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容易生气?

手机用户81725372467


过去有一段时间有书君常常生气,明明知道生气不好,还是遇到事就忍不住要生气。

有的时候我也想是不是血型、性格的问题?还是身体健康有问题,到了最后才发现跟自己思想观念存在问题有很大关系。

生气是情绪能力控制较弱的表现,跟个人控制欲望强、性格追求完美等因素有关。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容易生气?

1、来自于原生家庭、身体状况的影响

一个来自火爆脾气家庭的人,自己也容易一点就着。

气质遗传和言传身教的影响,使得容忍性差、性格急躁的父母多会培养出容易生气的儿女。

我们看到许多女性在月经期间、更年期综合征期间脾气暴躁易怒,常常生气,一般人生病、吃热上火的时候也比较容易生气。

2、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对某事、某人有期待,当达不到自己的预想时就失望、不满、愤恨,生起气来连自己都害怕。

观念有问题,该生气的时候生,不该生气时也生,像个小孩子一样不懂事。

小孩子常常会生气,是不会表达情绪的表现,也是一种需要安慰寻求自我保护的方式。

作为成年人,心理不成熟的人总是觉得别人应该满足自己的愿望,会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

而不知道应该靠自己,也不能多角度考虑问题,最后常常是失望透顶,就生气不断。

动不动就生气,其实跟别人无关,是因为自己的信念系统和价值系统认同的范围太窄,所以别人一些行为很容易触犯自己的准则,使自己不高兴了就生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系统和价值系统,但有的不够成熟。

比如过去有书君就认为先生不应该喝酒,所以每次他喝酒就会很生气,互相之间就要发生争吵。

认为他喝酒就是一种自控能力差的表现,他要能够控制自己才是对的。他却认为我是想要控制他的生活,这是错误的。

其实是我希望他多陪伴自己,一看到他喝醉酒的样子就会生气,确实是想控制他的行为。

后来,自己转变了认知观念: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他的朋友圈,他是成熟的成年人,不用别人控制。

然后我把发泄情绪变成表达情绪,跟他说我担心他的身体,让他少喝点酒。渐渐地他从被迫改变变成了自觉改变,我生气的次数就大大减少了。

3、个性敏感、自卑、心胸狭隘

对同样的事情、同样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生气了对家人或外人的反应不同。

许多男性在外面脾气很好,回到家里就变成另一个人,火气大、抱怨、指责,这样的人除了工作压力大之外,更多的是因为个性敏感、自卑、心胸狭隘。

能力不足的人也特别容易生气,他们在单位受了别人的气,不敢当面怼回去,就借酒浇愁,喝了酒以后找弱者发泄。

还有的人专找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服务员发火,对环卫工施爆,找反抗能力弱的女人孩子泄愤,

""生气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生气时,愤怒会让情绪带来巨大的冲力。

人在生气时短时间内的思维状态和自我意识会降到最低,不仅会给自己带来伤害——""怒伤肝"",更有可能会给别人带去伤害,伤害自己的家人。

有书君提醒大家,知道了容易生气的原因,就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不要上怪天下怪地,中间怪别人,要怪就怪自己自控能力太差。

