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这个“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丘心客Q


“五十而知天命”是孔子说自己五十岁上才懂得遵循天道去做事。


先看一下孔子完整的自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用今天的语言通释就是:

孔子说:“我十五岁才在学业上确立志向,三十岁才有建树,四十岁才不受外界左右,五十岁才懂得遵循天道规律,六十岁已经听得进任何话,七十岁便按着心里想的做事,不过格。

孔子十五岁思想才趋于成熟,确立了志向;三十岁才有建树。这里的立,应该是在懂得“礼”,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基础上的“立”。孔子在这里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不断积淀,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从学习领会的阶段到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再到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个道德修养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思想和言行融合,就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五十岁时,在主观意识上已经形成了高度自觉,能自觉地将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五十而知天命”是孔子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可用来衡量所有人。当下有些人七十照样不成熟。

当然许多人到了“知天命”的年龄,逐渐消停了一些,对事物的认知也丰富起来,性格会发生一些变化。

强调,不要拿孔子自述的各年龄段标准来衡量今人,更不能衡量外国人。


陈广逵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孔子所谓「天命」,指的是客观的限制,是人力所无可奈何者。「不惑」之前的工夫境界,都在自我精神意志的培养上,「知天命」则转向客观世界的体认。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

伯牛这样的人不应该有此疾,而竟有此疾。在道义层面的「不应该」与事实层面的「是」发生了矛盾,孔子把这无可奈何之事归之于命。这是人力无可奈何者。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论语·宪问》)

道是「应该」行的,道之行才合乎义。但无论道行还是道废,都受客观限制。这种限制是命,非人力可为。既不是孔子所能决定,也不会受到公伯寮所影响。人事已尽,还不得成功,这便是命。

既然成败都是命,那还要人的努力做什么呢?孔子提出他的天命观,恰恰是为了凸显人力。道之行或不行,是现实的成败问题,这是非人力可为的。但道「应行」却是价值问题,这是人可以主宰的。事实层面的「命」与价值层面的「义」就此分判。我们所做所为,不是为了事实层面的成败,而是在价值层面「应该」。

有人对此不理解,从事实成败的角度认为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对此孔子也有回应:「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道之不行,孔子是已经知道了的,但他之所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是为了成败,而是「行其义」。

「知天命」就是知道一事之成败受客观限制,非人力可为。既不是你努力就能控制,也不是谁的阻碍就能限制的。「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之所以能「不怨天。不尤人」,就是因为「知天命」,知道客观限制非人力可为,故不在成败问题上而有怨怼。「知天命」是把注意力从事实的成败转向价值的应该。即使知道不行,也应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因为要「行其义」。

另一方面,「知天命」意味着「尽人事」。因为命既为人力所无可奈何者,那么不尽人事,怎么可能看到人力无可奈何者呢。人力不尽,如可知道无可奈何?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力尽然后知天命。

关于命对人力的限制。有的观点认为命不可违,但这命是一有人格色彩的超越主宰,是神的决定。人间道德是神的旨意,人的追求是超越而进到神的领域。一般有神论的宗教大抵如此。

有的观点人为,命不可违。但命不是一个有人格的超越主宰,而是自然规律。是一种现实世界的必然。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自然主义与此类似。

有的观点认为命所决定之领域就事现实世界,人力在其中毫无作为。人应该了解到现实世界的荒谬性,而进到某种精神境界中。道家及佛家对现世界的否定和超越与之类似。

孔子所谓命,也指客观世界的限制。不同的是,孔子并不设置一个超越的人格主宰——神,不追求向神的超越。也不会超越现世而追求一种精神超脱。个人的精神就在这受限制的现实中显示出他的「义」来。在不受人力控制的命中建立人的价值秩序。


孙虚白


关于五十知天命,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是天命呢?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天是主宰一切的某种神秘力量,这里的命就是指命数。通俗点说,天命就是上天对一个人的命数,上天能让一个人做什么,不能让他做什么,这些都属于天命的范畴,人的一生是不能违背天命行事的。


可以说,人的一生就是对天命的诠释。就孔子来说,他说人生走到一定的时候,走到你自己求学、学习到了一定时候这么一个境界上,人是应该要“下学而上达”,也就是说要能够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命。

不过,孔子说他五十知天命,并不意味着他相信某种神秘的力量在主宰自己的命运。因为在孔子的经典思想里面,一向是不主张谈“怪力乱神”的,他并不认为人们应当匍匐在神灵的面前任其摆布。那么他又怎样看待天命呢?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他说我从来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说天命让我就这样了,也不往别人身上推卸责任,说是别人导致我这样,我要学习的就是要达到上达,达到通天的道理,这里的“知我者其天乎”是指天地大道的规则,让自己如何能够合乎大道。

