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而治之”的管理思想,本质上是管理者的懒惰,是不作为、不自信

「万达这种高度集权化、利益稳固的组织架构中,想要突破集团各部门各自KPI的壁垒,形成互联网流动的合力,实非易事。」

在昨天的《王健林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但为什么就是做不好电商?》一文中,老方提到组织中的部门壁垒问题。

这是造成万达电商进展不利的一大因素,但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大企业大集团,就是在一些中小企业也是普遍现象。而且业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在一些创业者看来,部门划分可以厘清责任和分配工作任务,通过业绩kpi制度,老板得以方便地发现问题,考核员工的工作情况。

另一方面,有些不可描述的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再小的公司也需要权利的运用,分部门可以变相满足创业者做大老板的欲望,再说把员工划分,可以“分而治之”,不让员工团结起来、压缩失控的风险,方便管理。

“分而治之”的管理思想,本质上是管理者的懒惰,是不作为、不自信

很多自以为是的经理人和老板常常有个错觉——只要划分好员工的职责、制定好kpi就万事大吉了。

纯粹扯淡。

管理如果这么容易,那猪都可以管理好公司了。

员工只负责自己的工作流程,只关心自己的任务,那还要团队协作干什么?这样的公司,本质上不就是那种按件计工的加工厂嘛,你做出一点东西,换一点钱。

公司和员工之间只是简单的交易关系。

于是,当施行这套模式后,管理者往往会郁闷地发现,部门的事都KPI了,公司的事则只能自己干了——员工各作其事,一拨一转,不拨不动弹,他们不会主动工作,也不会有集体精神,只顾自己就好。

这时候他就傻眼了,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当然他自己是死不承认的。

“分而治之”的管理思想,本质上是管理者的懒惰,是不作为、不自信

凡是这样的公司,往往都是笨死的。

去转一圈就会发现,这样的公司内部给人很明显的压抑感,死气沉沉,没有活力。

而且,虚伪、说假话的氛围非常严重,这也是马云、史玉柱和周鸿祎等老板说过的“兔子窝”现象。

关键是,这种管理模式一旦施行,还不好改正,事实上,和人一样,公司变好很困难,变坏则容易的不可想象。

最终,损失的是老板的资金和时间,或者还有商机,而员工也会随着这样的环境不断同化、一再贬值。

所以,当此类公司完蛋或员工离职后,员工往往会对老东家嗤之以鼻:什么狗屁玩意!

“分而治之”的管理思想,本质上是管理者的懒惰,是不作为、不自信

花钱挨骂,世上就有这样的人,而且还不少呢。

实际上,这种现象的达成,是老板和管理层的共谋——人还是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

人性本质上是懒惰自私的,是非常不容易相信人的。或笨或坏的职业经理人就看准了这点,所以就向老板推销这个药方,二者一拍即合。

等情况不妙的时候,经理人可以拍拍屁股走人,换个东家继续祸害,而损失大的就是冤大头喽。

聪明人犯起糊涂来比笨蛋更厉害,他只会责怪员工素质低、层次低,不理解他的苦心,不好好干工作,是在骗他的钱。

“分而治之”的管理思想,本质上是管理者的懒惰,是不作为、不自信

顺势而为最重要,现在的人力资源的趋势是最大化、最优化发挥出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这是公司竞争力的核心之一。

而另一个核心是,这种个体组成的团队协作能力。

若是人为的制造壁垒,团队成员之间又如何产生化学作用,人和人之间一定不是简单的1+1=2的数字叠加,而是乘法效应。

吴军老师曾提出一个观点:

尼安德特人的脑容量比我们发达,他们的体型躯干比较长,更适合飞欧洲的天气,他们每一个人很聪明,也比我们祖先强壮,但是被我们祖先赶尽杀绝,一直赶到西班牙的一个角落,最后消失了,我们祖先为什么赢了?

最有说服力的说法是,我们祖先的语言能力非常强,他们能够聚集起来上百人,聚集起一个大的部落,而尼安德特人只能聚集十几个人,因为语言能力不行。最后打群架,尼安德特人打不过我们的祖先。

沟通能力,互相理解能力,合作能力,都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如此。

这也如同战争,一支军队如果各自为战,只顾自己,那么就算局部打胜了,但整体的结果仍然是输。

一盘散沙的队伍,从来没有前途。

“分而治之”的管理思想,本质上是管理者的懒惰,是不作为、不自信

因此,老方认为,"分而治之"的管理思想,本质上是管理者的懒惰,是不作为、不自信。

特别是那种“媚上者必欺下”的经理人,更是道德败坏,对企业和团队的伤害很大。

这是非常值得创业者反思和警惕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