要积极乐观向上,面对困难的时候找问题、捋情绪、把认知和情绪分开,把表达情绪和发泄情绪分开。

请记住:善于理解的人不容易生气,有安全感的人不容易生气,把握得住自己情绪的人不容易生气。


有书共读


乍看上去,题主对于生气好像是持否定态度的。似乎对于容易生气的人是不认同的。所以,我想,题干中的容易生气好像是指,生气的频率高,程度激烈。在这样的基础上去看待这个问题的话,容易生气的人可能有着一颗敏感易激惹的心。内心世界之外的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引起内心世界里的滔天巨浪。而且,往往是对负面的信息更为关注(令人愉悦的,快乐的信息反而容易被忽视或排斥)。因为内心波动剧烈,所以外在显现上就有可能呈现出,生气,愤怒的样子。其实这是信息由内向外的传递过程。可以让外界使当事人受到刺激的人或物知道当事人当事时的内心感受与状态。于是,可以让外界的他人接下来知道大概应该怎样做。比如:“哦,我刚刚说的那句话,让他生气成这个样子,好吧,还是不要继续说了”。于是,我们可以发现,生气更多时候是在表达一种对外界的不满。试图以此方式来使外界他人顺应,满足自己的需要。早在婴儿时期,我们就本能地发展出了这样的功能模式。而过度使用这种模式的人可能是幼年时期被恰当满足的机会太少了,总是反复体验到不满感,所以,成年后可能会潜意识里觉得依然处于过去的氛围里,于是对外界的他人比较敏感,挑剔,稍不满意就生气示威。但是生气本身不是一个有问题的事情,就如同孩子小时候如果能以语言的方式表达“我生气了!”,反而是件值得鼓励的事情。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陈啸

快来关注暖心理头条号,温暖你的世界 让我们一起温暖世界 ~


暖心理


生气是愤怒的表现,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情绪,是指不符合心意而产生的一种发怒的状态。它是一种非常消极的情绪,这个怒气会通过你的身体去释放和舒缓,长时间你可能忘记了那个状态,但是由于生气产生的毒素却存留在你的身体里。

大多数情况,我们更多的是和亲近的人生气

有许多男性,在外面温文儒雅,但是回到家里却和自己的亲人、爱人发脾气,这是因为在外为了维护形象,需要进行一定的印象管理,因而会格外注重自己的言行,不会随意展现自己真实的情绪。并且个体在潜意识里,会对那些不会离开自己的人更放肆,所以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

明知道生气对身心伤害都很大,为什么有的人还是很容易生气呢?

胆汁质气质类型的人

心理学中所说的气质就是个体的脾气秉性,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根据神经活动特性将气质类型分为四类。其中具有胆汁质气质类型的人行为外向,情绪兴奋性高,心境容易变化,脾气暴躁,而且很难去控制自己的情绪。

需求欲望过多

情绪情感是对于外界的一种态度体验,而这种体验是以需求为中介的,当个体的需求被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相反当需求不被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例如过节的时候,你期待男朋友给你惊喜,但是他却什么都没有给你,这时候你这个惊喜的需求就没有被满足,因而你会生气和愤怒。生活中需求欲望过多的人,过多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所以会经常的生气。

对于事情的理解能力差

情绪情感是伴随着认识和意志产生的态度体验。也就是说当你的认识不正确的时候,你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同样一件事情,同样的一句话,可能两个人理解的不同,因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若个体对于事情的理解能力差,就会造成认识不足,就很容易诱发出愤怒等消极情绪。

情绪控制力较差

产生怒气是无可厚非的,有的人在产生消极情绪的时候,就能够及时的抒发,让这个怒气不会侵占自己。但是对于情绪控制能力较差的人,就很容易被消极情绪影响,一点小事情不如意,就会生气,而且会通过外界的行为,展现出自己的怒气。


心理学充电时间


生活中的确有许多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动不动就爱发火。


不仅仅是在家里,大街上,地铁里,公交车上,菜市场中总会有人因为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歇斯底里,情绪失控。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这么容易生气沾火就着呢?


原因不外乎以下这几种。


一,随心所欲,不懂得控制自己


爱发火的人一般都是急性子急脾气,说话不经大脑, 往往容易张口就来,相信每个人身边都有这样的亲人朋友,也都感受过这种让人尴尬的瞬间。


朋友老李就是这种人,但他只对家里人发火,对同事朋友总是不笑不说话,要不是我见识过他在家发脾气的状态,我至今都不相信他会如此失控。


那是十几年前的春节,我去给老李送几张滑雪场的门票,想让他们一家三口开开心心去玩一次。


我刚进院子就听见老李的吼声,“你怎么那么笨!废物!!打个鸡蛋都能掉地上!!”“你说说,你还能干啥!蠢货!!”