显然,孔子的天命思想是与他的积极入世心态相关的。知道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并不代表我就要无所作为,听天由命;相反,正因为自己知道天命何在,才增加了自己处世的热情。因为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的任务在哪里时,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的放矢的。

按孔子的意思是,一个人内心的完善,自我的解读,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在社会上跟别人的要求、对别人的苛责都要重要得多。

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只有小人才会在人际纠纷中不断地蜚短流长,只有小人总在琢磨说别人如何不利自己,而君子宁可在自己内心建立一个大道之约,那么这种大道就是他所说的“天命”。不见得要掌握很多很多的技巧,这就是孔子所说的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所以五十才能够知天命,也就是到这个时候,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了,达到孔子的这种境界,这是一种内心的定力。


另眼观历史


孔子这些年被洗白挺厉害的,现在都洗成白莲花,洗成了鸡汤大师,哎呀,恶心坏了。

孔子确实有很多有益的思想,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借鉴。可是面对孔子的问题和不足,也应该实事求是的指出和批评。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至圣先师也不例外。


说回原题,孔子说过这样的话。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每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心理基础。

1,十五而志于学。十五岁,青春期,要立志好好学习,努力学会一门将来谋生的手艺。孔子这个时期,本来可以靠力气吃饭,当一个鲁国军队先锋没问题,可是孔子“不以武力闻于诸侯”,就是喜欢研究周礼,想做一个出将入相的大人物。

现代人15岁在读中学,基本不存在人生道路的选择,所以这句话没什么意思。

2,三十而立。三十岁,就该成家立业了,建立自己的家庭,建立自己的事业。其实孔子19岁结婚20岁当官,到30岁就已经是齐景公,晏婴,老子,孟懿子这些大人物的座上客了,30岁当网红,孔子做到了!

现代人大都在30岁之前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稳定的对象,而不是结交权贵成为网红。和孔子比事业进步,不是找死吗?

3,四十不惑。孔子在40岁时,敢于批评权贵的不合理做法,不光是网红,还是公知呢!这阶段,孔子在齐国求官,遭遇晏婴等人排挤,只好逃走。听说晋国魏献子举荐贤才,大加赞赏,听说晋国赵鞅制定成文法,大加批评。

孔子在40岁遭遇了失败,也成了公知,随时可以出将入相,现代人呢?是不是成了油腻中年呢?

4,五十知天命。孔子50岁时,成为鲁国副宰相,执掌大权,可是几年后被排挤出去,55岁开始周游列国,传播他的学说。

孔子说的知天命,是知道了自己争不过命运,只能当一个教书匠,不能出将入相。50多岁转型再创业,孔子这也是挺拼命的。

五十知天命,意思是50岁知道自己命里有什么,开始新的追求。

5,六十而耳顺。孔子60岁时,被人骂做“丧家之犬”,一笑置之。也能接受周游列国期间遭遇的饥饿寒冷,世态炎凉

六十而耳顺,那些退休的人真该学学,退休后什么都不是了,被人瞧不起很正常嘛!不必要动怒的!

6,七十而从心欲不逾矩。孔子70岁时,死了儿子孔鲤,死了爱徒颜回,也知道了自己快死了。所以,孔子认为自己想做啥就做点啥,想吃啥吃点啥,反正以后没机会了,只要不犯法就行。

如今70岁以上的老人,真该学学孔子面对死亡的精神。该吃吃该玩玩,但是别犯法!那些碰瓷的老人,想想孔子给你的忠告吧!


历史知事


“五十而知天命”,五十以前,生命在做加法,过一年就长了一岁,过一年就多了一分期盼和收获;五十以后,生命在做减法,过一年就少了一年,过一年就少了一分欲望和滋味。曾经的绮思遐想,曾经的意气风发,曾经的辗转反侧,曾经的天崩地裂,都化成了一缕缕烟云,消融在云淡风轻之中……

