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沒良心」的蘋果市值破萬億,主打低價的企業全陷在泥潭?

為何“沒良心”的蘋果市值破萬億,主打低價的企業全陷在泥潭?

繼8月2日蘋果盤中突破1萬億美元市值後,8月3日蘋果盤中高點、收盤價雙創新高,盤中高點達208.74美元,收盤價報207.99美元,上漲0.29%,創歷史收盤新高,市值達10045.76億美元。這意味著蘋果成了首家市值達到1萬億美元的美國上市公司。

為何“沒良心”的蘋果市值破萬億,主打低價的企業全陷在泥潭?

蘋果股價上漲,能夠突破1萬億美元的市值,這顯然與近日蘋果公佈的2018財年第三季度(自然季Q2)業績有很大關係,眾所周知,上市公司一旦發佈優良的財報業績,股價就會蹭蹭上漲,更何況蘋果這家老牌的科技巨頭。有趣的是,蘋果產品因為利潤較高,常被國內企業家們diss“沒良心”。

據8月1日蘋果公司公佈的2018財年第三季度(自然季Q2)業績顯示,蘋果公司營收532.6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454.08億美元增長17%,淨利潤為115.1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87.17億美元增長32%。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稱,這是連續第四個季度實現兩位數的收入增長,其中服務收入創新高。實際上,蘋果這份成績單創下公司史上第三財季之最。

這份業績報告超出了華爾街分析師們的預期,而在蘋果市值突破1萬億美元后,華爾街的分析師普遍認為,蘋果公司的股價將繼續走高,市值還將往上突破。

據湯森路透的數據顯示,大部分賣方分析師認為,1萬億美元市值只是蘋果股價實現更大漲幅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而Monness Crespi Hardt分析師布萊恩·懷特(Brian White)給出的蘋果目標股價最高,為275美元,他認為蘋果仍然是全球最被低估的股票之一。孟菲斯Gullane Capital管理合夥人特里普·米勒(Trip Miller)也認為,蘋果股價還應該高很多。

蘋果在市場上勢不可擋的地位無人能撼動,隨著秋季發佈會的臨近,新一代iPhone的上市還將再一次帶來新想象空間。

而讓國內互聯網企業頗感尷尬的是,常常有意無意自詡“良心”的拼多多、小米等主打低價的企業,不管在納斯達克還是香港上市後股價卻相繼陷入泥潭,小米上市前期,雷軍曾發表小米看不上蘋果利潤率20%,盈利堅決不超過5%類似的言論。

小米股價在香港經歷“過山車”, 上市當天,以16.6港元的價格“破發”開局,然後就是一路狂飆,漲了30%,如今連續下跌兩個星期,馬上又要回到發行價了,8月3日以17港元收盤。與此同時,拼多多在納斯達克上市才一週,也經歷了少有的跌宕起伏:IPO首日暴漲40%後,在國內媒體對“山寨假貨”的質疑聲中,隨後5個交易日拼多多股價累計下跌約27%。

按照人性喜歡便宜這一特點而言,常被罵做“沒良心”的蘋果似乎並不該這麼受捧。國內以上幾大公司常以“有良心”自居,現實中所售賣的產品或服務價格也很親民,市場卻呈現出截然相反的反應。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以小米為首的公司,常把“性價比”掛在嘴邊,也身體力行壓低產品利潤,為何獨獨蘋果逆流而上,它們反而紛紛陷入困境之中呢?