原来是老李十岁的儿子打鸡蛋不小心掉在地上了,被老李好一顿臭骂。



搞得家里空气都紧张,老李媳妇忙着收拾地上的鸡蛋,儿子战战兢兢的站在旁边手足无措,愉快的节日 氛围一扫而光。


像老李这种外人眼中的老好人,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给了别人,在家里无所顾忌,把最坏的情绪都给了自己的亲人。


他觉得都是自己的家人,不用克制自己,自己的家想怎样就怎样,不需要带着面具生活,所以从不在乎家里人的感受,随心所欲,想说啥就说,没必要控制自己。


一个能成就 一番事业的人从不跟家人发脾气,一个人的教养也能从对待家人的态度里显现。


创造和谐的家庭和社会是每个人的责任,认为发脾气生气是自己的事,生不生气与他人无关的人,要学会反思,不要让自己一时的口舌之快伤人伤己。


二,自己身体的原因


有一部分人爱发脾气是自身身体出现问题,但自己却不自知。按中医开讲就是肝火旺,容易生气的人肝功能不好。


肝主目,肝功能不好从眼睛上也能看出来。正常人的眼睛应该是黑白分明,眼睛清澈明亮,如果肝功能下降眼睛里就会出现红血丝,眼白发黄或者浑浊。



眼睛干涩,容易长眼屎,视力也会下降,长此下去,容易患青光眼,白内障等眼疾。


因为肝火旺容易失控发怒,更加损伤肝脏,就会形成 恶性循环。所以爱发怒的人为了身体健康,不妨让中医调理肝脏,控制情绪。


另外春季是养肝的季节,绿色蔬菜有养肝的功效,因此,在春季多吃些新鲜的绿叶菜,如菠菜,油菜,茼蒿等来保护我们的肝脏。


三,原生家庭的烙印


说到爱生气乱发脾气的人不得不说说他们的父母。


情绪化的人有好多是从原生家庭习得的习惯,父母在他们小的时候就用不良情绪沟通,动不动就吵架,生气,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慢慢的学会带着情绪处理问题,成年以后爱生气变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邻居小代的父母在他小的时候就是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吵架的导火索。



因为母亲问一句咱晚上吃什么饭,他父亲也会烦,声音也会高八度,“做个饭也问我,爱做不做!不做拉倒!!”


他母亲听后也一肚子气,不示弱的回敬,“给脸不要的玩意儿,你怎么不知道好赖呢,我做好了饭你有本事别吃!”


俩人因为这点小事你一言我一语的就吵起来了,小代最开始看见父母吵架就缩在墙角瑟瑟发抖,时间长了看习惯了也就不当回事,你们吵你们的我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但耳濡目染,长大以后他也变得脾气急躁爱生气发火,结婚后日子过得鸡飞狗跳。


刚开始他们夫妻吵架我还过去劝过几次,没想到这是家常便饭,时间长了也就见怪不怪了。


如今他们的儿子也上了幼儿园,小家伙也继承了他父母的基因,在幼儿园里稍有不顺心就噘起小嘴,和小朋友大声喊叫,显示自己的不满。


以此来看,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言传身教无时无刻不体现在孩子的身上,无论好坏,孩子都会习得。


因此父母活不明白,孩子也很难活明白,为了给孩子做榜样,让孩子的人生之路更幸福,为人父母一定要学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原生家庭环境,不要让孩子再复制自己走过的路。



有一句话说的好,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比拿下一坐城池的人更伟大,看来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我们在情绪来临的时候磨炼自己,控制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身边发生的事情。


生而为人,我们就需要克制自己的行为,不能为所欲为,要因为自己的存在而让别人生活的更开心,更幸福。


有书课堂




生活中容易生气的人,其实都是一些内心比较脆弱的人。

一,从小到大家境不是很好,内心很自卑,总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时时刻刻想把自己武装得强大一些 所以,在与人交往中,自己稍微觉得不顺心,就想发脾气,以此来压倒对方。

二 易生气之人内心其实都很脆弱。面对困境时容易气馁。所以表现出来的是容易生气,容易给别人脸色看。这些人在遇到比较强的对手时,首先是自己生气;然后是向对手发起攻击。这就是先发制人。犹如一只刺猬一样,当有外物靠近时,它就会张开全身的刺,以此防范外物对它的攻击。

三,易生气的人,容易情绪化。外人很难摸透他们的脾性,在与他们交往时一般都会很谨慎。就是人们常说的,别把他们的毛捋反了。否则,他们就会生气,对你发脾气。

总之,易生气的人,自身心理上有点缺陷。不是他们喜欢生气,而是他们有时候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对一些不入他们法眼的事情就易生气。

你说对不对?