人过五十万事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人生也许无意义,但不能无意思。面对古往今来的人类,每一个人渺如蚁群中的一点;面对四十五亿岁的地球,人类是个昙花一现的过客;面对茫茫时空的宇宙,地球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存在。但是,只有人类才是宇宙的知音,只有人类才是宇宙的支点,只有人类才是宇宙存在的意义。我思,故我在——因为我的思考,才能认知客观存在的我,其它动物往往只会对着镜子狂吠;我思,故宇宙在——因为人类的思考,才能逐步感知宇宙规律的存在,人类才逐渐超离于其它动物而上升为万物之灵,宇宙之心。仅有动物性的功利需求,生活变成了生存,人生一世也就无异于草木一秋。超离功利需求,或格物致知,或宽容慈悲,或审美观照,生存就变成了人生,人生就有了意思;越来越多的人有意思,人类、宇宙的存在就有了意义。



但是,知易行难,我们超离于动物的年代太短。太多的日子,我们含辛茹苦孜孜以求——“我要”;太多的岁月,我们卧薪尝胆呕心沥血——“我还要”!滔滔江河千帆竞逐,高挂利与名,绞尽智和力。没有风景,只有距离;没有你我,只有敌友;没有得失,只有成败。

不经意间,我们把日子过成了日月,把日月过成了岁月,然后,漫长的岁月堆积成一圈圈年轮。再到了后来,好像一不留意,密密麻麻的年轮让人数上半天才能确认,甚至能确认年轮,但确认不了已经

入年轮之中的刻骨铭心。

不是时间跑得太快,而是我们走得太急。我们把一个又一个的终点变成了起点,我们把一个又一个的风景变成了山水,我们咬紧牙关跋山涉水,奔向始终在前方招摇的幸福。也许有人终于完成了所有的指标,但最终发现,幸福还在远方。也许面临人生的终点,才有人痛悟:我白活了这一辈子,我攫取的一切,包括我这个人,都将清零,而且,永无重启的一刻。

其实,幸福不是在远方招摇的一面旗幡,而是无论日出日落都温暖心窝的爱,无论春夏秋冬都润泽心田的美。我们的寿命由老天决定,我们的幸福则由自己做主。活不到寿终正寝可以怨天,过得身心疲惫则不能尤人。



其实,人生完全不需要这么多的索求占有,人生旅途完全不必走得如此匆促坚忍。自食其力就无愧于亲人,自得其乐就无愧于自己,自在逍遥就无愧于天地。我们是天地间的过客,但我们能跻身于这一过客的行列,甚至能面对此刻的阳光,审视心内心外的世界,这已是亿万年生命奇迹的杰作。上苍没有亏待我们,亏待我们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挤在人群之中,经常感慨人生无常;踩在人群的肩上,也许就能发现,其实人生有常,人生有命——人生就是一段“向死而生”的旅程,只是有人活得懵懂,死得自然,有人活得辛苦,死得不甘,有人活得自在,死得坦然


阿Q说


天命是什么?是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这些规律都是命中注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说白了就是,一个人在人生的某一阶段,就应该做某一阶段该做的事儿。这是时代背景决定的,乃是天命所归。


五十岁而知天命,就是人折腾到五十岁之后,忽然发现自己无力与天争,认命了。这个时候本该是颐养天年的,就应该顺势而为,如此,便是知天命。

这是一种微观的说法,宏观来讲的话,万事万物都可以以天命论之。

大清都亡了,你去复辟帝制,这是不知天命。同样的,各朝各代末年那些逆天改命,强行为王朝挑灯延命的,也都是没有看清时代规律,便是不知天命。

二十岁时,明明是好好学习知识技能的年龄,你不好好读书,四处贪玩是不知天命。六十岁了,你还和二十岁一样愤世嫉俗,骄傲轻狂是不知天命。

知道人生每个阶段该做什么,怎样做人生一定会有所成就。于是,困顿中不过于绝望彷徨,一帆风顺时不骄傲轻狂,内心贞静,这便是乐天知命。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知天命呢?多读书吧,所有的事情都能在历史中找到影子,看看那些成功的人,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做了什么,定会对你的天命有所启发的。


山鬼祗树


孔子有句非常有名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见《论语·为政》)这是孔子七十岁回顾总结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人生阅历的一句话,他说起来是很平实的口气。甚至是相当客观的记叙,没多少主观感情。但是,后来儒家的地位相当崇高,“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圣人的人生总结就带有“神性”一般的警喻意义。

“五十而知天命”大致是指,十五岁开始学习,这个学呢,往往按照传统,要学习书本知识,当了“学生”的少年,在为人处世之中要显得彬彬有礼。在生活中遇到事情呢,也要“学以致用”,克己复礼、先人后己,显示出做学问的样子来。如此,到了三十岁,在各方面有了经验和阅历,可以独当一面了,可以在宗法制社会顶门立户了。所以“三十而立”自然而然。但是,社会家庭许多事情是没法按照自己想的样子来呈现的,再加上年少气盛,自然抱怨、不满非常多。等再经历世事磨折,再加强些自我修养,到了四十岁左右呢,就对很多事情看得客观明白些了。

