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舟樂評:Estatic Fear—悲劇的誕生與厄運之巔(上)

行舟:中國90後學院派歐美音樂樂評人 專注90後音樂聽眾行為的研究者

Dreams of sweetest emotion touch my heart and smother my daily surpresses cries, while a vision of beauty, pure and dear inspires me with a glimpse of paradise.

最甜柔的夢觸碰著我的心,我因窒息而止住日復一日的哭泣,而一個美、純粹和親密的幻象讓我倏然迎上天堂的一瞥。

Estatic Fear《Somnium Obmutum》


崇高(Sublime)在當代是一種越來越稀缺的審美體驗。在18世紀的愛爾蘭哲學家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看來,崇高(the sublime)和美(the beautiful)是互斥的,像黑暗與光明那般非此即彼。美帶來積極的快感(pleasure),而崇高所產生的則是消極的痛苦,但那面對可怕客體的痛苦在移除之時又將帶來比積極快感還要強烈的欣悅(delight)——那其中包含了清醒、敬畏和洶湧戰慄之後仍隱隱籠罩著陰影的平靜。幾乎是同時代的德國哲學家康德則進一步指出,美關乎客體的形態,而崇高源於客體的形態無定;美屬於知性(Understanding)的範疇,而崇高屬於理性(Reason)的範疇。數學意義的崇高是來自事物的巨大,更來自於我們頭腦中那種絕對巨大、沒有邊際的觀念;而動態(dynamical)的崇高則是審美判斷下威力無窮而又不能徹底征服我們的自然,是那種讓我們感到恐懼又不至於完全嚇壞的東西。崇高這個維度讓我們一方面感到人的侷限,又表現出我們對於事物事件之卓越非凡與總體性的知解能力。

行舟樂評:Estatic Fear—悲劇的誕生與厄運之巔(上)

朋克版康德

可以說面臨巨大、還能有機會移除痛苦的時刻本就不多。在這個自然的雄偉愈加疏離、生活傾向於平穩安全、連震驚(shock)都在文化工業的製造中變得千篇一律的時代,崇高的體驗自是流失更甚。與原始慾望、歡慶和痛苦緊密相連的音樂,或許是崇高的感受得以在當代持存的最重要的保留地。尤其是在實驗噪音、極端金屬樂和部分有著形而上或宇宙學訴求的後搖滾中,我們仍有機會去和似乎並不那麼“美”的巨大聲音刺激性相沖撞,去“被迫”面臨無比沉重、灼痛、撕裂也沒有固定形體的黑暗、命運與死亡,去寬解生之無望悲切並重新想象自然和生命的總體。這其中自然也有一些千篇一律或徒有其表,但真正富有強悍洞見的音樂家卻無疑能夠帶給我們那種審美與哲思的體積和重量。

來自於音樂之國奧地利的哥特民謠/厄運金屬樂團Estatic Fear(迷狂恐懼)正是能帶給我們急劇透徹的生命體感的一支隊伍。這個隊伍的身上有不少奇觀:這是一支除了一手挑起詞曲和編曲大梁的超級主創Calix Miseriae (拉丁文,意為Chalice of Misery,苦難的聖盃)之外沒有固定成員的樂隊;這是一支因為作品音樂組織的複雜性和內向的存在哲學而有意拒斥著現場演出、因而也從來沒有現場演出過的樂隊;這是一支保持著高度的匿名性卻在全球的金屬樂迷心中有著極高聲譽的樂隊;這也是一支少見的在金屬樂里加入魯特琴和長笛配器、由此在厄運和哥特的肌理中開啟中古世紀民族之風的樂隊。這當然也是一支在我心目中莊嚴到完美、有著極端金屬教科書地位的樂隊。

行舟樂評:Estatic Fear—悲劇的誕生與厄運之巔(上)