欢迎朋友们一起交流探讨!


牵住夕阳的手


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

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

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

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我若气死谁如意,况且伤神又费力。

邻居亲朋不要比,儿孙琐事由他去。

吃苦享乐在一起,神仙羡慕好伴侣。

记得第一次看到这篇《莫生气》的时候是在我小学低年级时,家人送了一把折扇给我,扇子的一面就印着这首有名的《莫生气》,这也是我第一次全篇背下了除了课本以外的诗词内容。那时候对这首“诗不像诗”的内容并无多大兴趣,也不了解有什么意义,只是因为喜欢那把折扇,看得多了就记得了,内容也都印在了脑海里。后来,随着经历与成长,慢慢的也就懂了。

我们总容易把最坏的脾气留给最亲的人,因为我们知道对方不会离开。

在我看来,有三种气生不得。

一是自己生闷气 以前自己有事就一个人生闷气,气得睡不着觉,脸上冒痘,心情闷躁,脑袋感觉要炸。

二是迁怒他人 这个我得借一个例子,有一女子毕业在银行做柜员,有次不小心把本该自己留存的传票递给客户,后来几经周折去客户家里拿。 她回家后心情特糟糕,把气发到男友上,没说工作上的事,而是找其他茬、炒冷饭、翻旧账,闹到当场分手。 如果要生气,一定要找到真正的对象,如果同学说生自己的气,男友肯定安慰她,可她张冠李戴地去生男友的气,反而扩大伤害面,得到更糟的结果。

三是为小事生气 很多时候我们生气就是太善于以小见大了,本来是小事,偏生要放大,家里发现一只老鼠,又何必放火把整个房子烧掉。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当你极度生气时手会发抖,声音发颤,心跳加快,呼吸加速,头和脸都越来越烫。这是身体在向你发出警告的信号。生完气后还有很多事要忙,除了事情善后、给人道歉、以后好好表现之外,身体方面也要将功补过,按摩太冲穴,还要多敲胆经和大腿胃经,整套做下来,一点不轻松。

看到一篇文章,有些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意识到快要生气时,问问冷静的那个自己 你因为什么而真正生气?这么生气到底值不值?怎么做才能满足真实诉求? 一人分饰两角,戏精但有用。我一般自问自答到第二个问题的时候,气已经消得差不多了,因为很多气真的不值得。 很多人生气起来,有气到要死也不愿停的惰性,钻牛角尖钻得头破血流,死活不能翻篇。这个时候,你一定要学会喊“卡”,将情绪暂停,最好用正面的事物来转移注意力。 心里还意难平时,默默背诵别生气的金句们 大家可以记在小本本上: 证严法师说:看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林则徐说:如果是我错了,我凭什么生气,如果是别人错了,我为什么生气。 生气无可避免,但要生正面的气,针对真正的对象,采用合适的方式,处理完后赶紧离开生气的下水沟。 所以,你那么美丽,请不要生气。


老孙途说


容易生气是人的一种正常的本能,就像我们的心情有好的时候也有坏的时候

生气的主要情绪是愤怒

容易生气也就是容易愤怒是因为:

1、因人

我们常常很容易与人发生冲突,因为意见不同、看法不同、观点不同、做了让你感觉不开心的事情,你因为无法理解别人所做的事情,所以你就愤怒了,愤怒了就生气了

2、因物

因为某个东西没有达到你的预期效果、没有给你你想要的东西的时候,当你对这个东西充满了期望,得到的却是失望,这时候也容易生气

3、因自己

我们常常希望自己能够变得优秀、希望自己能够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希望自己能够做到第一,但往往却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对自己产生了抱怨,也容易生气

