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寒門」同學從高材生到「不如人」的經歷

這幾日,貧窮與名校的討論層出不窮,從最開始的不必“感謝貧窮”,到現在的“少談情懷多考慮財富”。各位博友各抒己見。想起當初看《琅琊榜》時,清河郡主家的戶部尚書沈追,和出身普通的刑部尚書蔡荃,也是對“豪門”“寒門”的取仕之道爭論不休。

不可否認,階級固化是千百年來的社會問題,如何讓不同出身的人有公平的上升渠道,是一直要解決的問題。而在解決不動的時候,比如民國時期的各大家族,也有一些切切實實地為國家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可見,家庭是起跑線,而最終衝刺的方向,在於個人。像“一門三院士”的梁家,家學淵源,想要功成名就自然比普通人家容易。但若走錯了方向,也會徒勞無功。一些寒門學子,可能壓根都不會有他們的眼界、機會,等等,就需要更加努力,盡力改善自身的生存環境,為後人提供一個更好的平臺,也是一種成功。

========以下進入A同學正題===========

上高中時,一位舍友A成績極好。

我腦子比較笨,經常需要向他請教問題。有些問題對於他而言可能太過簡單,他經常會很不耐煩:你上課聽什麼去了?看書後邊答案啊?沒過程,那就是太簡單了不需要解題過程啊?

不光學習如此,他還十分勢力、世俗,把錢看得特別重,一毛不拔,張口閉口就是掙錢。

所以,我並不很喜歡他。雖然一個宿舍,我平時也很少跟他一同上課、吃飯。

我常一起吃飯的有兩個同學,一人家境很不錯,母親在銀行工作,父親似乎是個企業領導,吃穿用都是大名牌。跟著他結識很多人、見識很多事。他們那些人也不傲氣,我不知道的事情就跟我細說,不嫌我土。

另一個常吃飯聊天的同學,跟我一樣,普通工薪,日常消費沒有任何困難,但也不算壕氣。

不過這兩個人,加上我吧,我們仨的成績比A是差了一二三檔的。

記憶中,A的地理是真的好。

一張氣流的圖,什麼風,什麼氣候,什麼壓,什麼旋,之後他就能判斷出具體的天氣氣候、走向,從而推斷出當地的人文環境,等等。當初地理老師(老師是北師大的高材生)在講解一些知識時已經算“口若懸河”了,他竟比老師還要從容、博學幾分,我問他高考會不會報地理專業,他說不會。

我特別惋惜,為什麼,感覺國家流失了一位極具天賦的地理人才。他說家境不允許。

我才第一次知道,他爸媽出身都很不好,家境困難,所以都到三四十歲才找到對象結了婚。他媽媽生他時已經41歲了。他說,留給我改變家境、讓父母過上好日子的時間,不是很多。

高中,18歲,我們的父母才40出頭,他父母已接近60歲。他再上四年大學、工作奮鬥,父母就走向70歲了,他的焦慮惶恐,大有根源。

從那時起,我才重新審視他的“愛財”。憑自己的實力多掙錢改變家庭環境,怎麼不對了,怎麼世俗了?

我才知道他為什麼很少跟人一起吃飯、一起出去玩,他把自己悶在自習室裡或圖書館裡,也是不想花錢。

也是從那時起,我不再介意他的傲慢、說話難聽,有時跟他一起去看書,有時一起去吃最便宜的拉麵。

另兩個人都很不理解我,他們之間也起過沖突,A對他們的態度也不好。我與他們講了,他們也是沉默。

高考前,A的志願是人大金融。

不錯,這應該是錢景最好的選擇之一,分數對他來講是探囊取物。畢竟他一二模都考了全市前三,清北都不在話下。

然而,預報名結束後,他與我講了一件非常糾結的事情。

大家知道,高中會比拼上北大清華的人數,他自然是我們學校不想放過的考生。

但他怕考不上清北,一旦掉檔,絕不如人大金融。

在這個時候,高中開出了一張極具誘惑的賬單:如果他改志願靠北大,考上的話,高中為他出四年的學費兩萬元。

對於我們高中的大多數人,不缺兩萬塊,缺的是成績。唯獨對他而言,兩萬元……

他說,他爸媽的收入極其微薄,日常生活後幾乎沒有結餘,兩萬元是他家這麼多年都沒攢出來的。即使上了人大金融,也是要申請助學貸款的。如果他上了北大,高中又幫他出了學費,他以後的路,會更加好走。

