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史館」走進「百鄉工程」,推動新型鄉土信仰網絡構建

“一村一史館”走進“百鄉工程”,推動新型鄉土信仰網絡構建

2018年5月29日,為響應黨的十九大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指導和支持,北京農禾之家諮詢服務中心、北京農禾之家農村發展基金會、北京平安福生物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達州黍苗鄉村服務中心等四家機構共同發起的“百鄉工程”新聞發佈暨鄉村振興供需對接會在中國社科院學術報告廳正式啟動。古村之友創始人湯敏受邀出席分享,以下附上主要內容。

“一村一史館”走進“百鄉工程”,推動新型鄉土信仰網絡構建

大家知道,最早看到古村落古蹟保護,後面發現古村落遺蹟背後是存在著信仰,以及走出去的群眾,對自己家鄉愛的那個連接核,所以後面我們古村之友就來依託這個東西,來連接走出去的人和村裡人,一直在做基於村情,鄉情的互助品牌,再後面我們就把它變成了一個新鄉賢與一村一史館構建新型鄉土信仰網絡(鄉風文明基礎設施)。

“一村一史館”走進“百鄉工程”,推動新型鄉土信仰網絡構建

去年我們完成了十個一村一史館,目前存在社村人員規模大概在10個億以上,也就是說都能夠跟村沾上邊的人不會少於10億人,這10億人當中測試下來,平均一個村有一千多人參與,眾籌20萬塊錢非常容易,去年我們也是完成了兩三個億的籌款,資金加物資一起來推動了村史館,而這些村史館帶動了以後,有些變成3A景區,有些變成基地,我們加上互聯網的眾籌,做了公益互聯網平臺。

“一村一史館”走進“百鄉工程”,推動新型鄉土信仰網絡構建

(截至2018年6月,古村之友已孵化新鄉賢項目300餘個。)

在這個基礎之上,今年我們廣泛走向了縣域,跟每個縣合作,統計下來,每個縣有一個村,一個村二三十萬,其實一年可以想像。其實你自己內部自身就有兩三個億的互助金的,所以我們發現以村志和村史為點,他們就可以互幫互助,村裡的大爺如果生產的雞蛋量足夠大,又沒法走電商,我知道以後就可以把他消費掉,這就是一個親情,這個親情比賣雞蛋產生的價值更多。鄉土的很多問題,不管文明道德,還冷漠,還是凝聚力,以及組織化背後迴歸到我們鄉土信仰目前的缺失和紊亂,歷史上其實是有中華系統,有傳統的鄉土總價,比如山神廟,土地廟,這套體系的建立我們通過一居一室的方式,所以我是希望有這樣子的縣域可以來感受一下文化和精神力量帶動鄉村振興的魅力,其實有創造力,這是第一個

第二:當這個東西出現的時候,會天然地孵化出一批鄉賢。鄉村的振興要回到全域振興和自主振興,這個時候一定就不是一個行政振興和資本振興的問題,而是自己內省動力的激活。所以鄉賢專門量身

訂作了一套成長的計劃,鄉賢還要傳遞文明,還要教育孩子,怎麼傳播文明,但是沒有人脈,培養不出鄉委書記,這個村子徹底不行。

第三:過去鄉村之所以跟智慧,跟現代化走得比較遠,一方面比較貧窮,無法採購貴的,比較商業化的服務。第二個就是技術門檻高,中國的有史以來,在當前的中國財富不能振興鄉村,是因為沒有把資源有效整合。這些判斷其實並不難的,政府這麼多的財富,所以我們做了大學生的創意大賽,就是把高校的資源、老師與每個鄉村匹配。目前在浙江省教育廳、農業廳和全省,就是把這些高質量的資源,通過一個大賽,不是以商業化,也不是給學生多少錢,比如給這個村寫村史,村志,村歌等等,把村的這一套自我激勵文化體系給建立起來,這個村子實際上建立這一套體系,這是我們第三個方面。

“一村一史館”走進“百鄉工程”,推動新型鄉土信仰網絡構建

浙江新鄉賢周寅籌建抗戰紀念館凝聚人心

(點擊上圖查看案例詳情)

第四:一些古村落要發展,需要做諮詢,需要做規劃設計,這都是差距的活。但是我特別想跟大家說的是第一個,因為今天時間太短,我無法跟大家講我這些年是怎麼探索到村史館,村史館在振興鄉村中大於宗教,大於宗祠,甚至它具有鄉村價值觀,外界和學者會有高強度的參與動力和資源,我們那兒也有平臺,大概給大家完成到1比4的資金籌款,1比4的物資籌款,也就是說政府這邊只需要出1,基本上能撬動的槓桿10到20之間,其實文化和精神的入口可以起來四兩撥千斤的,以及我們的商業和技術。

“一村一史館”走進“百鄉工程”,推動新型鄉土信仰網絡構建

近日

古村之友入選鵬城慈善推動者候選機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