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可能是我見過最慘的上市公司

拼多多可能是我見過最慘的上市公司

工作後,經常會被拉進一些莫名其妙的微信群。

有次又被拉進了個群,抬頭一看,叫“滴滴優惠券分享群”,裡面朋友還不少。與此類似的,還有淘寶返利群、廣州飯店打折促銷信息分享群,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仔細看看,裡面白領其實不少。

朋友張華就是群友之一,事實上,他本人還是很多群的群主、創建者。

他創建了很多群,現在最火的一個就是拼多多的拼團群。裡面每天都會刷屏無數條拼團信息,熱鬧程度堪比菜市場。

有次約他吃飯,他說現在自己除了吃的和大件物品,大部分東西都用拼多多搞定了。

我和他是步行街一間狹窄的小吃店吃飯,旁邊就是廣州著名的某城中村。張華在裡面租了個小單間。

很難想象,在廣州房價隨便四五萬、市中心單間房租隨便四五千的年代,只要五百塊就可以在這個村子裡租到一個還算不錯的單間。

張華的工作其實不錯,在一家國企做技術管理,拿著稅前一萬多的高薪。

他小孩三歲多,每個月光輔導班就要花掉三千多,吃飯花掉一千多,再給家裡寄點錢,剩下的還得攢著遙遙無期的首付。

所以,也只能和一大幫泥水工、出租車司機擠在黑暗的握手樓裡。每天七點起床,頂著洶湧的人潮,啃著包子擠地鐵。

再比如,想盡一切辦法降低生活開支。

加班晚的話,打滴滴公司可以報銷。不過也怕金額太高惹人非議,所以到處加群領優惠券。

拼多多上很多東西,像什麼風扇、指甲刀、被單啥的,或許質量差一些,但價格是同類品牌產品的十分之一,而且人畜無害,因此深受張華的歡迎。

據說現在流行的一個詞叫“消費升級”,他對此嗤之以鼻:什麼消費升級,現在混到連一般的產品都快買不起了,還消費升級?

這一代年輕人,但凡在城市混的,基本都飽受房貸、養老、育小的沉重壓力,自身消費上,逐漸退化為“能用就行”。

所謂能用,就是不管牌子、不管品質、不管設計,只要價格低廉、功能不出錯,就算不錯了。

拼多多可能是我見過最慘的上市公司

拼多多上市後,市場上非議很多。

盜版、假貨、低質……,負面消息鋪天蓋地。後來創始人黃崢接受採訪,記者問這些負面信息出來後,對拼多多的交易量是否有影響?

黃崢說交易量非但沒有下降,反而上升了。

我也仔細觀察了一下身邊的圈子,發現用拼多多的人越來越多。不侷限在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城市白領照樣在用。

公知們在討論著品質、版權、健康、消費升級、市場倒退,聲量巨大,議論紛紛。

與此同時,底層人士卻還在絞盡腦汁地思考如何活下去,或者活得更像點樣子。

其實雙方根本不在一個頻道上,根本是雞同鴨講。只不過,前者至少還能發出自己的聲音,而後者要麼連上網都不怎麼會,要麼一天24小時都在為生存而掙扎。

張華自封為“消費降級大軍”的大元帥,還喊出了一句響亮的“名言”:

拼多多有多火,就說明中國人有多窮!

有人統計過中國人的收入現狀,結果是80%的家庭人均月收入都不超過3000元。其中,甚至還有3000萬人年總收入不超過2300元。

按照拼多多現在的用戶規模和滲透率來看,還遠遠沒有覆蓋到中國80%的人口。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拼多多大軍的規模還將繼續擴大。

他們或許在偏遠的山村,或許,就在你我的身邊。

只不過,和嗷嗷叫的中產階級不一樣,他們要麼發不出聲音,要麼沒有餘力發聲,成為沉默的大多數。

真正為省幾十元而拉下臉面去拼團的人,是沒有心思花幾個小時寫下批判帖子的。

“我們要索賠!”

剛剛,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召開行政約談會,要求拼多多加強對入駐平臺經營者及商品的管理和審核,積極配合各地各級市場監管部門調查檢查。

什麼叫約談?

說白了,就是敲警鐘,“勿謂言之不預”!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說的很清楚:

一方面,各地各級市場監管部門將對拼多多進行調查檢查。

另一方面,還有一個潛臺詞,那就是:如果再犯,那麼,以後就不客氣了。

是的,你沒看錯,對拼多多,這次國家出手了。

聯想起最近拼多多在美國遭遇集體訴訟,如果拼多多這麼搞下去,甚至可能連老命都要拼掉!