喬布斯曾揭露商業定價本質

喬布斯曾說,“消費者不是愛買便宜的商品,而是喜歡佔便宜”,這說明商品的性價比的關鍵並非是廠商嘴裡的低價宣傳,消費者是否感覺佔便宜才是關鍵因素。所以說,無論用戶買的是高端機(400美元以上,約摺合人民幣2669元以上);中端機(200~400美元,約合人民幣1335~2669元);還是低端機(200美元以下,約合人民幣1335元以下),其決定購買都會基於“性價比高”(也就是喬布斯說的佔便宜)。

而主打中低端手機小米常常將“性價比”掛在嘴邊更多的是一種營銷策略,而這種似乎在暗示買其他品牌手機都是“吃虧”的營銷方法,也造成了社交媒體上非常多的“米黑”。畢竟,消費者購買產品是基於自願,這種營銷方式雖然迎合了品牌支持者的青睞,無意中也讓非品牌受眾深為反感。

其實,現代商業的發達,讓產品的價格層次變得非常豐富。以手機市場為例,既有定價在萬元以上的8848鈦金手機,也有主打定價低端的紅米、魅藍,每個產品價位都有自己的消費受眾,沒有人會購買自己認為“不值得”的商品。

此外,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消費者只願意為關注度高的產品類型花費高價。化妝品市場以女性為主,因此無論價格多高的產品,都有女性願意為之買單。根據網易考拉新近發佈的《2017進口美妝趨勢報告》,88%的中國女性消費者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希望使用更高端的化妝品,並且此類訴求在學生群體中也具有很高的比例。

另據公安部發布2017年全國機動車和駕駛人最新數據:截至2017年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3.1億輛,機動車駕駛人3.85億人。其中男性駕駛人2.74億人,佔71.21%;女性駕駛人1.11億名,佔28.79%。可見,汽車則是男性為主的市場,男性更喜歡買更酷、更貴的車,有數據顯示,2012年Model S在美國推出的時候,買家更偏向於男性,女性消費者僅佔13.3%。

以上兩個案例證明一個道理,人對關心的商品更願意付出高價格,對於不關心的商品考慮的更多是低價。所以在正常的化妝品櫃檯上,男性化妝品的平均價格永遠都低於女性化妝品。手機作為人生活中的必需品,因此價格因素的影響變低,這也是蘋果雖然買高價,卻依然能夠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跑偏的燒錢:從換髮展時間到賺吆喝

從古至今,商人們都明白一個道理,做生意一定要先有本,這或許就是燒錢模式的另一種註解。創業前期進行大量投資,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換取發展時間。只是隨著燒錢模式不斷的被證明可行,一些企業逐漸歪曲了燒錢的本意,將其淪為一種營銷手段。

可以毫不避諱地說,近來年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燒錢史。滴滴與快的打車的補貼大戰、美團與餓了麼補貼大戰、摩拜和ofo之間的大戰、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補貼大戰等等燒錢大戰輪番上演,堪稱慘烈。以上企業都靠燒錢加速了發展,逐漸構建了各自的競爭壁壘。

以滴滴為例,雖然燒掉了幾百億,卻擁有了覆蓋全國的司機網絡、數億註冊用戶的自有流量,以及成立四年來積累的出行大數據和服務體系,這些都非競爭對手一朝一夕可以追趕上的競爭壁壘,這就是花錢換時間,若沒有燒錢,滴滴斷然不可能成長為現今的500-800億美元估值的獨角獸。

然而,這些先行者的成功,讓許多後來者迷失了方向。燒錢大戰中,也有許多失敗的案例,為了追風智能路由器的風口,斐訊、極路由先後推出0元購的策略,為了盈利只得將用戶誘導至P2P,隨著P2P的全面崩盤,斐訊、極路由先後陷入倒閉風波。

而以上兩個案例就是典型的將燒錢作為營銷手段,而非換取發展時間的模式。同樣,小米、拼多多股市上過山車般的經歷,也因為大眾對他們燒錢模式的質疑。智能手機/硬件的用戶忠誠度並不高,一旦你的產品讓用戶喪失了“興趣點(可以是價格、性能、設計、創新等)”,用戶重新換一臺手機的成本並不高。而拼多多做的低價商品,由於無法在運營成本上壓縮實現低價,山寨劣品的歪路在全球重視版權的形勢下,其競爭優勢必將每況愈下。

