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Tina1225


家庭教育掌握好这四个“不要”,孩子更优秀

教育孩子是件既复杂,又简单的事情。只要做到顺应孩子的天性,遵从和保护他的生命个性,就把握了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以下4个“不要”,家长要牢记。

戒律一:不要当众教育孩子

即使孩子做了最糟糕的事情,家长也应该把孩子带回家再进行教育。当众责骂,甚至殴打,都将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两年前发生过这样一个悲剧,父亲当着老师和同学的 面打了孩子一巴掌,而孩子立马跑到楼顶跳楼自杀了。在生活中因为家长当众侮辱孩子而发生的悲剧并不罕见,归根到底还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人的人格尊严,要保护 孩子的心灵,做不到这一点,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可言。我们要意识到无论对孩子的表扬与批评都是一种情感互动。父母太强势,往往导致孩子没出息,父母太粗暴,孩子往往性情同样狂躁。

智慧的父母不会对孩子严辞斥责,而且能够意识到教育孩子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戒律二:不要一开口就催促或左右孩子

家长和孩子交流越少,就越不懂得和孩子怎么交流,也就导致了家长越来越不理解孩子。

如果有机会交谈,家长会和孩子说什么呢?赶快吃饭,赶快写作业,赶快睡觉,不能做这,不能做那……家长似乎一直在催促孩子做事,左右孩子的决定,却没能和孩子说说心里话,探探孩子的内心世界。

久而久之,家长和孩子之间就不知道该怎么交流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当有苦恼的时候,35%左右的孩子选择找同 学和朋友倾诉,找父母和老师倾诉的不到10%。

这就意味着,父母的形象逐渐从孩子的情感世界中淡出甚至缺席。而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和孩子的交谈更容易变成了说教、批评与 斥责。

戒律三:不要在孩子吃饭时进行教育

就餐时间是家庭生活中最温馨的时刻之一,吃饭应该是一种享受。如果父母选择在这个时候对孩子进行说教,容易让孩子对食物丧失好感,而且对家庭聚餐产生厌烦情绪。

资料显示,有一部分孩子因为害怕被批评而不得不加快吃饭速度,为的就是缩短和父母同桌进食的时间,让父母来不及批评他。长此以往,身体吸收不到良好的营养,对孩子的健康也将产生严重的危害。

所以,家长更应该要保障孩子好好吃饭,即使他犯了错,也应该找一个更为恰当的时机,再进行教育,不要因小失大。

戒律四:不要“数罪并罚”

教育孩子最忌“数罪并罚”,孩子犯错一是一,二是二,一旦将错误混在一起,不仅不能让孩子对错误本身作出清晰的认识,也不足以让孩子吸取教训。

“数罪并罚”首先说明家长平时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太少,关心得太少,没有尽到做父母最起码的责任。其次,也说明家长比较“记仇”,喜欢翻旧账。而这两点恰恰都是孩子成长中的禁忌。

有时不 是家长的话没有道理,而是方式不对。方式不对,教育一定没有效果。为人父母,所有的权力都意味着责任,这样的责任逼着我们要改变。

好父母是学出来的,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只有知道家庭教育的戒律,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淘儿学,专注K12教育,分享有理有趣的教育信息*


淘儿学


人谓之云:无德无才是蠢才,无德有才是害才,有德无才是庸才,有德有才是人才。现在企业家在录用人时也时长会考虑:“无德无才弃之不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德有才加以重用。”现在不管是我们的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更多的都是注重孩子的成绩,希望使之成为“有用之才”,然而却很少有家长把对孩子的品行培养放在第一位的。

就像前段时间美国某高校的留学生,在毕业演讲发言时歪曲夸大事实,严重损坏国家形象,谄媚于他国。对于这种“人才”,趋利避害,无原则无底线,最后只能成为蛀虫,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以致整个家族被网友“人肉”,使整个家族蒙羞,这种家庭教育毫无疑问是失败的。

怎样才能给孩子成功的家庭教育呢?

