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 九江经验值得推广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打造九江长江“最美岸线”,是我省作为沿江省份实施的具体行动,也是建设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生动注脚。九江独拥我省152公里长江岸线,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今年4月28日,九江市全面部署了打造长江“最美岸线”工作。

8月5日起,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10家中央媒体以及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主流媒体的150多名记者,聚焦江西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打造长江“最美岸线”的“示范样板”的举措和成效,为“堤外江滩湿地,堤内生态花园”的生态保护理念点赞。

那么,在央媒记者眼中,江西打造长江“最美岸线”有哪些精彩的亮点和成熟的经验?他们眼中的江西又是一个怎样的江西?

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 九江经验值得推广

记者们登艇沿长江而下采访最美岸线打造情况

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 九江经验值得推广

美丽的九江长江大桥

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 九江经验值得推广

记者们在瑞昌市梁公堤采访

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 九江经验值得推广

九江长江最美岸线(浔阳楼)

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 九江经验值得推广

九江二桥两岸繁华美景

光明日报记者范瑾:九江打造长江“最美岸线”经验值得推广

上午10时许,采访团一行抵达瑞昌市河道局执法码头、长江委执法码头,分乘4条小型游艇沿长江而下,实地感受“最美岸线”打造情况。在船上,瑞昌市长江综合保护局相关人员指着岸边已开始复绿的非法码头介绍说,去年3月,该局仅用一个星期时间就拆除了梁公堤5家非法码头6个非法泊位,随后又攻坚克难,一鼓作气,利用20天时间拆除了余下7家非法码头9个非法泊位。

乘船近距离看到沿江非法码头整治成效后,光明日报记者范瑾表示,非法码头的整治对长江岸线生态环境保护是立竿见影的,只要合理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就能惠及更多百姓,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范瑾还表示,九江在长江岸线实施湿地保护恢复建设,建起绿色屏障,成为生态“绿肺”,这还是他首次在沿江城市看到,希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借鉴尝试。

中国日报记者张逸安:九江比想象中更繁华更美丽

下午2时许,采访团来到九江上港码头。目前,该港口已建成2个5000吨级集装箱码头并投入运营,设计集装箱吞吐量30万标箱/年,使用港口岸线295米。当得知该港口航线可达中国港澳台地区、长江沿线、沿海各港口、世界各基本港及内陆点时,中国日报南非籍女记者张逸安忍不住惊呼“太棒了”。

张逸安一脸兴奋地告诉记者,她是第一次来九江,虽然之前脑海中对九江有“繁华的港口城市”的想象,但真正置身长江之滨的这座美丽的城市时,她惊喜地发现眼前看到的一切比想象中更繁华,更美丽。

“刚听上港集团九江公司副总经理刘秀清介绍,这个码头去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了30万标箱,今年力争实现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万标箱。另外,二期项目总投资10亿元,占地约682亩,建成后集装箱吞吐量将新增20万标箱。”张逸安表示,她希望二期项目建成后,她还能有机会来现场见证和探访。

人民日报记者杨翘楚:九江特别清新 特别有文化底蕴

下午3时许,采访团还兴致勃勃地登上了江边的琵琶亭,俯瞰浩渺的长江,感受气势和壮美。

“在琵琶亭,还有茶艺表演,显得很有人情味,对传统文化保护得非常好,让我们都能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民日报记者杨翘楚告诉记者,之前对九江的印象比较模糊,这次是第一次来九江,以前感觉九江就是一个交通枢纽,现在亲身体会九江,感觉九江长江沿线大保护、整个城市增绿留白。九江给他的印象特别清新、特别有文化底蕴。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宁宏:为码头整治岸线复绿 工作点赞

采访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宁宏忍不住为码头整治、岸线复绿工作点赞。“我是第一次来江西,前一天我们刚开过一个关于码头整治的研讨会,今天就了解到在江岸整治非法码头的情况。”宁宏说,根据介绍,在整治过程中,全面启动总投资2亿元的长江瑞昌段生态修复工程,对19.5公里长江岸线进行整体规划,打造出“生态保护、景观体验、休闲运动、文化展示”于一体的沿长江景观带,非常好,值得点赞。

宁宏还表示,早前有很多像中石化一样的企业都是沿江而建,根据要求,这些沿江化工企业是需要搬离的,但大家看到中石化九江分公司在长江岸边的智慧工厂、绿色工厂的建设情况,了解到其核心也是减少排放,感觉做得也很不错,且企业自身对这块也比较有信心。

光明日报记者鲁元珍:实实在在感受到 生态之美造福百姓

非法码头整治和日常监管情况如何?打造“黄金水道”怎样坚持绿色发展?媒体记者们纷纷提出问题。每到一处,现场通过展板展示、现场讲解等形式多维度介绍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情况。

在瑞昌码头梁公堤,只见江面烟波浩渺,江岸绿意葱茏。近年来,瑞昌市大力整治非法码头,拆除各类码头24座,清理非法砂场10家和各类杂物30多万立方米,复绿面积1300亩左右,眼前栽种的一排排白杨、竹叶柳等树木成为江畔的一道绿色屏障。

“上世纪90年代,沿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如今非法码头整治和沿江生态修复后,环境变了样,成了百姓新的娱乐休闲胜地。”瑞昌码头镇朱湖村55岁村民朱巨宝说。光明日报记者鲁元珍表示,通过亲历者的讲述,实实在在感受到以前生态环境不重视,损害的是百姓利益;环境改善了,岸美路洁,受益最大的还是百姓。

文/图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石鹏 实习生吴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