对古代统治地位国的称谓。闻(wén),指听见或看见或用鼻子嗅到。道(dào),指说、讲,指规则,指方向,可以是实际上的道路方向也可以是思想意识上的方向,指量词。夕(xī)泛指傍晚。死(sǐ),与生对立,泛指失去生命。可(kě)泛指允许、能够、值得、适合,(kè)副词。矣(yǐ)完成时态语气词。

那么单字释义这么多,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呢?这对于外国朋友来说是极其困难的。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却又十分简单。初看此句,瞬间理解为“早上听到道理,晚上死了也是值得的”但是这么理解对不对呢?不认可,但不能说错。首先要看到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是圣人孔夫子所说。而孔夫子是儒家创始人,儒家创立时的核心思想便是“仁”“礼”。孔夫子周游列国,在各国推行自己的“仁政”思想,但没有一国接纳他的方案。于是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早上听到了有国君采取了仁政,那么叫我晚上去死也是可以的”。那么这么看对不对呢?同意,但是还要结合。《论语·里仁》4.1-4.7节中讲到仁道的方向,而“朝闻道,夕死可矣”在这里则可以被理解为“如果你早上听到了关于仁爱的道理,以前不符合的想法,可以在晚上忘记它了”。至于究竟是何种解释,诸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俗话说,看事物要全,但是有时候也需要断章取义,实乃取其精华去其糟柏。孔子的“杀身成仁”“朝闻道,夕死可矣”如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懈努力,就算失去生命也值得,那么这个人就注定不会是平凡人。

死不足惧,但不轻易言死。本人没有亲历过,但是却也认可当人有了追求的东西,便奋不顾身。所以,此句中的生死观,是为了理想,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奋斗不止的大魄力生死观,是“重于泰山”的生死观,是“小死既为大生”的生死观,是值得我们学习与钦佩的。


军师狗头


子曰“士志于道”。孔子认为士人君子人生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闻道、行道。而闻道、行道的终极目的则是使天下人(当然也包括自己)更好地生活。因此,孔子不会鼓励人们付出生命去闻道,更不可能让人闻道后可以马上去死。至于舍生取义之类的大话是后来的孟轲说的。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而没有说:闻道即死可矣。意思是,士人当孜孜以求道,哪怕临死前才得道,即便没有足够的时间亲自行道,只要来得及将道传予后人,能够使后人受益,那么这一生虽不算圆满,也算是没有太大的遗憾了!

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人生得其一则可死而无憾了!

人类的一切学问都应当是用来服务于生命的,值得用生命去换的只有生命的延续!



淡漠千里1


看到一群歪和尚把经念乱了,我就啰嗦几句。死亡一直是人类最为惧怕的事,不管你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都同样恐惧死亡。所以好多圣人与教派的核心都是围绕解释死亡或规避死亡,或延长生命来定义的。

其实人类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未知。因为不知道死后的世界是有还是虚无,是前世的继续还是推倒重来。人类所有的害怕都是来自未知,如果不想害怕,就要明道。道是什么?就是万物运转之规则。等你明悟了万物的规则,也就是明白了道。也就真正的明悟了死亡的含义与死后的世界。既然明白了死亡,自然就不再畏惧死亡,随时都可以去死了。

这里的闻,不是听见的意思,而是明悟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只要明白了道的规则,就不再畏惧生死。明白的是道理,不要去死抠字眼了。





白耀亮


从“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中探讨生死观似乎跑偏了,它只是探索知识、献身真理的态度和精神,体现一个人的人生境界。

不错,这句话体现出了人生的价值观,但它与生死没有必然联系:一个人闻道不闻道,该死还是要死,谁都挡不住;一个人想不想死,不是闻道了就会死,或者闻道了就不死了,或者闻道不闻道死后身体有特殊变化。

其实“朝闻道,夕死可矣”谈的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求索不止,严于律己的人生态度。这是一段常常被人引用的话。这里的“道”究竟指什么?是社会公认的做人处事的原则,是仁是义,是忠是孝,是学习钻研方法,是学问,还是“事物当然之理”,不得而知;但作为一种探索知识、献身真理的态度和精神还是应该弘扬的。


陈广逵


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有很多释义,很多大师注解,但核心是知与行的辩证逻辑关系。知行合一,止于至善,至善即生命归于“道”,归于生命之外的道,这应该是其基本理念。

对科幻片或宇宙学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闻道的道是远超乎生死的,生命在《三体》里总体是很渺小的,而道在其中却有十二维空间、归零者和歌者文化、平行世界和黑暗森林以及宇宙社会学……物理学家们在这样的“闻道”里,颓废、自杀等等那可以说是家常便饭。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第一层理解。

第二层理解,请静待续文。

……


跨界盈利模式立新观


《朝闻道,歹可死矣》,那是黎明前的黑暗,是知识爆棚却成不了智慧的瓶颈,是内心纠结挣扎时的哭泣。当你诚心向道,经受住《上天》的考核,你自然得道。

但是,当你得道后,你才会明白,以后的路比未悟道前更加艰难。没有悟道的人,凡事可以找出千百个借口轻松说服自己。但是,悟道后的人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局里,却找不到一个退缩的理由,视死如归。

你们看孔子一生就知道了,你闻道后,就去升天了吗?没有,你得道后,穷其一生去教学,一路遇到多少艰难险阻,你后退过半步吗?没有,他一直志力于,做启蒙大众的伟大事业。


道之人137113144


过去人们认为,闻道后就可以白日飞升,就不会死。如果打算把一个人在晚上处死,但这个人早上闻道了,等到晚上的时侯,你就弄不死他了。所以朝闻道夕死可矣,实际回避了死亡,就是不闻道,我晚上用不着死。闻道了,我晚上就死不了。

因此,不难看出,孔子的生死观就是长生不老,或者说生好死坏。


王新庄律师


人之最贵,莫过于生命。朝闻道,夕死可矣。是说早晨闻道,晚上死了都值得。说明了道对孔子来讲至关重要。我们现代人也经常有人讲,如果能娶到这个美女,我少活几年都值。来说明这件事,对这个人的重要性。说明了闻道对孔子来说比生命更重要。


修复功李大任


世人不能解脱,就是执著这个臭皮囊,就是禅宗说的不能断命根。而"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了解 ,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开悟而解脱了,佛法称“桶底脱落” ,而大事了毕了,那跟死去有什么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