因此,可以簡單的說,燒錢模式並沒有錯,從在燒錢過後留下的是什麼。如果燒錢換來的競爭優勢,可以被競爭對手輕易複製,那麼這種燒錢只能算是賺吆喝,並不是真正的換取發展時間。

就像京東燒掉數百億留下一個覆蓋全國的成熟物流體系,拼多多錯就錯在三年發展,並沒有留下可以抵禦外界進攻的有利武器。同樣,華為每年數百億的研發費用,如果拿出一部分用在補貼手機上,可以一時的擴充市場,但投入到麒麟芯片上,華為手機贏來的是長久的競爭優勢。

而小米被業界所質疑的關鍵就在於此,雖然現在小米手機、米家智能產品銷售很好,但這只是建立在價廉之上,如果高端產品降維打擊,小米的帝國能否經歷衝擊還存在很多未知數。

燒錢沒錯但錯在燒的沒原則

天浩認為,通過前期燒錢投資的方式夯實企業硬實力,厚積薄發的思路並沒有錯,然而如果燒錢不能形成護城河,那將沒有意義,不能沒有原則地燒錢。燒錢策略的三大必要條件:

首先,燒錢能夠構建壁壘。例如0元購路由器這樣的燒錢方法,只要產品還可以用,必然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成長,但是如果燒錢只是營銷的手段,並沒有在商業模式、產品創新及核心技術上實現突破,一旦燒錢停止,市場會瞬間被競爭對手搶奪。例如京東,通過燒錢構建了成熟的物流體系,阿里雖然一直也在補足這個短板,但菜鳥一直沒有從效率上追上京東物流,這就是壁壘。

其次,外部競爭環境簡單。例如滴滴燒錢,因為是新興的出行行業,外部競爭環境簡單。滴滴即佔據了先發優勢,又通過不斷的燒錢,最終統一了市場,即使有美團這樣的後來者攪局,因為佔據市場絕對的優勢,美團需要投入更多的金錢,才能夠追趕。反觀美團的燒錢戰,因為戰線拉得過長,從外賣、團購、酒店、旅行、出行等領域,複雜的外部競爭環境,讓美團很難通過燒錢來佔據到市場的大頭,這種燒錢必然是無法持續的,只要資金稍微跟不上,已有的市場都會被對手蠶食。

最後,燒錢要具備效率。當直播風口崛起,2016年春節,映客耗資1億在湖南、江蘇衛視等電視臺,優酷等視頻網站、院線進行大規模投放,成為直播平臺第一家投放電視媒體的品牌,整個2016年映客的總廣告投入為7.05億元,相比於早期的YY直播、虎牙、鬥魚等老牌直播平臺,後起的映客直播通過燒錢策略,在當年的千播大戰中迅速佔據一席之地。而極路由0元購的效率就非常之低,按照中國4億家庭,每個路由器投入成本100元計算,極路由想要佔到市場一半以上,需要燒掉200億元,效率如此之低,燒錢競爭並不是個明智的選擇。

作為風靡數年的燒錢策略,2018年終於迎來當頭一棒。不過,創業者們不要擔心,此時小米、ofo、拼多多等陷入泥潭是市場看不見的手自我糾正。只要符合上面三個條件,燒錢策略照樣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市場降溫是個好事,健康的市場才更有益中國的科技發展。

不管是喬布斯還是庫克,秉承的都是工匠精神,為用戶製造良好的產品體驗,在這方面蘋果的確令人尊敬。與之相比,國內普遍瀰漫著一股浮躁之風,希望通過燒錢策略儘快上位,實現彎道超車。如今深陷泥潭的小米、拼多多等國內互聯網企業,想要真正的長久發展,還得正確的看待燒錢策略,把精力放在構建競爭壁壘上,畢竟能用錢燒來的用戶,同樣會被錢吸引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