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 高水平打造引领四川发展的“主干”

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 高水平打造引领四川发展的“主干”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重要指示,围绕深刻把握新时代治蜀兴川的第一要务作出重大部署,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更好实现各区域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同频共振,整体提升全省综合实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其中,高水平打造引领四川发展的“主干”,增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动能,提升成都市对全国和全球资源和要素的吸附能力,对于实施“一干多支”战略将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成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正处于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动经济发展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到世界城市,必须注重推进成都市发展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全面创新改革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释放出新的动能增量,扩大开放从全球资源流动中获取动能增量,推进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核心要素优化组合寻求动能增量,形成以创新、改革、开放、人才为主的城市动能结构,从生产力、生产关系、核心要素优化组合以及全球资源流动四条路径、区域内外两大方面促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动能全面提升。

全面创新从生产力释放出新的动能增量

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能,坚持需求导向和提质增效,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充分放大创新对城市发展动能的 “乘数效应”,从生产力释放出新的动能增量。

智慧构建现代九次产业体系,增强跨界融合产业实力。根据现代九次产业理论,促进三次产业跨界融合、信息聚合、大力发展第四次产业以上的新兴产业,促进产业体系向第六以上的知识经济高级形态演化,全面提升1~9次产业附加值,建成国家级产业、生态和政策创新示范区。在此基础上,分区域分类指导,和谐发展,智慧构建成都市现代九次产业体系,沿九次产业附加值阶梯,提档升级,全面增强跨界融合产业整体竞争力。

硬软结合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增强未来产业的牵引力。适应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要求,把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作为增强城市发展动能的重点,带动硬、软科技未来产业的全面、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依托现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科技企业等载体,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共建共享,共建高水平、国际化、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平台,集聚“硬科技+软科技”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协同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与生产性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业态创新,不断提升创新驱动能的乘数效应。

融合发展文化创意服务业,增强西部文创中心软实力。通过实施“文创产业振兴计划”,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促进文化创意服务业与九次产业、城市发展有机融合,有效提升三次产业的商业附加值和城市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壮大文创产业规模,提升文创生产力,以及文化的传播力、感召力和吸引力。创新文创产业发展模式,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既重视文化对生产力的提升作用,又充分重视产业发展的文化特性,以形成“成都智造”独特的产品文化、产业文化和经济文化特质,在更大程度上打造一批真正属于成都的文创品牌。

创新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增强西部金融中心辐射力。进一步增强成都作为西部金融中心的辐射力,积极建设区域性资本市场中心、有重要影响力的财富管理基地、中部西部创投融资中心、中国西部重要结算中心、中国新型金融先行区。一是健全法人金融体系,培育引进民营银行、金融租赁、消费金融等法人金融机构,做大做强金融控股集团,加快金融后台及服务外包业集聚发展,巩固提升成都在全国金融服务业中的地位。二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成都金融总部商务区,推动骡马市等金融服务集聚区转型升级,以重大产业项目为依托,丰富招商企业资源库,推进高端金融和新兴金融集聚发展。三是推进金融服务创新行动计划,积极培育四川省本土的多元化财富管理机构和金融集团,吸引更多国际知名财富管理及服务机构落户成都,探索组建专业化财富管理机构及高端中介服务机构。四是依托成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和“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发展科技金融,促进创业投资基金集聚发展;

依托国家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发展第三方支付、网络保险等金融创新业务,形成金融创新活跃、特色业态鲜明、监管严格透明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

成立青年科技创新基金,激活科技创新市场活力。未来产业要着眼于破解当前成都市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仅靠建设科技成果交易平台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面向全国和全球的科研招标对接平台。依托省、市科技青年联合会和有全球信息发布能力的企业等为载体,创建青年科技创新基金,将成都市产业发展急需突破的关键技术问题、企业实际技术需求等对全球科研机构进行公开招标,将成都市政府科技创新引导资金注入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基金,以此作为杠杆,借鉴日本成功实践的科技1.5次开发经验,吸引全球相关科技成果在成都产业集聚区进行1.5次开发,以市场化机制推动全球先进科技与成都市本土产业面对面对接,促进科研机构公平竞争,激活成都市的科技创新市场。

