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黃精的種子發芽率和成苗率縮短整個育苗周期

提高黃精的種子發芽率和成苗率縮短整個育苗週期

隨著市場對藥材黃精需求量的增加和野生資源的急劇減少,採集野生黃精不但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更破壞了生態環境和黃精野生資源。由此人們逐漸開始對黃精的栽培技術尤其是高質高產栽培技術加以研究。雖然目前已有黃精規範化栽培的研究,但栽培技術研究不足仍然是發展黃精種植主要障礙。現有的採用根莖繁殖,品種更新速度慢、易感染病毒病,多代繁殖後品種退化嚴重;同時用種量大,需大量採挖野生黃精,對種源和環境破壞嚴重;而現有的採用種子繁殖,存在生長週期長,種子發芽、成苗率低等問題。

1)種子採集與貯藏:在10月下旬採集成熟的黃精果實,取出種子並選擇其中飽滿度高,無蟲、無病害且直徑在0.25cm的黃精種子;然後將選擇的黃精種子與溼沙混合均勻,其中的黃精種子與溼沙的重量比為1:3.5,要求的溼沙以手握成團、觸之即散為度,然後在戶外背風處挖坑,將黃精種子與溼沙的混合物掩埋即可。

其中我們必須挖坑的坑深為35cm,要求的坑底部有隔離層;要求的隔離層包括最下層的3cm的蛭石層、鋪設在蛭石層上方厚度為4cm的沙層,以及鋪設在沙層上方厚度為5cm的混合植物層。要求的混合植物層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蓖麻葉15份、雷公藤葉10份、雷公藤皮6份、廢次菸葉10份、枸杞葉5份、南山藤皮6份。

要求的混合植物層的製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先將蓖麻葉、雷公藤葉、廢次菸葉、枸杞葉晾曬至含水量20%;

B、接著將經過步驟A晾曬的原料手工揉搓10min至能夠握成一團且葉片不破碎;

C、將雷公藤皮、南山藤皮切成2cm的段,然後混入經過步驟B處理的原料中,放在室溫為20℃的室內陰乾14h,即可。

2)種子催芽:按照上面步驟(1)中的混合物取出,先採用機械打磨進行破殼,然後將機械打磨的種子與沙子的混合物放入泡沫箱中,保持溼度78%,將溫度控制在4℃培養4h,然後將溫度調整至12℃培養8h,接著將溫度調整至20℃培養8h,最後將溫度調整至30℃培養12h,結束催芽;

3)種苗培育:將經過步驟(2)催芽的種子撒播至育苗基質中進行培育,控制培育過程中的溫度為28℃,溼度為85%,在苗床上方設置遮陰棚進行遮蔭,10天進行一次人工拔草,即可。所述的育苗基質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腐殖土5份,河沙2份,椰糠2份。

結論是先通過機械打磨進行部分破殼,再在溼度一定的基礎上對溫度精準控制,降低種子各部位含有的內源抑制物質的含量,從而有效提高種子出芽率,促進黃精種子萌發,提高黃精的人工種苗培育的成功率。

提高黃精的種子發芽率和成苗率縮短整個育苗週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