此时,由于世俗人生的富足,像经济有了保障,有了幸福安稳的家庭,有了聪明可爱的孩子等等。个人意气越来越少,而是进入深层体会、学习、理解阶段,因而呢,会有相对稳定的人生观,对人对事也宽和了许多。尽管遇到许多问题还会处理不太好,但是,在心理上因为发自内心的安稳满足和妥协意识,也会觉得没有多少疑惑了,是谓“四十不惑”。四十,在人的主观能力与事情不可违抗的客观规律两者之间,人,还是相信自己的努力的。此时,人们对于世间万事万物的认知,还远远没有达到料事如神、了然于胸,成败不计的境界。

到达这一境界,又是一场艰苦而无奈的修行历程。随着年岁渐老,身边的事情像是亲人离去,故友凋零等等在渐老之后亲身经历之下,才发现,命运是无处不在的。而人对命运的掌控又是极其有限的。“知天命”就是在层层磨折之后,确确实实的一种明了和顿悟。之后,六十的耳顺,七十的在规矩里的自由感才顺理成章。人,可以活在自己独一无二的世界里了。

所以,“知天命”是一种经过之后,得到之后,失去之后,对人生本质的把握和妥协。当然,这只是一般的心路历程。人生的形式也会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但不管怎样,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由主观渐入客观。然后,再慢慢回归主观,形成一定的掌控感和满足感的。


老照片


何谓五十知天命?

很多人受前后文的影响,认为孔子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收获,不假思索的就觉得人到了五十岁就知天命了,但是并没有去了解孔子为什么五十岁知天命。其实孔子是在四十七的时候才开始潜心研究《易》,花了差不多三年的时间,到了五十岁的时候把《易》搞懂了,知道了天命之终始,所以这就是所谓的知天命。


什么叫做“天命”

在下认为这里所说的知天命,用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来中的天命解释更好,即为自然的规律的意思。为什么这么解释呢?因为前面在下说了孔子学了三年《易》,从而知道了天命的终始。《易》是一本专门讲规律的书籍,孔子学《易》就是为了知道万物之规律,故而自然的规律即是天命的意思。


那么总的来说,知天命就是知道自然规律的终始,从而能够耳顺知其微旨而不逆也,到最后从心所欲而不失法度。

孔子之所以这么说,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不仅得立志求学,而且更得善始令终,一辈子沉浸在学习里面,才会有所收获。


淡看天上月


究竟有哪些 “知天命” 而 不服“天命”的牛人?他们的结局如何?

《论语》中,孔子曾回顾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今天,我们来深入了解“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 听天由命,不思进取。而是 提醒大家,人到了五十岁,精力体力皆有限,对理想的追求开始变得艰难,故而要放平心态、看淡荣辱,莫把结果看得太重。

此话虽为 圣人所言 且流传千古,但前后数千年,仍有很多人 “知天命”而不服“天命”,虽然碌碌无为者比比皆是 并最终消失于历史的长河,却也不乏一些“牛气冲天”的“老人” 乘风破浪 逆袭成功!

第一位:姜子牙:72岁时在陕西渭水河边钓鱼,遇周文王!

姜子牙,又名 姜尚、吕尚,《封神演义》男一号!年轻时因家道没落,从事过宰牛、卖肉、卖酒的小生意,虽生活贫寒,但胸怀大志、更勤奋刻苦。72岁时在陕西渭水河边钓鱼,得遇周文王,被请出山 封为“太师”,被周武王尊为“尚父”。武王伐纣时,年逾八旬的姜子牙出任总指挥官,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最终辅佐周武王建立周朝,加封齐国公(今山东地区)。姜子牙是周朝时齐国的首位国君,也是齐国文化的创始人,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历朝历代均被尊为“百家宗师”。周康王时,姜子牙作为托孤大臣,于当时的首都(西安)寿终正寝,享年139岁。

第二位:重耳:流亡19年,62岁回国继位!