1.父母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自己经常乱发脾气,行为散漫,满口脏话,又何以能教育孩子出谦谦君子、谨言慎行、温文尔雅的孩子呢?因此,父母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谨言慎行,给孩子做个好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孩子模仿。

2.不要将父母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有自己的天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家长不能完全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要顺势而为。

3.避免将孩子当成一个家的中心。凡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最后的家庭教育总是不那么成功。家长过多的关注孩子,容易将孩子保护得太好,而使孩子失去某些能力,孩子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家长应该让他承担起他自己的那部分责任,不可代劳!

4.培养孩子幸福的能力。幸福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孩子懂得感恩和宽容,乐观自信,诚实守信,勤劳坚强,知礼仪,有责任心和独立性。

5.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绩、金钱都不是生活的中心,不必以攀比“成绩”来作为衡量孩子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能以“赚多少钱”来激励孩子学习,也不能告诉孩子以金钱论成败。避免孩子误入金钱贪欲和虚荣攀比的歧途。


曾敏敏老师


家庭教育是这两年最热门的社会话题之一,这样的问题显然不容易找到标准答案,可谓见仁见智,但显然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因为他涉及到我们的每一个家庭的孩子和未来。我这里先从家庭的主人或者说家长说起,家长是一个家庭的标杆,也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的楷模,家长的一言一行每天都在影响着孩子的一举一动,而父母言行举止做人做事的标准又决定了孩子的标准。这个标准和学历的高低以及家庭的经济条件的好坏没有必然联系,更多的是和家庭的价值取向相关。认为读书重要的家庭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去读书,相信生活是一场拼搏的家庭会时刻提醒孩子要勇往直前,坚信平淡才是真的父母不图孩子大富大贵,只希望孩子平平淡淡过一生。当我们能够通过家庭教育(肯定少不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让孩子逐步培养起自己的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习惯,拥有自己的信仰,我们的孩子就成功跨出了第一步。无论我们的孩子未来走哪一条路,只要符合社会价值观,掌握了相关的技能,有了明确的发展路径和生存的方法,这条路是孩子心甘情愿乐此不疲的路,做着他认为对自己对社会都有意义的好事,他既能自己养家糊口,还能帮助周围的人,并且能对社会带来贡献的事,我认为这就是一条正确的生活之路。成功的家庭教育说到底就是家长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孩子,帮助孩子成功地走上社会,让孩子成为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快乐又受人尊重的人!


周成刚


我认为一个孩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就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有的在春天开花,有的在夏天开花,有的在秋天开花,有的在冬天开花,有的可能永远都不会开花,因为他长成了一颗参天大树。花给人带来芳香,树给人送来绿荫,我们能说花比树好吗?或者说,树比花好吗?他们之间没有任何的可比性。

怎样才能做到让孩子身心都很健康呢?

一、 身体健康

【1】饮食方面:孩子在成长期间,家长一定要科学的育儿,饮食做到荤素搭配,引导孩子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不吃或者尽量少吃垃圾食品,保证营养均衡。

【2】每年必须打的疫苗,不要错过或者忽视。

【3】加强体育锻炼:多带孩子进行户外运动,跑步,登山,跳绳,溜冰,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等,让孩子先多接触各种运动,然后发现他最感兴趣的几项 ,长期坚持下来,运动不仅能使孩子身体强健,更能锻炼孩子的意志力。

二、 心理健康

【1】快乐成长:家长要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 让孩子在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中成长

【2】平等相处:家长不要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要和孩子平等相处,有什么问题要和孩子商量一通解决,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

【3】共同分担:可以和孩子共同分担家务事,家长对家务事儿不要大包大揽,认为孩子做不好,还浪费时间,就不让孩子参与。孩子参与家务事儿后,可以更多了解家长的艰辛,更能体会自己的责任

【4】相亲相爱:家长以身作则,相亲相爱,孝顺老人,孩子看在眼里,会学在身上。

【5】培养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引导孩子理性消费,遇到事情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不横向比较,不和别人攀比;但要纵向比较,每天和昨天的自己相比,是否有进步,是否可以做的更好。

一个孩子长大成人,只要身体,心理都很健康,就算他过的平平淡淡,没有大的作为,我认为也是成功的。个人看法,如有不妥,请大家指正。


家庭教育付老师


我觉得成功的家庭教育需要具备以下几点:

第一点,给孩子足够多的爱,有些父母重男轻女,或者不负责任,生孩子只是荷尔蒙作祟,什么都没有想清楚就把孩子带到了这个世界。然后对孩子不管不问非常冷漠,这样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肯定会非常痛苦,也很难成为一个有爱的人。