归根结底,我们发现生气是自己在生自己的气,是自己无法理解别人为什么这样做这件事情,是自己对一件东西充满希望得到的却是失望,是自己对自己充满了期望,最终得到的却是自己对自己的抱怨

  • 我们会发现生气,生气最主要的原因都是自己,当你能够理解别人为什么这样说话,别人为什么这样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当你真正理解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就不会再因别人而生气

  • 当你理解这件东西,本身它就不可能达到这样的功效,那都是你内心自己期望,你就不会再因物而生气

  • 当你充分的了解自己的时候,你就不会给自己设置过高的目标,也就不会因自己再生气

容易生气表面是因人、因物、因自己,容易愤怒是人的一种通识情绪,愤怒是由于不理解

但最后我们会发现容易生气是因为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我们对于各种东西的理解并没有跟上

不容易生气的人,都是会理解的人

理解他人、理解东西、理解自己,理解就是不生气,理解从现在开始!


深度读书了吗


 

生活中,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为什么有的人遇事总能和颜悦色,春风化雨。而有的人就会怒气冲冠,寒风骤雨。脾气好与坏,套用流行的话说,一流的人有能力,没脾气;二流的人有脾气,有能力;三流的人既有脾气,又没能力。我们看看到底什么样的人容易生气:

 

一、从生理健康方面讲,容易生气的人是肝火旺。

 

一般都是指人体的内脏气血在调节方面出了问题。《黄帝内经》认为“喜怒不节,则伤脏”。如果脾气不好容易生气发怒的人,通常会肝脏功能失调乃至器质性病变的可能,中医学多将之归为“火”。“肝火”是非常容易让人动怒,而发怒对身体的危害非常严重。尤其会伤肝。肝火旺就容易生气。

 

中医说,心不定则气不顺,血不畅则百病生。这意味着经常生气,气血不畅,那么淤血就会滞留,导致各种慢性疾病发生。所以为了身体健康,必要的时候可以用药物来调理一下身体的内脏平衡。从生理上尽量减少生气的机率。

 

二、从文化修养上讲容易生气的人有以下特点:

 

1,无能。遇到的事情超出自身能力范围,无法解决时,就会特别生气。所以平时培养自身各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重要。当遇事有能力解决时,自然心情愉悦得很了,再不好脾气的人都不会生气了。

 

2,思维定势。当遇到不顺的事情时,第一时间不是考虑解决问题,而是怨天忧人。却不从自身出发找问题,总给别人找问题。

 

 

3,没有同理心。容易生气的人往往没有同理心,并且比较自私,任何事情都以自己为中心、出发点。不能换位思考问题,从不替他人着想,所以就不能理解他人。总是想当然的认为别人就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从不想为什么别人就不应该那么做。

 

4,家人的纵容,养成习惯。有一种爱生气的人,往往是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或是在家里随便发脾气的。这是被家人朋友惯的,久而久之,在他们发脾气之后没有承受什么后果,然后就有恃无恐了。不考虑家人的感受。在外人的眼里,这种人脾气好得很,可是在家里就是另一个可憎的面目。

 

5,关注的侧重点在于不美好,而非美好。比如,家人费时费心的做了一道养眼的美食。容易生气的人就看不到外观的美好,他重点关注好吃不好吃。不好吃就生气,否定前期一切过程。而那些心态平和的人,就会用一种艺术的眼光去欣赏这道菜,即使看看心情也是愉快的。

 

 

综上所述,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是有内在联系的。生气其实就是一种情绪的宣泄。良好的情绪使生理处于最好的状态。如果情绪不好,就会影响生理机能,破坏某种平衡,变得容易生气,这就造成人际沟通上的障碍,从而影响人际关系。

 

人们都愿意靠近阳光,充满正能量的人。我们要做到不强求与人,不要求回报,常常能换位思考,内心就会变得豁达包容。遇到什么天大的事情都能以理解的基础来解决与面对。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要知道生气总是难免的。实在气不过时,不妨朗读一首佛教的《正气歌》——他人气我我不气,我的心中有主意。君子量大同天地,好坏事物包在里......