拼多多上市後遭美國多家律師集體訴訟

當地時間8月1日,多家律師事務所宣佈,將代表拼多多的投資者對拼多多提出集體訴訟,以對潛在的證券索賠進行調查。

羅森律師事務所表示,拼多多可能向投資大眾發佈了具有重大誤導性的商業信息,正在準備集體訴訟,以追回投資者所遭受的損失。

拼多多可能是我見過最慘的上市公司

各家律所都在其聲明中附有表格鏈接,邀請購買了拼多多股票的投資者們加入集體訴訟。股民只要打開網頁,簡單填寫個人信息和聯繫方式,就能作為原告之一參與到對拼多多的訴訟當中。

“在美國,集體訴訟的勝率是比較高的。個人認為,此次集體訴訟,拼多多敗訴可能性較高,或者提出和解。一旦敗訴,集體訴訟要付出的賠償金額比較大。”一位長期研究資本市場的律師說。

有律師表示,“拼多多作為一個平臺,出售的產品涉及侵權,自身也負有一定責任。在這方面,拼多多對外披露的信息是不充分,違背了美國股市的相關規定。”

媒體報道稱,社會輿論熱議拼多多購物平臺上涉嫌銷售侵權假冒商品,中國國家市場監管局發佈加大打擊製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力度的通知,要求各地監管不履行法定義務的網絡交易平臺。

因為這一消息,拼多多的美國存托股票價格在2018年8月1日的盤中交易中大幅下挫。

一時間又是一場網絡的狂歡,畢竟比起“上市首日破發”的前輩們,拼多多跌破發行價實在是用了太久了。

拼多多可能是我見過最慘的上市公司

【拼多多事件進展】

8月4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約談拼多多 要求嚴格履行主體責任

8月3日:拼多多股價5天跌27% 美國律所擬起訴!股民迎解套捷徑

8月3日:人民日報海外版評拼多多上市:拼到最後是拼質量

8月2日:市場監管總局啟動產品質量“雙隨機”國家監督抽查

8月2日:市場監管總局:加大打擊製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力度

8月2日:拼多多被調查“約談” 康佳要求其下架山寨品

8月1日:上市第5天跌破發行價!是拼多多還是問題多多?

8月1日:拼多多回應監督要求:全力配合相關部門開展調查

8月1日:拼多多回應質疑:假貨是社會問題 讓3歲拼多多承擔是不公平的

8月1日:市場監管總局密切關注“拼多多”相關報道 上海市工商局已開展調查

7月31日:拼多多:正受到罕見網絡攻擊 已向相關部門舉報(附黃崢致員工信全文)

7月28日:創維發嚴正聲明 要求拼多多停止售假

很少人真正去思考的問題是:為什麼一邊是“幾乎全世界都在批判”,另一邊是拼多多能在兩三年內上市,成長為市值幾百億的公司。

如果一家公司真到了人人怒怨抵制的程度,那它的交易量到底來自哪個人群?

事實上,拼多多的目標用戶是沒有輿論意識和需求的一群人,而“上市”這件事本身就會把你推到最喜歡利用輿論的漩渦中心。

是的,拼多多“上市”這件事兒跟拼多多的用戶其實是毫無關係的,拼多多竟然完全沒想明白“上市”這件事兒會面對的是誰,當面對這群人的發聲和輿論的時候手足無措全線潰敗。

倒不是因為拼多多平臺本身存在的問題多麼十惡不赦無法解決到必須弄死它的地步,而是這個企業毫無公關意識,公關水平更是捉了只大雞。

社交媒體+網絡暴力爆表的傳播環境,大眾壓根沒打算也沒興趣知道真相,而是要找到情緒認同發洩後的滿足感和優越感。

“白牌商品大眾有需求”是不是真話?

當然是。但是沒卵用。

如果黃錚採訪時說的話是這樣的:“拼多多上面假貨比例其實很低,白牌商品也切切實實有真實需求,但是這不能成為我們上面存在假貨、次品白牌的理由!感謝大家的監督和鞭策,我們一定配合用戶舉報、相關部門儘快處理直到滿意!”那麼拼多多現在不會這麼慘。

用戶最想聽的是後半句關於態度的話,而不是去辯解真相。極路由和斐訊就是正反兩個例子。

上市本身就是一場公關戰。融資也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