Estatic Fear早期陣容

“Estatic”是“ecstatic”和“aesthetic”兩個詞的合成。前者的意思是“迷狂的”,乃是與酒神精神相伴而生的一個詞;後者的意思是“感性的、審美的”,在與ecstatic的對照中讓人想到日神阿波羅的靜觀。“Estatic”這一合成因此似乎呼應著尼采《悲劇的誕生》中的悲劇藝術觀。在尼采看來,希臘悲劇是狄奧尼索斯酒神精神和阿波羅日神精神的對抗和調和。酒神感應著世界意志的原始痛苦和個體生命的悲慘,在狂醉忘我中迴歸世界的本體,是藝術的歡樂和形而上慰藉的來源;而日神則以靜觀之幻象來掩蓋痛苦的真理,賦予美的形式和外觀,使人能夠忍受生活,乃是藝術形式性和個體藝術衝動的源頭。悲劇是至高的藝術,就在於它衝擊著整體生命和終極命運的美學,和我們在審美中對於苦難的解脫、對於生存意義的重獲。

酒神的迷狂也正是近乎於崇高的感受,因為在其間我們面臨的乃是絕對巨大、不可方物的整體生命、死亡和命運。正如樂隊名後半截的“fear”所示,酒神的痛苦狂醉裡必有著對於個體生命破碎空虛、世界本體不可盡相的恐懼;可那恐懼又將如康德所說,是“fearfulness without being afraid of it”(並非完全“失禁”的恐懼感),因為我們既有著日神的幻象將那巨大暫且移除,又能夠在對於整體的審美洞觀中、在尚未被徹底征服的僥倖裡感到寬慰。然而,無論是尼采的悲劇觀,還是Estatic Fear這樣震撼而唯美的極端金屬樂,都在顛覆伯克和康德將崇高和美完全對立起來的架構:希臘悲劇藝術中日神與酒神的調和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崇高與美的聯姻,美和崇高的體驗完全可以在對悲劇的欣賞中混合著發生;而極端金屬聲音的銳利刺耳、主題的黑暗可怖無疑都是令人肅然或痛切的,但它們也不乏精緻有序甚至柔美的形式,並且隨著現代音樂審美的拓展,很多聽眾的耳朵都早已把那些極端的素質也納入到“美”的範疇了。

Estatic Fear的作品充滿烈焰與靈魂的跌宕、絕望與重生的搏擊、自然與夢幻的舞蹈,既有著哥特教堂尖頂般懾人的孤傲和陡峭,又有著無與倫比的整飭和壯美。他們的風格主體是厄運金屬(doom metal)。

厄運金屬是重金屬音樂的一種極端形式,有著比一般重金屬更緩慢的節奏、更低沉的音調和更厚重的聲音效果,無論詞還是曲都著意喚起聽者對絕望、恐懼和厄運之迫近的感知,異端宗教和形而上色彩濃厚。這種金屬類型受Black Sabbath(黑色安息日)樂隊的早期作品影響至深,在80年代上半葉開始自成一派。促使其定型的代表樂隊有英國的Pagan Alta(異教徒祭壇)、Witchfinder General(女巫獵人),美國的Pentagram(五角星)、Saint Vitus(聖·維達斯)、Trouble(麻煩),以及瑞典的Candlemass(聖燭節)、Count Raven(數鴉)等。

行舟樂評:Estatic Fear—悲劇的誕生與厄運之巔(上)

深受行舟喜愛的“麻煩”樂隊

有網友概括說厄運金屬就是“悶聲做大死”,實在精闢。“悶聲”說的是它沉暗滯緩的音樂特徵,“做大死”則是其標誌性的死亡和宿命母題。值得注意的是,厄運金屬這種風格的命名是和它的音樂內容極密切地相關的。若是硬搖,無論歌裡唱的是哪門子事,那爽快洗練的吉他riff一闖進耳朵,你就立馬能斷定它是硬搖;若是布魯斯,即使本性憂鬱,但彈起七和絃的進行和五聲音階,你分享愉快的一天也還是布魯斯;若是新古典,配器一出基本上也就是了。但金屬音樂下的子類,尤其是死亡金屬、黑金屬和厄運金屬,若是在音樂主題上不搭邊,其命名就絕難成立——你要是不“做大死”,怎麼樣都沒法厄運起來。

行舟樂評:Estatic Fear—悲劇的誕生與厄運之巔(上)