 

 

你会顿觉心中的那股不平之气脱窍而出,风流云散,气定神闲,万般皆好了。

 



有书515


科学研究表明:笨人爱生气。

表面上看,一个人总是生气可能是性格脾气火爆,或是从小比较娇惯,心胸狭窄想不开事,要么就是家庭环境影响。但也可能是这个人有点笨


没有讽刺的意味,因为我自己也经常控制不住脾气,这么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有些心理学家认为,生气不是结果,而是一种操纵手段,是你希望事情按你想要的方向发展的手段。


什么意思呢?比如你和你男朋友因为迟到的问题生气,你发火的一部分原因是希望让他重视问题,下次不要再迟到了。如果他继续迟到,你会更加生气,是希望用更强烈的方式引起他的改变。

为什么说这样的人有点笨?

第一

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而不指望自己解决,那么很有可能等待他的还是失望和进一步的愤怒。这就相当于把心情交给了别人主宰;

第二

生气除了能发泄你的怒火,对于他人的改变作用微乎其微,如果对方足够重视,怎样都会改,否则就算你一天三怒也没有用;

第三

即使发现了这一点,他仍旧会选择发火这种原始的方式,不能控制自己,所以你家里总有一对为了鸡毛蒜皮的事情发火的爸妈,永远因为同样的原因而生气。

遇到这样的人该怎么办?

1、如果你们交往不多

惹不起还躲不起么,不必过于计较,引得你自己也发火就得不偿失了

2、如果你们密切交往

不妨等他简单发泄几句之后,跟他坐下来聊聊,问问他因为什么生气,期待什么事情得到改变,告诉他你不必生气也可以解决的

3、如果总爱生气的人是你自己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该知道,发脾气只是你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真的解决了问题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相信你会得出答案。


夏小糖的心理驿站


为什么我们总改不了爱生气的毛病?有很多人在苦恼着这个问题,深深知道生气对自己健康不好,对人际关系不好,生完气以后还后悔,可是总忍不住生气。

在对方做出令自己不满意的事情啦,在自己感到自己做的不令自己满意的时候啦,在对方没有听懂自己的要求的时候啦,等等,本能地会采取生气的方式。

有的男人生起气来会暴跳如雷,有的女人生起气来会一直记仇。

明知道这些做法是不正确的,那么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有很多人说是原生家庭的原因,是原生家庭习得的一些不好的模式,可是我们都已成年,我们再不是孩童,那又为什么还再采取孩童的做法呢?人们通过生气来表达需求,是因为只知道这一种方式有效,小孩子哭闹以后,父母就会来到身旁照顾,久而久之会觉得这个方法好用。

或者小孩子看到父母经常通过吵架的方式,一方发脾气,一方生闷气,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当ta遇到问题时,就会本能地发脾气。

我们有很多人都在说我知道生气不好,可是为啥总控制不住呢?那是因为控制欲在作祟,我们要求对方听我们的,不听就会生气。当你放下控制欲,把要求改为请求,你希望对方做到你想让对方做的样子,而不是你要求对方时,当对方没有做到时,你会有一些失望,但不至于痛苦。

因为对方做出了选择,对吗?你不能要求对方按照你的标准来,对方不是你的奴隶,我们也不是奴隶主,人和人不应该存在控制与反控制的模式。

原生家庭确实会对我们有影响,小时候看到父母经常吵架,长大后当我们结婚生子,我们也会经常和伴侣吵,和孩子吵,这难道不是恶性循环吗?

我们最终变成了自己小的时候所讨厌的人,想想都觉得很可怕,是怎样的原因使我们变成了现在这样?生活的磨砺没有让我们越来越精致,反而越来越粗糙,这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

我们不要再通过生气的方式来表达需求了,对方是不知道我们内心真正渴望的是什么的,而且生气会让对方产生防御机制,我们不是靠生气来攻破对方的防御,而是要先冷静下来,看看自己需要什么?

