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消失的行當:棺材頭曾經鮮爲人知的工作生活狀態


即將消失的行當:棺材頭曾經鮮為人知的工作生活狀態

棺材頭就是在有人斷了氣,家人要在第一時間請來做喪事的人。

現在請棺材頭,已經沒有多少講究,過去還是有套規矩的。比方說一個老人仙逝了,子女急著去請棺材頭來料理後事,一到他家中,就要雙膝下跪拜,為什麼呢?過去有種說法,家裡的長輩走了,晚輩就處在危難之中,所以要去請求幫助。子女雙膝落地是希望棺材頭不要推辭,同時也是請求他在辦喪事的時候,特別是搬運屍體的過程,要小心謹慎。作為棺材頭的我,每次只要看到對方一片誠心地邀請,就會義不容辭地答應下來。

去了他們家,第一件事就是給死者洗浴,然後給他換上壽衣。洗浴還是有點講究的,不能用家裡的水,要到村口的水坑或者水塘裡去取,這水還不能白取,要用鈔票去買。我一般先用紅紙包上一分錢,取水的時候,再說一句:水浪公公,某某人老了,到你這裡買點水。然後拿起紅包往水裡一丟,再用一隻缽罐去裝水。

買完水回家後,要倒入鑊里加熱。燒浴湯水也有規定,必須要取曬衣服的竹竿當柴火,等水溫升高後再重新舀回缽罐裡。隨後再取塊布條,中間剪個小口子,食指剛好能夾住,以防擦身時布條滑落。

給死者洗浴也有規矩,要先三後七。怎麼叫先三後七呢?就是先在死者的胸前抹三下,然後再翻身,在他背上抹七下,這叫先三後七。當然也有特殊情況,有的死人嚥氣前,剛好拉出一泡大便,我們稱之為“拉金屎”。遇到這種情況,就要先把它清理乾淨,然後再穿壽衣。穿壽衣也有講究,如果死者是父親,那麼貼身衣褲之類的就要孝子來穿,如果死者是親孃那麼就由孝女代勞。如果這戶人家沒有兒子或女兒,則由女婿或兒媳婦來穿。穿完貼身衣褲,之後再由我們棺材頭來穿,壽衣的數量一定要逢單數,不能成雙。

即將消失的行當:棺材頭曾經鮮為人知的工作生活狀態

穿上壽衣後,再把屍體抬到門板上。這時,死者的兒子要取上一碗白米,大約是一斤半,用開水泡煮一會兒,不能完全煮熟,要半生不熟剛好能結成球塊的那種。這碗飯我們稱為“香碗”,喪期用來插香火用的,然後再把“香碗”、豬肉和豆腐放在床腳,叫做“燒床腳”。過去人都認為多子多福,有的人家有四五個兒子, “香碗”由哪個兒子燒,出殯就由哪個兒子拎,之後逢的七個七,也要由他準備。一般來說都是長子燒“香碗”,如果長子去世的早,那就由大孫(即長孫)接替。

接著就要燒“雨傘包裹”了,燒這個是給城隍廟報信,請神明接納死者的到來。包裹裡面裝的是死者吃剩下的東西,如餅乾、糖果和水果之類,再和雨傘、笠帽、布鞋等一起,裹成一個包裹。還要放上錫箔和紙錢,紙錢就是用燒紙剪成圓形,中間留有四方孔的那種。錫箔和紙錢的數量也有規定,要各用麻線串成十二串,要是碰上潤月,那就串十三串。一般燒“雨傘包裹”,都是在村口的百步外。

壽衣穿好了,“雨傘包裹”也燒了,那麼只要避開“受死日”和“重生日”,就可以把屍體移到本族的祠堂裡。搬屍體的時候一定要小心,不能讓其摔到地上。有的死者個子高,老房子裡的通道又狹小,棺材頭力氣小,在把屍體從房裡移出來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會失手。為什麼親屬手上之後人手拿著一根孝棍?孝棍是由棺材頭做的,因為萬一有閃失,他們就要用這個敲打我棺材頭和扛棺材的人。特別出殯這天,親屬在我們面前還要三跪九叩,為什麼?就是囑託我們出行時要小心,不能有失誤。我雖然沒有被孝棍打過,但聽上輩人說,曾經有個棺材頭,不小心在路上滑了一跤,那孝棍就立馬落在了頭上。孝棍長度沒要求,如果死的人是男的,孝棍用小竹子做,竹代表君子嘛,女性則取樟樹枝,為什麼呢?樟樹娘,就是指的女人呀。

即將消失的行當:棺材頭曾經鮮為人知的工作生活狀態

請來了陰陽先生,陰陽先生一般都是本地人,經常會在這一帶走動,對周邊地區的山水地貌都很瞭解,他掐指一算,就能把出殯的日子定下來,日子又在近幾天,緊接著就去看風水,也就是選墓地了。

一旦選定了墓地,就可以“開山門”了。“開山門”就是打墓墳洞穴的日子,一般這天晚上,棺材頭就把扛棺材(四人)的人員確定下來。往往這時,主人家還要請我們吃一頓飯,這頓飯叫“定轎飯”(本地方言音譯),就是告訴大家,接下來的日子請大家在這裡安心辦喪事。辦喪事期間有多個紅包,“定轎飯”前的紅包由棺材頭和副手均分,吃了 “定轎飯”後,紅包就要所有人平分了。

