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首例“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斑块销蚀术”成功实施

长江云报道 因血管中植入的支架膨胀不全,让朱婆婆的治疗变得复杂,同济医院心脏介入团队实施“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斑块销蚀术”,再次疏通堵塞的血管。今天,朱婆婆术后满两周,听到随访电话那边婆婆中气实足的声音,同济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曾和松倍感欣慰。

支架内再狭窄 危极生命

12年前,朱婆婆因为间断性的胸闷、胸痛在外院就诊,在进一步地冠脉造影后并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立即实施了急诊心脏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内植入支架。这些年来,朱婆婆身体情况一直还算不错。

就在1个月前,已经70岁的朱婆婆再次出现胸闷、胸痛的症状,寝食难安,于是在家人的陪伴下,就诊于当地医院。冠脉造影后证实是原来植入支架的远端的血管又发生了病变,需要立即“开通”血管,随即实施了冠脉支架植入手术。可是术中支架释放后,却有明显膨胀不完全,当地医生千方百计为朱婆婆进行再扩张,但结果仍然不理想。当地医生考虑到支架膨胀不全后非常容易引起冠脉急性血栓,可能危及到生命,建议朱婆婆行冠脉搭桥手术。但子女考虑母亲年事已高,身体瘦弱,无法承受这么大的创伤手术,但又担忧母亲的健康受到潜在威胁。心急如焚的他们经过商量后,决定转院同济医院寻找一线生机!

另辟蹊径 重建血管之路

同济医院心内科曾和松主任医师介绍,朱婆婆同一个血管病变部位在外院已经进行了两次支架植入治疗。支架上里面再套支架,加上血管壁上有着很致密甚至是钙化性的斑块,这很可能才是第二次支架无法完全膨胀起来的主要原因。就像是装修时,给“崎岖不平”的地面铺地板,必须先“找平”。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这些致密的斑块变得“松软”或是“消失”。只有“找平”了血管,才有可能使支架完全膨胀起来,从而彻底解决狭窄的问题。但是单纯地、简单地用更大的球囊、更高的压力、更长的扩张时间等这些传统的方法都是无法解决的朱婆婆的血管病变根本问题。曾教授说,必须另辟蹊径。

曾和松立即与心内科主任汪道文教授一起详细了解病史、认真读片,组织心内科、心外科多位专家、教授会诊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用“准分子激光”来处理这个棘手问题。

“准分子激光”疏通堵塞的血管

曾和松说,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斑块销蚀术(Excimer laser coronary atherectomy,ELCA)是一种心脏介入辅助治疗手段,因其明显的临床效果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而成为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的选择,通过一根直径约1毫米左右的激光导管从手臂或大腿进入心脏冠状动脉的病变部位,释放激光束,消蚀血管内部的病变斑块,疏通血管从而恢复心肌供血。不仅仅能治疗支架植入后膨胀不全的病变,也对球囊无法通过或是扩张失败病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支架内再狭窄等病变都有广泛应用。

5月12日,朱婆婆按预期推进了手术室,曾和松看到朱婆婆眉心紧锁,安抚道:“婆婆,不用紧张,我们一起完成这台手术,你只用平躺在床上,配合我们手术就行了,有任何需求也可以告诉我们”。经过近1个小时的手术,当曾和松教授告诉朱婆婆手术结束了,朱婆婆惊喜的表示“好像没什么特别的感觉,我现在说话有力气多了。”

曾和松提醒,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多与高盐高脂饮食、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吸烟以及遗传等因素有关。由于形成的斑块因成分不同,处理方法也不一样。如果有类似的病症,一定要尽早就医,进行科学、安全、正规的治疗。

据了解,同济医院心内科在主任汪道文教授的领导下,组建了这支技术精良的心脏介入团队,在过去几年中,团队先后开展了左心耳封堵术、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等尖端手术。并且作为教育部重点学科及卫计委临床重点专科,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擅长各种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心衰等)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中具有显著优势,并具备了世界一流的先进设备和国内领先的诊断治疗技术水平。在主动脉夹层、高血压诊治、暴发性心肌炎、基因诊断与分型指导个体化医疗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创新,在学科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向全国辐射。特别是能将死亡率由70%降至不到5%的以生命支持为依托的暴发性心肌炎综合救治方案的发布,更是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同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刘成璐 通讯员 田娟 赵虎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