我需要生气吗?我需要了解事情发生了什么,是怎样演变到现在这样的,我还需要去更好的了解我的需求和对方的需求,我需要去了解哪种方法对我与对方的关系更有帮助。我得去想这些,而不是需要生气啊!

生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让问题更加严重,有很多人会说我知道生气不好,可是我就是控制不住,因为总是别人惹我生气。

关于这个部分,我要谈两点说明,第一点,我们的情绪可以比喻成泥潭,我们走在泥潭里,我们在想自己怎么这么倒霉,内心难受啊,焦虑啊,烦躁啊,然后越陷越深。我们要想的是,当我们进入泥潭里,要想办法怎么出去。当你把认知调整为解决问题时,你就会把那些浮躁的情绪压下去,当你把问题解决好了,你的情绪也得到缓解了。

第二点是,当我们又再一次想生气时,要在心理上与情绪保持一定的距离,我们和情绪就像同路人一样,它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看到了事情的发生,我们也看到了情绪在那里生气,我们要和它保持一段距离去看它,它生气的原因是什么?它需要做什么让自己不生气,这些工作都是可以在头脑中完成的。

我们要把情绪、想法和行为做到分离,什么意思呢?就是当我们有不好的情绪时,我们可以去改变想法,从而情绪和行为就好改变。幼童是情绪、想法和行为是被绑在一起的,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孩子因为和同学打架了,本来要和父母和亲戚一起出去玩,可是他感到自尊心受到打击,他不想再出去,可是他答应了一家人要出去,而且父母已经做好了准备,他不去,这些准备就白做了。

父母多次苦劝无果,父母也生气了,丢下孩子,俩人去玩了,孩子在家里生了不到十分钟气,开始看电视,他在看到动画片以后哈哈大笑起来,他突然感到不生气了,于是想和父母一起去,可是父母这个时候已经在路上了,不能再回来接他,于是他又感到失落了。

从这个小案例上,我们可以看到父母确实是缺少一定的耐心,父母也会通过生气的方式来要求孩子听父母的话,已经承诺一家人出去玩,可是由于孩子与同学发生了冲突,因为心情不好而毁约,父母在看到孩子毁约以后,也很生气,后来赌气地丢下孩子玩去了。

我不知道这个小案例可不可以是目前国内家庭的典型,往往父母拿孩子没辙的时候,会通过威逼利诱的方式来让孩子听父母的。其实孩子生气、毁约,不单单是孩子的问题,可想而知,这个孩子的父母是不是也会经常在承诺要做什么事情后,因为心情不好就不再去做承诺的事情了呢?孩子就学习到了,既然父母可以这样,我为什么不可以?

成年人不等于成熟,成熟的人是情绪、想法和行为是分开的,哪怕我现在心情不好,我也要先把情绪暂时安放在内心的某一个地方,把该做的事情完成,再去解决情绪,这才是成熟的人该做出来的行为。

再举一个小暗恋,有一个父亲答应孩子周末下午要去游乐园玩,孩子很高兴,孩子因为太高兴了,没怎么好好写作业,父亲看到后很生气,他会觉得作业没写完就去玩?哼,取消了答应好孩子去游乐园玩的约定,孩子感到好心痛,快要哭出来了。

这时候智慧的妈妈出现了,她告诉爸爸,你答应好孩子去游乐园玩是一件事,孩子没有好好写作业是另一件事,你看到孩子没有好好写作业所以你取消了带孩子去游乐园玩又是另外一件事了,你要把答应好孩子的事情做到,当孩子玩嗨皮回来的时候,你再认真地和他谈写作业要认真哦,孩子就容易接受了,爸爸觉得妈妈说得有道理,不能因为孩子做了什么让自己不顺心的事情就不做自己承诺给孩子的事情了,于是爸爸带着孩子愉快地在游乐园玩耍。

后来孩子学会了这个模式,当爸爸再一次答应好孩子一件事,可是由于孩子没有满足好爸爸的期待,爸爸不想再做答应好的事情了,孩子就会瞪着天真的大眼睛,站在爸爸面前,认真地说:爸爸,你答应我这件事是一件事,我没有满足你的期待是另一件事。

爸爸哈哈大笑,抱起了孩子,对孩子说对不起,确实是爸爸做错了,爸爸要改,爸爸去和你一起做咱们之前要去做的事情啊!