地獄公爵亞斯塔錄,一起來做大死呀

Estatic Fear迄今僅發行了兩張專輯:1996年的《Somnium Obmutum》(終結之夢)和1999年的《A Sombre Dance》(憂鬱之舞)。第一張專輯時,樂隊尚有吉他/創始人Stauff、貝斯/人聲/創始人Markus ‘Beowulf’ Miesbauer、鼓手Milan 'Astaroth Magus' Pejak、吉他/鋼琴Matthias 'Calix Miseriea' Kogler四位原始成員;其中,並非創始人的Calix後來居上,包攬了詞曲創作和封面設計,自然也主導了樂隊的編曲格局和音樂氣象。與此同時,Stauff又已拉上Beowulf和Astaroth搗鼓起了另一支更符合他個人音樂趣味、也大可以登臺演出的黑金屬樂隊Astaroth(亞斯塔錄,邪惡三位一體之一的地獄公爵)。Estatic Fear則很快變成了Calix的個人音樂項目,第二張專輯《Sombre Dance》就是由他主創後、再邀請其他嘉賓音樂人作為樂隊槍手“代打”而成[1]。

行舟樂評:Estatic Fear—悲劇的誕生與厄運之巔(上)

超級主創Calix Miseriea

兩張專輯都可以說是厄運金屬的聖經。首專《Somnium Obmutum》中的同名歌曲《終結之夢》長達32分鐘,起伏頓挫,沉鬱恢弘,讓我們的耳朵飽覽生命旅程中的甜柔與悲慼、劇痛與超脫、百感交集和心醉神迷,有著極其優雅而凌然的古典氣質。而由Calix完全主導的第二張專輯《A Sombre Dance》不但在製作質量上更勝一籌,而且哥特民謠與厄運金屬相互交織的藝術風格也更顯芳醇,所邀請的人聲——無論男低音黑嗓、男高音黑嗓還是歌劇/民謠女聲——亦無疑更具有辨識度和衝擊力。

行舟樂評:Estatic Fear—悲劇的誕生與厄運之巔(上)

《Somnium Obmutum》專輯封面

構成Estatic Fear獨特風格的要素大約有如下:魯特琴、古典吉他悠揚感傷的獨奏和伴奏,以及長笛帶出的牧歌、森林或宮廷氣息;深沉的低音黑嗓、鋒利的高音嘶吼與柔美卻也同樣沉抑的歌劇/民謠女聲的穿織;器宇軒昂和雙吉他Solo和厚實的強力節奏的配合,急促時雙大鼓的轟擊,靜謐時鋼琴的翩飛和大提琴的哀婉,以及各主奏樂器交替的、對主題的多樂章變奏;混合著拉丁語、中古英文和現代英文的詩性強烈的歌詞,和其間對於情感極限的傲然衝刺和關於至美至悲、死亡輪迴的刻骨哲思。Estatic Fear的作品是有著希臘悲劇性情的崇高與美的輝映。

行舟樂評:Estatic Fear—悲劇的誕生與厄運之巔(上)

《A Sombre Dance》專輯封面

本文的下章將完整地呈現《A Sombre Dance》這張專輯的詩意圖景和哲思脈絡。本章的結尾,則為大家奉上一支年輕的厄運金屬樂隊Shadow Suite(陰影組曲)在2016年11月向Estatic Fear致敬的演出,終於把這幫隱匿大神三十多分鐘的《終結之夢》搬上了現場舞臺。

[1]:Estatic Fear相關傳記資料,可參看:http://www.doom-metal.com/interviews.php?entry=1482


作者簡介:行舟,90後學院派樂評人、詩人、前衛民謠搖滾唱作人。北大中文系學士、哲學雙學位,美國杜克大學東亞系碩士。曾任北大詩社社長。後於北京現代音樂學院學習爵士吉他。2017年以獨立音樂人“馬克吐舟”身份,發行《充氣娃娃之戀》等五張唱作EP。2018年推出首張個人專輯/詩集《空洞之火》。行舟樂評,以歐美音樂為評論主線,擅長90後音樂聽眾行為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