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電影《納德與西敏》曾獲得2012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這是一部非常風格化的電影,全程都在爭吵,矛盾衝突不斷,但直至電影結束也沒有明確的是非論斷,和《三塊廣告牌》的觀感很像,一句話“來呀!互相傷害。”
《一次別離》透過一次別離,兩個家庭(階級)反映的是整個伊朗社會。其實影片裡的每個人都活得很沒有尊嚴。底層男人失業之後債務纏身,多次入獄,窮得只剩下尊嚴和道德;中產男人納德盡心盡力服侍父親,也不免讓他遭到多重傷害;底層的女兒一次次看著父母為了錢被人踐踏;中產的女兒被迫審視道德和利益之間的關係;連法官也是每天官司纏身,焦頭爛額,一地雞毛。
影片的人在鏡頭裡都是分裂的。仔細看的話,每個鏡頭裡至少有兩個以上的人出現,他們分別對峙著,站在自己的立場,互不相讓。比如納德和西敏坐院電梯下來,兩人面對面,一個正對著鏡頭,一個背對著。結尾兩人等待女兒的答案,也是分立在門裡門外,門左門右。除了鏡頭,影片裡的幾組矛盾都是互相觀照的,中產階級和底層階級,他們如何看待信仰,他們的思維方式,他們的家庭教育,他們的性格,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其實,這是一個精準的電影,每個人物的角色和功能都恰如其分地推進著電影。中產男人理智,聰明,愛護家人,善於利用信仰;底層的男人暴躁,無知,沒有能力保護家人,但是他有清白的良心;中產女人獨立,理性,即使離婚也可以從容開始新的生活;底層女人依靠丈夫,過得惴惴不安,灰頭土臉;中產女兒學習外語,上各種輔導班,上下學有父母接送;底層女兒無人照料,只能跟著媽媽去別人家做工。這些都讓正在階級分化的中國觀眾很有共鳴。
片中最感動我的鏡頭是納德為了證明女工瑞茨虐待患了老年痴呆的父親,需要脫掉父親的衣服展示淤青,然而他猶豫片刻還是扣上瞭解開的紐扣,他不願自己父親像一塊肉一樣被醫生隨意擺弄。
所以,要想讓父母和孩子過上有尊嚴的生活,除了必要的物質基礎,還要有強大的內心尊重吧。
閱讀更多 劉肥燕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