父子关系就是这样变好的。

通过这个小案例我们能看到什么?你答应了对方,可是你看到对方没有满足你的要求,你就不再做已经答应好的事情了,对方会更加难过,你也会难过,对吗?你生气的原因仅仅就是对方没有满足你的期待,可是通过生气、通过发火的方式,对方就能满足你的期待吗?

我们为何不用一种更高级,更智慧、更灵动的方式呢?这个小案例中有一位善良、智慧、美丽的妈妈,所以让这个家变得更和谐、更温馨了,而且小孩子也学会了用通过事与事的关联性来处理问题,这是多棒的教育方法啊!

当我们因为某一件事被惹的心情不好,我们在做手头这件事时内心也会感到乱糟糟的,可是我们要去想,那是另外一件事,我做的是这一件事,我为什么要把在那一件事的不好的情绪放在这件事上呢?

我再举一个例子,当一对夫妻正在因为一件事而吵架,而且是吵得天昏地黑时,这时候突然来了一个电话,是妻子的老板打来的,她马上变得和颜悦色地说:“张总您好,有什么事需要吩咐?”丈夫突然感到在他面前的妻子是刚才的她吗?怎么态度完全变了?丈夫在看到妻子打完电话以后,气也消了,妻子在平和地与老板打完电话后,气也消了。

俩人坐在一起在想,为什么一个电话就可以改善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是不是说明我们可以把情绪做一下中断,我们对外人可以和颜悦色,又为什么对待家里人颐指气使呢?俩人交流了很长时间,互相说出了关于那件事的感想和需求,后来俩人都很感激那个电话,让紧张的气氛得到缓解,重新启动了大脑思考的工作,俩人后来立了一个协议,当再要发生情绪不好的时候,要做什么来中断一下,或者拍巴掌,或者说一个口头约定的句子,当听到这个声音以后,就要意识到是否刚才自己情绪化了。

俩人就在这样的不断行为改变中,建立了新的行为,而这就是认知行为疗法在解决夫妻关系冲突的运用。

我们知道了生气不好,可是又不想改,觉得难,可是你不改岂不是更难吗?你缺少好的人际关系,其他人都躲得你远远的,怕被你的情绪炸弹误伤,你自己内心又焦苦万分,那么我们什么时候剔除生气的基因呢?

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基因的,当你在一个充满安全感和爱的环境时,你体会到的温柔和善意,会滋润你干枯的内心,我们内心的泉眼,需要被爱浇灌啊!我以前听夜的钢琴曲,真的是感觉这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好听的音乐,让人心灵沉静下来,去思考人生。我也在想作曲者一定不是在生气的时候弹出来的,他是在内心愉悦而平和,也许是在一个下午,他喝了一杯茶,他看到了一只鸟在树上吱吱叫,他感受到微风在脸上飘过。也许是在一个夜晚,夜深人静时,他喝了一杯咖啡,他读了一本滋润心灵的书,他突然有了灵感,谱写了夜的钢琴曲。

我们都想获得恬静、愉悦的内心,可是社会环境比较浮躁,让人变得焦虑,慢慢地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变成了一种空中楼阁。可是在这个社会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不急不躁地在应对日常工作,他们行云流水地去完成工作,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节奏,他们感受到的快乐要比普通人更多。

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是通过与自己内心好好相处而来,这得需要长久的训练才可以,我们都得通过学习来获得心灵的整合和人格的完整,所以首先要和自己好好相处,在此我推荐几本书,来帮助大家更好地与自己内心相处,更好地与你建立人际关系的人相处,《当你开始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非暴力沟通》、《高难度谈话》。

我们要通过学习来改变,而这三本书都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学会控制情绪,学会疏导情绪,学会理解自己和他人,学会善待生命,学会温柔,慢慢获得内心的充实和安稳。

我是90后心理咨询师,以上就是我想说的,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