第二点,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有些父母太爱孩子了,希望把孩子教育的最好,结果常常弄巧成拙,用力过猛,每天逼着孩子写作业,上各种培训班,不给孩子一点喘气的机会。甚至孩子要个玩具要出去玩一下,都会遭到父母的反对。这样的孩子没有自由也就很难独立,很难有自己的思想。

第三点,教会孩子担当。现在熊孩子真的太多了,前段时间出了好多新闻,都是熊孩子做各种不靠谱的事,更不靠谱但是家长还觉得自己孩子是对的,别人稍有微词就大打出手,说错了是不敢认找各种理由搪塞。这些行为会让孩子变得特别没有担当,长大了也很难支撑起一个家。

第四点,教会孩子独立自由的表达。有些孩子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父母让他怎样他就怎样。长大以后这样的孩子就是妈宝,会让感情生活变得一塌糊涂。而且这样的人也很难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学会自由的表达,让他们学会独立。这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圆,唯有父母之爱是为了分离


有故事的汤碗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1]
家庭教育其他观点:
一、《辞海》: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里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不同 社会有不同性质的家庭教育。中国古代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献如司马光的《
家范》,颜之推的《家训》、班昭的《女诫》等。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一些思想家、教育家如夸美纽斯、洛克、裴斯泰洛齐等阐述了资产阶级家庭教育的理论。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任务虽然主要由学校承担,但也确认家庭是教育后一代的重要阵地。家庭与学校密切配合,统一教育影响,使儿童青少年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获得发展。(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出版,第1023页)
在美国通常称为家庭生活教育,夸美纽斯称之为母亲膝前的教育。综观各国家庭教育概念演变过程,参考名家大师对于家庭教育概念的描述,结合我们家庭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我们将家庭教育定义为:家庭教育就是家长有意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身传言教、生活方式、情感、交流等方式,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继而家庭成员彼此相互影响终生的一种的社会活动。
二、赵忠心《家庭教育》指出:按照传统的说法,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这是狭义的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应录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 在家庭里,不论是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还是长者对幼者,幼者对长者,一切有目的、有意识施加的影响,都是家庭教育。
三、邓佐君在《家庭教育学》一书中介绍了郑其龙、赵忠心等家庭教育的观点,并指出:一般认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 ,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主要指父母)对个体(一般指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作用。(邓佐君《家庭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7页)
四、李天燕《家庭教育学》指出:现代家庭教育是指发生在现实家庭生活中,以血亲关系为核心的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双向沟通、相互影响的互动教育。家庭教育有直接与间接之分,直接的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实施的互动教育和训练;间接的家庭教育指的是家庭环境、家庭气氛、父母言行和子女成长产生的潜移默化和熏陶。现代家庭教育应该包括直接和间接的两个方面。(李天燕《家庭教育学》2011年3月第1版)
五、赵雨林学者认为:家庭教育从广义上看是全面促进家庭建设与发展的教育活动,是受社会各界共同作用和影响的;从狭义上看是指所有促使对-1~18岁生命品质成长即生命个体增值的教育活动,是通过家庭内部进行交互作用和影响

牧牧育儿


真正的大师是这样教孩子的

杨绛先生在她九十多岁的高龄写下了《我们仨》这本书,大多数人从这本书里感受到的可能是杨绛先生和她的丈夫钱钟书相濡以沫、温馨甜蜜的感情。

其实,书里除了有平和安然的家庭故事,更藏着夫妻两对他们的女儿——钱媛看似平常实则独具匠心的教育。

当然,他们的女儿也没有让他们失望,钱媛的优秀我不再赘述,更重要的是除了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斐然,她还是一个拥有出众品质的人。

这和父母的自身魅力和品格息息相关,夫妻两对孩子的“润物细无声”的爱造就了如此出众的孩子。他们的育儿方式,只是在我们原有的方式上颠覆了一些认知。其实,很简单,也很容易借鉴。




良好的家庭环境不是刻意创造的,而是父母自身人格魅力的体现。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性格养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当你能为自己的孩子提供一个安全良好的物质、生理等这些基本条件的时候,就要考虑如果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精神环境。