我們村在山區,墳墓都是依山而建,掘個洞穴也容易,就不另請泥水匠,一般事情都由扛棺材的人代勞。 “開山門”開工前,要擺上雞肉、豬肉和豆腐飯,敬土地公公,之後再由陰陽先生插一根“羊公婆”(本地方言音譯)。“羊公婆”就是用一節約一米長的毛竹,外形再劈成四方形,四個面上都寫上多道咒語,暗示這塊地盤已經有主了。插“羊公婆”到出殯的幾天裡,棺材頭每天早上要來這裡燒香燭。等棺材安葬完畢,才能把“羊公婆”拔出來,而且拔之前也要用雞肉和豬肉拜謝,再用刀刮掉四周的咒語,竹屑和燒紙一起燒燬。

要是在“開山門”這天,又碰到“落棺材”的吉日,“落棺材”就是把死者移放到棺材裡,那麼我開完山門還要在吉時前趕回來“落棺材”。移之前,要在棺材裡面鋪一層石灰,然後放上木炭,再墊上棕櫚。棕櫚最少要放七片,放十一片或十三片也行,但必須要湊單數。最後再鋪上親友送來的“大被”(四周白色,中間紅色的小被套),這個也要單數。比如在棺材底墊兩床“大被”,那麼在屍體上面就要蓋三床。要是下面墊三床,那麼上面就可以蓋四床,只要總數是單數就行。如果送來的“大被”剛好是雙數,那也沒關係,可以留下一床代死者用。過去出殯時戴的白帽、綁鞋用的白布都是從“大被”裡取的料子。

即將消失的行當:棺材頭曾經鮮為人知的工作生活狀態

棺材的長度都是統一的,俗話說:“七尺棺材八尺床。”如果死者生得矮小,那就以腳能踩到棺材板為標準,為了保證死者的鼻樑間要和棺材蓋正中間凸出的部位相對。要是稍有偏差,偏左了小兒子會有意見,說你偏袒了哥哥;偏右了大兒子就會怪罪下來,說你偏向弟弟。為了做到公正,死人一旦放進棺材,就要居中,再用瓦片在枕頭兩側塞死,瓦片也要單數,這樣才能保證在出殯時,即使棺材搖晃,死者的頭也不會移動位置。

之後就要封材了。封材的時間要根據季節來決定,如果天氣比較涼,那就可以推遲一兩天,好讓親人多看幾眼;要是在夏季,那就要提早了。以前的人很講究,如果一時選擇不出吉日出殯,屍體就要在祠堂裡擺上一兩個月,甚至一年。那股臭氣呀,真是無法形容。不像現在,實行火化了,骨灰盒在祠堂裡擺個幾年也沒關係。

出殯時,棺材小頭的部分要朝前,也就是說死者的腳部在前頭。為什麼?腳在前,等於人在走啊,如果頭朝前,那就是爬了。我是棺材頭,出殯時不用扛棺材,要手拎大鑼在最前面開道,起指揮作用。如果前方的山路比較窄,路很難走,我把鑼敲得急些,告訴身後的人要小心點,慢慢走。到了墓地之後,我還要協助陰陽先生分經,督促棺材不偏不倚地放入穴洞的正中間,之後再把送喪的原班人馬帶回來。等墳面做好之後,還要帶領他們用雞肉和豬肉就去“換山”(本地方言音譯)。

道士先生要在出殯前三四天就請好。請來後,道士先生就按照家人的意願縛靈,按照八仙桌的面積來計算,當時的靈屋一般在六七桌左右就算好了。現在大家條件都好了,縛二十多桌的靈屋都有。縛靈屋的開支一般是要由女兒出。

即將消失的行當:棺材頭曾經鮮為人知的工作生活狀態

出殯前後,道士先生祭材頭、掛燈等都要念經,我就配合他敲小鑼。道士先生的花頭經也很足的,一般要從日出東方開始念,再念到西方、南方、北方,最後才是中央。唸經時,親屬裡的婦女都要在一旁啼哭,也就是“哭娘”。但有唸到有些經文的時候,是不允許出聲的,我就大喊一句:停!哭聲就戛然而止,等道士部分經文唸完,又需要哭了,我就再喊上一句:哭!親人們如聽到命令似的,立馬哭聲就又連成一片。

靈屋燒了之後,“鋪仙橋”,吃了晚飯,天一黑下來,就要“趕鬼”了,我們這裡管“趕鬼”叫“出閣”,有的地方叫“落煞”。道士先生在老人嚥氣的那間房裡,念一陣子經文,然後點上鞭炮,在鞭炮聲中,敲起鑼和銅叉,把屋裡的邪氣,趕出家門,然後一直趕到溪水邊,讓溪水把邪氣帶走,永不出頭。“趕鬼”也是要由我帶路,出門時我還要手捧一隻香爐,叫“天地爐”,在外轉過一圈後,再重新放回祠堂裡,這樣我的工作就基本完成了。

即將消失的行當:棺材頭曾經鮮為人知的工作生活狀態

我再說點題外的話,家裡有長輩死去,晚輩所穿的布鞋的頭部,都縫製一塊白布,這塊白布要保持三年之久。為什麼?因為守孝要守滿三年嘛!三年之後再拆除,並用火燒燬。我們這裡還有條規矩,上輩去世後,孝兒的頭髮就不能剃,至少要留一年,我們管這個叫“留孝”。男人一年不剃頭,你想想,那頭髮長得像野人一樣。當然也有實在受不了的人,那就只能拿剪刀修理一下鬢角。

棺材頭這碗飯並不好吃,白事裡面的矩規要比紅事繁瑣得多,為什麼湯溪人經常會說“死人忙”,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即將消失的行當:棺材頭曾經鮮為人知的工作生活狀態

講述者:張茂飛

記錄者:蘇易,金華市外國語學校初中部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