重耳,姬姓。春秋时晋国国君,晋献公之子。春秋五霸中第2位霸主,史称 晋文公。重耳年轻时便谦虚好学,善于结交。43岁时因内乱遭迫害 被迫流亡他国,流亡期间先后投奔过齐、曹、楚、秦等国,生活的颠簸流离,让重耳尝尽人间苦难。流亡19年后,62岁的重耳回国继位,通过任用贤能使国力大增。65岁时,击败当时强大的楚国,成为霸主。69岁逝世,结束辉煌的一生。

第三位:刘邦:55岁击败项羽,即帝位。

刘邦,江苏徐州人。出身农民,任职过秦朝的泗水亭长(相当于乡长)。因释放刑徒(服徭役的平民)而逃亡于芒砀山。陈胜吴广起义后,47岁高龄的刘邦带领三千子弟响应,攻占老家沛县等地,被称为沛公。55岁击败项羽,即帝位,建都长安,史称西汉。62岁时,因讨伐叛乱,被流矢射中,同年驾崩。

第四位:黄忠:62岁随军出征,72岁建功立业!

黄忠,字汉升,河南南阳人,东汉末年名将。年轻时在荆州为刘表效力。后,荆州归属曹操,黄忠归属于长沙太守韩玄。公元209年,刘备攻打荆州,收服黄忠。公元211年,64岁的黄忠跟随刘备入川,战功卓著,加封讨虏将军。公元219年,72岁的黄忠率军进击定军山,一战斩杀魏国名将夏侯渊,大败曹军。后,加封征西将军。公元220年,病逝,享年73岁,谥刚侯。

第五位:吴承恩:50岁考中功名,72岁始写名著!

吴承恩,字汝忠,生于1500年,江苏淮安人,祖籍安徽,出身商人家庭(明代商人地位很低:士农工商)。50岁时,补得“贡生”,结果到京城分配官职时却落选。51岁任新野县知县,58岁受人诬告弃官而去,晚年以卖文为生。72岁开始着手写《西游记》,悲喜交加中完成了举世闻名的著作。82岁离世。

第六位:齐白石:一位执着于艺术的小木匠!

齐白石,名纯芝,字渭清。1864年生于湖南长沙。14岁学习木工;24岁学画肖像;25岁学诗文。日常还要放牛砍柴种田养家,56岁开始突破自己尝试转变画风。89岁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1957年,与世长辞,享年95岁。

第七位:王德顺:中国最帅的大爷!

王德顺,1936年生于沈阳。14岁辍学靠打工养家;24岁做话剧演员; 44岁学英语;49岁北漂开始研究形体哑剧,并将中国的哑剧带上世界哑剧舞台;57岁创造“活雕塑”;50岁开始健身;65岁学骑马;70岁练成腹肌;78岁骑摩托;79岁上T台;81岁出席大小电影节。王大爷常说的一句话:没有太晚,没有谁能阻止你成功,只要你下定决心!

第八位:褚时健:74岁二次创业!

褚时健,生于1928年。云南红塔集团和玉溪红塔烟草公司 原董事长,褚橙创始人,被誉为中国烟草大王、中国橙王。51岁着手打造中国名牌香烟——红塔山,并最终使玉溪卷烟厂成为亚洲第一、世界前列的现代化大型烟草企业。66岁当选“十大改革风云人物”,成为”中国烟草大王“。71岁时因经济问题被判处无期徒刑。74岁保外就医时与妻子承包荒山开始种橙开始第二次创业。83岁刑满释放。85岁时,种植的“褚橙”开始通过电商售卖,因品质优良销量持续领先。被称为“中国橙王”。86岁,荣获 第九届人民企业社会责任奖特别致敬人物奖。

五十而知天命!然,古往今来 总有一些人不服“天命”!

曹操《龟虽寿》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苏轼《晁错论》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南阳威佳别克大吕哥


这句话太容易理解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五十耳顺之年)”

三十岁基本娶妻生子了,顶门过日子了,这时候“成家立业”的阶段;四十岁人生经验丰富,江湖老辣,阅历广,怎么大风大浪也历练了,这时面对忽悠有定力,对问题有见解,谁也骗不了你,这就是不迷惑,有明确的方向;五十岁是经验沉淀期,人生基本定性和定型,就好比打铁一样,从一块普通的铁,经过淬火,打造成了各种工具,再没有回炉的机会了。

五十岁在古代也基本到了暮年,也基本听到上天的呼唤了,上通下达,老天的旨意也知道了,接下来就是该吃就吃,该玩就玩。国家不是规定50多点退休吗?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应和了三十而立。四十……这句话。功成名就当然要好好享受一下人生吧,再不疯狂就老了。(孔子曰:我的话有那么难理解吗?讲完了,点赞吧😄)

【我是秉烛读春秋,欢迎加关注,点赞和留言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