那么这时候,父母双方的性格和夫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就是奠定孩子精神世界的第一步。

钱钟书称杨绛女士是“最才的女,最贤的妻”,其实她不仅是“最贤的妻”,也是“最慈的母”。

从他们之前的故事来看,夫妻两人的性格比较温和,不争不抢,淡泊名利,专注自身领域,也没有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两人的夫妻关系稳定又充满趣味,即独立尊重,又可以互相包容。

书中有一段两个人对于吵架的有趣片段:

我们觉得吵架很无聊,争来争去改变不了读音的定规。我们讲定,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但此后几年来,我们并没有各持异议。遇事两人一起商量,就决定了,也不是全依他,也不是全依我。我们没有吵架的必要。

在这样的温暖平和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更加具有同理心和共情心,并且这样的家庭氛围,在无形中给予孩子安全感,大大降低在孩子成长或者长大之后因为“缺爱”而做出错误选择的情况。

国外孩子孩子之所以比起中国孩子来说,更有自信自信心,主要是中式家庭教育下的孩子,普遍缺乏安全感。

培养安全感的基础就是创造平和的成长环境。

这样的环境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父母及周围的人自身性格的影响以及引导的。当然,对孩子来说,每天朝夕相处的是父母。

所以,创造良好成长环境的第一步,是父母自身性格的塑造以及建立和谐的父母关系。

与其费尽心思营造学习气氛,不如让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为之。

夫妻两人在各自领域都有比较高的造诣,这和他们如饥似渴地对学术的追求不无关系。

在《我们仨》里,杨绛是这样描述他们的日常生活的:

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格局一桌,静静地读书工作;夫妻二人的公寓里虽然布置简单,但是最多的物品还是书,两人品书、鉴书,互相交流心得;
我们无论在多么艰难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这也是我们的乐趣。
阿媛闲来无事就读我案上的书。

也许普通家庭的父母做不到这样,但也应该试图为孩子营造一种学习环境。

就像钱媛一样,家里如果有很多书,对于孩子们来说,顺手拿起一本书来看,和大人顺手拿起手机浏览一样自然,当孩子读书变成一种习惯的时候,就不用家长要求孩子读书。因为这时候,他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是真心把读书当做自己兴趣和乐趣。

孩子们都善于模仿,尤其是模仿父母。

现在已经进入了“手机不离眼”的时代,很多父母也是一样。如果你每天在孩子面前拿着手机,玩游戏刷微博,那么此时你身边的孩子也处于一种浮躁状态;相反地,如果在孩子学习、需要阅读的时间,家长也能拿起一本书来安静地阅读,那么孩子也会模仿父母,和父母一起安静地阅读。

为孩子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给孩子一种阅读情操的熏陶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必需品,但是不能只求表面而忽略本质。

不是自己一本书都不读,就要求孩子无时无刻地学习,而是和孩子一样,把阅读学习当成习惯。

有趣才是亲子关系的最高级体现。

童年的乐趣对于一个孩子对未来的世界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往往童年生活健康快乐的孩子,对待之后面对的困难、挫折的态度更加乐观、积极向上。

一个孩子的乐趣可能来自于各个方面,同学之间、姐妹之间、师生之间,更重要的是亲子之间产生的相处乐趣。因为父母之间的乐趣,除了让孩子得到快乐之外,更重要的是寓教于乐,在快乐中引导孩子。

有趣的亲子关系要求父母对孩子要有一颗包容的心,父母要知道你的孩子只是孩子,不能按照大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孩子,并且要学会舍弃,选择对孩子有利的重要部分。

比如,著名演员孙俪就曾经在微博透露,两个孩子在家里的壁纸上涂鸦,她本来怕孩子弄坏壁纸,想制止,但是丈夫邓超任由孩子随意涂鸦,因为他说你壁纸可以换,但是孩子的创作思绪打乱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杨绛先生本来是个爱整洁、爱安静的人,家里的一切都要摆放整齐,即使这样,她有时候也会纵容父女两的“恶作剧”,并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他们两个会连成一帮向我造反,例如我出国期间,他们连床都不铺,预知我将回来,连忙整理。我回家后,钱媛轻声嘀咕‘狗窠真舒服’。有时他们引经据典的淘气话,我一时拐不过弯,他们得意地说:‘妈妈有点笨哦。’”这样的场景在书里出现过很多次,父女两经常为了做“游戏”,把家弄得乱七八糟。