我說,你考慮好,如果只是為了學費,你去人大之後我們可以幫你。你千萬不要一時衝動。

他說,我想好了,我要去北大。

我原以為他很刻苦了,但沒想到他可以那麼挑燈夜戰。但言語中,我明顯感覺他比之前更加緊張焦慮。直到高考前夜,他輾轉反側,甚至幾度胡言亂語,總繞不開北大北大。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他沒有考上北大,高中自然也不負其他責任。

北大掉檔,只能掉去普通一本,連211都不是——雖然他的成績在人大金融之上。

我們問他要不要復讀,他說算了,復讀又浪費一年,又要花好多錢。

在那所普通一本,他自然獨佔鰲頭,獎學金年年一等。但很快,他又迎來了當初的問題。

他本來打算考研到北大或人大,但,本校為他保研。

他想到掉檔的慘痛經歷,為了避免考研失敗,他保研了。

在我們瘋狂找工作、考研的大四,他自自在在地去工商銀行實習了。

當年高考後,我去了一所211,家境好的同學出了國,另一位同學上了普通高校。4年後,我選擇跨考,出國的同學也繼續讀研,普校的同學被家人介紹了一位門當戶對的對象,準備結婚。

又是3年,我研究生畢業。而A,工商銀行並沒有錄用他,因為,學校不是211。

出國的同學已進入了世界500強工作。普校同學本科畢業結婚,已有了孩子。

再回頭看,高中成績遠好於我們的他,竟最為落寞。

當然,我不應該用學校、工作、成家來衡量人生的“成敗”,更沒有權利評價別人的人生、別人的選擇。

但是,當年為了兩萬學費、後來為了保研安穩,都從某種程度上斷送了他。如果他不那麼在意學費,如果他有更多的試錯機會,如果……我們不是他,只能在這裡站著說話不腰疼。假如我是他,我可能會選擇地理專業,然後考中科院地理所之類的?秦大河院士是我偶像。

他的天分在我們另三人之上,應該有更好的前程。國家既沒有誕生一位地理奇才,他的家庭也沒走出一位寒門貴子,令人唏噓。無論如何,我希望他可以過得更好。

更希望高中以後不要搞這種害人的模式。那又怎麼樣呢?幼兒園小學化,輔導班焦慮,高中拼清北。還是《琅琊榜》那句話吧,世風如此,誰人之過。

==========以下是晚上再找補一點========

隨意寫了點東西,沒啥思想也沒啥內容,沒想到博友們這麼熱情,科學網還推了。

首先關於A同學後來的情況。他是個很聰明的人,也跳過幾次槽,所以工作生活收入應該還不錯,至少實現了他改善父母生活的基本願望。我只是覺得如果他當時的起平再高一點,也許會更好。人生如戲,誰說得清呢。也希望他在解決了起碼的經濟問題之後,限制他的東西會越來越少。

但是最近一次見的時候他還是單身,因為他對對方的……家庭條件……要求比較高……可能擔心自己有所改觀的經濟狀況,被對方再打回解放前吧,也無可厚非。

其次我自己也是受自身侷限的,我當初選的專業,最好的學校是北大,這個壓根沒戲。但是另外一所985的這個專業也是領先的,應該能考上(最終分數確實也夠),但我家說這個學校的名字不好聽(就不明說了),所以沒報……我到上大學之後才知道985之後優勢有多大,因為研究生普遍化之後,很多單位是要求本科985的。不經歷過,很多事情就不懂,這正是“豪門”的優勢。

再次我想說這個話題其實沒什麼意義,貧窮或富有並不是誰能決定的,只是說在這種客觀情況下,會更大概率地左右一個人的決定、進而影響人生的走勢。在當今社會,高考無疑是改變面貌的最佳途徑之一。

即便不功利地說學歷、學校跟收入、地位這些的聯繫,能進入大學拓寬視野、學習更多的知識、接觸更多的優秀人才,也是大有益處的。很多人需要這個機會,無論“寒門”“豪門”。

“惟有讀書高”固然不對,“讀書無用論”卻更是害人。只是站在這個角度上,惋惜一位能上人大、能上北大,卻因為教育制度和自身原因掉檔的客觀事實。並希望教育環境可以少些功力,給這些想憑自己之力改善生活的人更少的壓力。

這兩天另一個很火的新聞是“全班就自己的孩子沒出國遊學”。現在的學校是在比什麼?我在想A如果在這個環境裡,他是那個唯一會怎麼樣。也不會怎樣,他不會抱怨父母,不會嫉妒他人,不會心理失衡,只會默默努力,希望以後自己的孩子不再是這個唯一。對於無力改變大環境的我們普通人來說,這也就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