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明:画家是耕耘 教授是播种

吴山明:画家是耕耘 教授是播种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会员、中国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会长、杭州美术家协会主席吴山明长于人物,兼及花鸟、山水画。他深耕优秀传统文化,又转师多益,采梁楷、老莲、青藤、伯年等前人之长,但又恰到好处地发挥自己的特色,在推动艺术创新的实践中,做到了古今相融、中西相合,并形成了自己极具个性特色的艺术风格。

吴山明:画家是耕耘 教授是播种

著名美术评论家薛永年说:上个世纪中国画最突出的成就在人物,水墨人物画以“现代浙派”为一大劲旅,而出身于“现代浙派”的吴山明又开创了不同师辈的“当代吴家样”,贯通了传统与现代,融会了人物与山水,形神并至,笔境兼夺。人物形象化入了氤氲的自然,神韵生动。其意象、境界和笔墨之美,显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在当代画坛上独树一帜。

吴山明:画家是耕耘 教授是播种

《黄宾虹先生》 吴山明作品

吴山明作为“浙派人物画”的代表性人物,最重要的贡献是在绘画风格语言上的突破与建立。

以“现代浙派”领军人物为代表的一批人物画家,继承了近现代水墨人物画取材立意的传统,筑基于坚实的素描速写功夫,取法于传统文人写意花鸟画的笔墨韵味与抒情功能,广泛运用点、泼墨、没骨和破墨,变质实为灵动,成为现代水墨人物画中更加生动灵变的一支。吴山明师承“现代浙派”,在艺术思想上颇受潘天寿主张的陶融,深信中西绘画作为两大体系,相互间的借鉴吸收,不该削弱各自的特点。同样,他也颇受黄宾虹的影响,拓展宿墨审美的新实践。作为一种墨法,宿墨最早在宋代就被提及,画家们偶尔用来丰富墨相,但并没有深入探索。能不能发挥宿墨的更多妙用,数百年来既无人想,更无人做,一直到黄宾虹才在把宿墨列为“七墨”之一,在山水画中破天荒地开发宿墨的潜能。化腐朽为神奇地开辟了山水画墨法的一个新天地。

吴山明:画家是耕耘 教授是播种

《王国维先生》 吴山明作品

吴山明在求新求变的过程中,一开始就把深化艺术蕴涵和纯化绘画语言作为突破口。他变西式以素描为基础的造型观为中式讲求结构的造型观,变以笔墨服从于体面造型为主的手段为以线造型为主的手段。在不断的探索中,实现了笔踪与墨韵的完美融合,从而为意笔宿墨人物画的审美实践开拓了广阔空间。

吴山明:画家是耕耘 教授是播种

《马一浮先生》 吴山明作品

吴山明的笔迹以碑味的凝重融入帖味的流畅,讲藏头护尾,一波三折,笔断意连。墨韵渗化仿佛鬼斧神工,不仅渗出了结构的凹凸转折,渗出了厚度,也渗出了韵味。这种笔墨语言极其单纯又变化自然,既意在笔先,又有一定自动性,既讲求传统的笔情墨趣,又不乏随机偶成的新异肌理,既得心应手,又天趣盎然,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笔墨之美,实现了高难度的写意笔墨与高难度的写实造型的统一。

吴山明:画家是耕耘 教授是播种

《母与子》 吴山明作品

他在宿墨上的实践成果,与黄宾虹的宿墨的经典构成了关于宿墨的全乐谱——黄宾虹是偏重墨的高音区域,而吴山明则是偏淡墨韵的中、低音区域。如果说黄宾虹的宿墨是一种延续了千年的重墨,吴山明的宿墨则是开创并拓宽了淡宿墨的语境与体系。

吴山明:画家是耕耘 教授是播种

《苏比依》 吴山明作品

重技而不轻道,是吴山明艺术探索实践的特色之一。艺术创作需要技巧,它和技艺密不可分。

吴山明:画家是耕耘 教授是播种

吴山明教授写生创作

“现代浙派”的第一代画家,更能通过表现富于新意的生活情趣小中见大地讴歌新时代人物的精神风貌,但取自西方的写实观念与写实方法,一方面成为画家以文载道的利器,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对传统审美方式的发挥。进入新时期之后,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吴山明广泛了解西方绘画各艺术流派的风格特点,但更多地研究了中国绘画传统。除了文人画外,还研究了汉画像艺术、民间绘画艺术,同时还涉猎文学、诗词、书法、音乐鉴赏和艺术理论等。因此,当我们读他的画和文章,总能感到一股书卷的清香气和优雅的诗情画意袭来,溢透出画家丰富的情感、智慧、敏锐的感觉力和想象力。

吴山明:画家是耕耘 教授是播种

《朝圣老人》 吴山明作品

吴山明是“浙派人物画”的代表性人物,更是一代艺术教育名师,他的肩上一直担着双重责任。从23岁留校任教,至今已经整整50多个春秋。他认为这辈子,教师是自己的主业。五十多年来,耕耘、播种、收获,薪火在手中传承。吴山明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有的成了名教授、名画家,有的已成为一方画坛的领军人物。对吴山明而言,这是他人生历程中最值得欣慰的事。他说:“画家是耕耘,教授是播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