我想,普通的父母,尤其是对于爱干净整齐的父母来说,看到这个样子,一定会生气,并且会振振有词的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杨绛却没有因此动怒而破坏孩子的乐趣。

一个有幽默感、有趣的人在群体中,情商普遍比较高,在群体中,也都是比较受欢迎的人。

培养孩子的幽默感是很多父母容易忽略的问题,大多数人都这是天生的,诚然有先天因素在,但是后天为孩子创造一个培养幽默感的有利环境,也是必不可缺的。

试想,如果孩子在长期压抑、被压制的环境下,还会是一个有趣的人吗?

让孩子拥有自主选择权利的前提,是确保其拥有正确的价值观。

关于赋予孩子多少的“自主权”,是长期以来比较有争议的问题。

有人赞成“放养”,有人赞成“虎妈”的类型。

其实,在这一点,我比较同意杨绛的做法,那就是既不“放养”也不“圈养”,而是要在中间取得一种平衡。

每一个孩子都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并且得为选择承担责任,这是每个人必经的一步。

但同是父母也有绝对的义务让孩子具备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的能力。并不是每个孩子生下来就知道怎么做选择,甚至做出正确的选择,甚至在做错选择的时候,怎么弥补。这和孩子的成长经历以及父母教导息息相关。

所以,给孩子自由选择权是必须的。

但是在这之前,应该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将来判断是非、自主选择做铺垫。

“钱媛在自己的每一步选择,都选择自己要走的路,而且她也走得很认真、很负责。”
“孩子自己决定的事,不予干涉。”

我想此时杨绛先生对女儿一种不干涉,是因为她完全有自信心女儿可以走得很好,并且可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也得益于多年来,对孩子的良好教育。


就像我在开头说的一样,夫妻两对孩子的教育,看似平常人无异,实在会有一些我们会忽略的认知。育儿也是一种学习,学习大师总结的智慧,不失为一条捷径!



家长智慧学


孩子成功的背后自然离不开成功的家庭教育。八仙过海各有神通,家长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职业和兴趣爱好会带来不同的家庭教育氛围与教育效果。这也是俗称的“起跑线”不同。所以,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也很难用统一的标准衡量。

作为曾经的教育工作者,尽管我离开教坛近三十年,变换过十多种不同的职业,但一直默默关注教育领域,包括用比较学方法关注西方教育与本土教育,发现我们的全日制应试教育的确与西方普遍通行的通识教育有很大差距,中国填鸭式的教育制造更多书呆子的同时,也在一步步地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而欧美自主办学的选择自由和放养式的通识教育,更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我曾与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和教育界朋友分享过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即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基础教育的三种环节:家庭的启蒙教育、学校的全日制教育和开放的社会教育。许多家长容易陷入这样的误区,以为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全日制学校而身为家长不闻不问就能万事大吉。我想在此以女儿简单的成长经历说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当然,我并非要完全排斥或否定全日制教育对儿童德智体全面培养所发挥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高中阶段以前基础学科的知识培养。

我女儿2014年以中山市一中最好的留学成绩考入美国排名(2017年USNERWS排名,下同)第三十二的罗彻斯特大学多媒体专业,今年准备升大四,现在全球第二大公关公司万博宣伟上海分公司实习。她从小喜欢画画,小学毕业以全市第一名的绘画成绩被中山市一中录取为特长生,我们原来一直希望她以后考国内一流的美院。但高一让她游学美国一个月回来后,她突然转向了,不想考国内美院而要留学,理由是职业画家将来很难养活自己。我们一家商量后同意她的想法,从高二开始选择英语培训机构,加入模拟联合国活动,到每次去香港考SAT,再到选择美国的大学都是由她个人自主决定,我们只提供参考意见。结果,她托福考了98分,SAT综合1920分,她与广州中介选校时选了八所美国排名前六十的大学,最后被七间录取:罗彻斯特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滨州州立大学(公立),加州大学戴维分校(公立),威斯康辛大学,雪城大学和全额奖学金的旧金山艺术学院。这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们至今还保存完好。结果,综合我们的意见,她选择了罗彻斯特大学。我通过女儿这个经历说明,家长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选择,不要太多为他担心选择是否正确,因为他将来一定会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他的选择是对或错。即使错了,也要让他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而重新选择,直到尝试成功为止。也许女儿这点可能受我影响较大,我原来的专业是英语,结果不断尝试不同的职业或领域:教师、打工到打工皇帝、企业主、写作、画画、园林设计师、音乐发烧友、电影发烧友、收藏爱好者、对未知领域和前沿科学的探索、爱好哲学等等。我广泛的兴趣直接从女儿儿童阶段产生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小跟我一起听古典音乐(她现在的舍友是全球排名第一的罗彻斯特发大学伊斯曼音乐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高材生),看科幻电影;参观画廊或画展;暑期跟着我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画家、艺术家、导演等直接接触交流互动。结果,这些社会活动开拓了女儿的艺术视野,也从中训练了她如何与跨界领域的艺术家交流和表达。我认为这就是家庭教育之外很重要的社会教育。

今年二十二的女儿,从她的言谈、口才、气质、社交能力和综合素质与同龄人比较明显要优胜许多,她目前微博粉丝量达到惊人的24万,她的朋友圈中不乏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杜克大学、纽约大学、波士顿大学、布兰迪斯大学和国内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牛人。因为,我从小就灌输她一个理念:你想成为牛人,就必须争取一切机会接触不同领域的牛人,甚至挑战牛人!我想女儿一直在尝试。至于将来是否能成为牛人或女强人,已经不是作为父母的我们所期望的,而是要看她将来的选择和造化。

最后,我想与大家分享我所关注的作家张承志在2012年北大毕业典礼发言提到的两个关键观点,他认为目前国内的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两点缺失:第一,缺乏普通的生活常识;第二,缺乏对终极真理探索的可持续性热忱。这两点我是非常认同的。第一点与家庭教育有关,如果父母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或自然科学常识,就很难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兼具更多的生活常识。言传身教很重要。第二点,许多大学生以为毕业就完成学习,工作后由于生存压力或受整体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很容易放弃再学习或重拾自己原初与专业无关的兴趣爱好,更难保持童年阶段的好奇心和童真,也就是探索终极真理的热忱或艺术修养。要知道,这一探索与修养是持续一生的,也就是说,你自身存在的终极意义与答案,需要奉献一生去追寻。


马丁林2


什么才是成功的家庭教育?这个问题收藏了很久,也看了很多有益的回答,有讲述成功家庭教育经验的,有讲成功家庭教育方法的,有讲成功家庭教育结果的,这些回答有很多值得赞赏和借鉴的地方,但成功的家庭教育孩子应该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却很长一段时间困扰着我!

女儿现在外地读大二,在读大学之前,和女儿的聊天基本都是有备而来,就是根据女儿成长的年龄段,阅读尽量多的相关话题,加上自己的一些经历分析理解,剩下要做的就是在女儿有困惑时答题解惑(女儿有个优点,就是有困惑愿意和我们交流),虽然许多的“备课”没用上,但还是乐此不疲!直到她读大一的下学期,我的答疑解惑似乎都用不上了,更多的是女儿开始会关心我们了。孩子要越过的第一座山峰是父亲(可能不是一座太高的山),学业、交友、处事、做人……不再是我经常要回答的问题了,更多的时候是我问她一些事情看法,聊天结束之前总不忘叮嘱她要注意安全,不要熬夜。感觉没什么实质的聊天内容,却总是在问她一些看似不经意的话题,反复思索自己的行为,我要了解的是什么?其实无非就是女儿现在的心理状态好不好!潜意识里感觉只要她心态积极向上,其实我不用担心那么多,我要相信她能行的!

终于像是明白什么了,其实家长在教育上铺垫得再多,也是要使孩子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孩子最终要自己学会成长,也将会成为一个人格上独立个体,而不是依附于父母!





行之家庭教育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

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不同的父母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各不相同,虎妈猫爸的“棍棒教育”、只关注成绩的“功利主义教育”,还有顺应天性的“放养式教育”,各种家庭教育观念杂陈,常常让很多家长迷失了方向。

失败的家庭教育各有各的失败,成功的家庭教育都有这样的共同点,那就是:爱与智慧并行。

很多家庭,把爱当成了一种教育方式,于是成了溺爱,只会给孩子带来毁灭。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学会怎么爱才是一种智慧。

莫言曾发表过这样一段博文:“父母会爱并不及格,因为母鸡也会爱,何况最真挚的爱的另一面往往是最苛虐的酷政。父母必须接受训练,具有相当的质量才行。”

好的家庭教育,爱与智慧缺一不可。家长应该从这几个方面来做:

1. 守住爱的底线,规矩原则不可或缺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人没有规则的约束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

孩子年龄小,对任何事都没有自己的判断力,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对还是错,这个时候父母的规则教育十分重要。

只有规矩的约束,才能帮助孩子守住行为的边界,才能帮助他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这是成为一个人的基本。

很多父母爱的没有原则,总是纵容孩子,犯错了也不及时引导,孩子一步步挑战父母的底线,变得无法无天,没有一点规矩,成了人人讨厌的“熊孩子”。

再爱孩子,也要分事情,在一些原则问题上作为家长一定要守住底线,教给孩子规矩和行为规范,奖惩分明,这样孩子才能形成正确的三观,学会独立明辨是非。

2. 尊重孩子的人格,平等自由

孩子再小,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很多家长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觉得孩子是自己的一个附属品,我生了他他就应该无条件顺从我,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比如过分保护孩子,为他包办一切;过多地限制管控孩子,孩子没有一点选择的空间和自由。这都是不平等的畸形教育,最终的效果也可想而知:父母觉得操碎了心,孩子却并不领情。

真正智慧的爱,是给孩子充分的尊重和自由,父母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必要时加以引导,在适当的时候要懂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去试错,形成他自己的人生经验。

在平等自由的家庭氛围下长大的孩子,才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对事物有自己的思考,不随波逐流。

3.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顺应天性

生活中很多父母总喜欢拿自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比,“你看隔壁家小花,钢琴弹得多好”“你看王阿姨的孩子,都当上班长了”······诸如此类的话几乎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听过。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全才是少之又少的。

父母不应该盲目把自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作比较,特别是把自家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家孩子的有点作比较,这种父母自以为的“激将法”、“压力法”,往往只会起到反作用,打击孩子的自信心,甚至会激发孩子的叛逆心理,破罐子破摔。

巴菲特说,父母唯一应该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热情所在,鼓励他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并发挥得淋漓尽致。

那些杰出的人才,通常都是发现了自己擅长的领域,不断发挥自己的优势,最终收获成功。

孩子只有在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事情上,才能最大程度激发自己的潜力和内驱力。父母作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扬长避短,努力去观察和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发展孩子的特长,帮助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盲目攀比,不了解孩子,让孩子在不适合自己的路上艰难地前进,最终也是走不远的。

4. 保持理智的头脑,科学引导

现在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承受了太多压力,学区房竞争,孩子升学的压力,无形中让家长们变得焦虑,生怕给不了孩子最好的。

其实父母大可不必如此煎熬,也不要和别人盲目攀比,这样只会扰乱自己的心智,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

约翰•洛克说过,“家庭教育来不得半点浮躁,也不能求速成。家庭教育有其独特的方式——通过家庭环境、气氛,父母的言论、行为,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无形中塑造孩子的人格品德与基本素质。”

针对不同的孩子,家庭教育的方法也有所差异,这些经验只能靠父母自己去慢慢摸索和积累。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要患得患失,焦躁迷茫,只有在不断的尝试中,才能得到最科学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家长只需保持理智的头脑,根据自己孩子的特性,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最终都会水到渠成。

5. 不断完善自我,与孩子共同成长

人们常说,父母是世界上唯一不需要证书、不需要考核就可以上岗的职业。这真是让人害怕。

每个人在成为父母之前都是普通人,有了孩子之后就成为了孩子的“神”,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里,并模仿出来,影响他的一生。

也是因为有了孩子,父母开始了新一阶段的成长,在琐碎的生活细节中,变得更加坚忍耐心、更加有责任感。

孩子一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他的认知,行为习惯绝大多数都来自父母。

所以越是这样,家长就越应该不断完善自我,从言行举止到精神文化层面,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与孩子共同成长。

这也是一个成功的家庭教育最好的模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