锐意改革从生产关系释放出新的动能增量

通过体制机制制度改革,提升政府服务经济的水平和能力,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政务和公共服务,大力优化市场环境,稳定市场主体发展预期,从生产关系释放出新的动能增量。

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高水平供需新均衡释放动能增量。应对收缩型社会发展新趋势,改革产品、产业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提升供给效率,制订国际化的产品和服务标准,促进产品和服务的提质增效,对接国际性中心城市发展标准,适应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产品市场和公共服务领域更高水平的供需新均衡。

打造国际水准营商环境,从提振市场主体活力释放动能增量。打造国际水准的营商环境,从而提振市场微观主体活力释放动能增量。一是建立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的行业监管和资格审查制度,推动营商环境法治化;推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完善外资监管服务体系,推动投资便利化;加快金融服务创新,优化货物通关流程,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和货物贸易便利化。二是鼓励本土企业并购重组,加快组建和培育一批具有知名品牌、主业突出、辐射带动能强的大型企业集团;积极引导企业强化全球经营理念,形成全球经营的思维模式、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三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兼并收购境外企业、知名品牌,参与国际大项目计划的研究,

扩大“成都智造”和“成都创造”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四是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完善企业上市的辅导体系和优惠政策;鼓励成都本土企业实行跨国经营,对企业在通关、出入境、银行信贷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大力引进国际化企业,使更多的国际化企业总部或研发中心等核心业务落户成都。

构建良好产业生态环境,从三生空间布局均衡释放动能增量。充分考虑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发展要求,全面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五大发展理念,着力解决经济发展进程中增长方式粗放、环境保护不力、绿色发展不足等系列问题,在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的同时统筹兼顾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现代化产业园区与“三山两湖”美丽风光和谐相融,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三宜城市,加快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发展,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绿色发展,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约束矛盾,为产业良好发展创建优质的生态环境,从“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空间布局均衡释放动能增量。

扩大开放从全球资源流动中获取动能增量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 , 支持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统筹发展。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合作,从全球资源流动寻求动能增量。加快建成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前瞻性规划布局国家内陆开放前沿和西部开放门户,从打造国际标准的营商环境、国际水平的现代产业体系、引领国际化产业标准等方面提升开放合作因子的发展趋势。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增强全球市场资源整合力。引进世界500强与培养世界500强并重,加强国际科技、产业合作,吸引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共建一批战略性创新平台,集聚全球优质创新资源,构建对外区域科技创新合作渠道与载体,打造全球性的科技创新服务交易中心。依托中韩创新创业园、中法生态园以及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等,高标准推动国际科技及产业合作及交流,吸纳整合全球科技和产业创新要素。依托成都本土优势科技和产业基础,着力培养根植本土,走向世界的500强企业,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合作,着力解决引进来于走出去高度不平衡问题。

增强国际综合通信枢纽功能,增强开放合作能力。构建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和虚拟的互联网网络,提高产业组织和空间组织效率,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形成内生经济增长动能,推动经济提质增效,不断增强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通信枢纽功能。一是加快完善信息通讯基础设施,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城市信息基础网络,夯实信息消费的支撑能力;开发智能信息产品,以智能手机、个人电脑、智能电视等新型信息产品为重点,支持数字家庭智能终端研发及产业化,大力推进数字家庭示范应用和数字家庭产业基地建设;加快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提高电子基础产业和软件业支撑能力,增强通讯信息产品供给能力,增强成都国际综合通信枢纽功能。二是打造数据产业中心,引导基础运营商和有实力的商贸流通企业,联合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及智能终端企业,建设若干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三是显著提高宽带网络对城市运行管理、企业经营、个人生活的支撑能力,使用户能够在任何试点访问互联网,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做到实时高效的通讯体验,增强开放合作能力。

增强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增强对外通达能力。进一步做大做强综合交通枢纽,强化航空、铁路、公路枢纽建设,加快内陆港口发展。抓住国家高速铁路网建设的历史机遇,积极建设我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铁路枢纽,并需充分利用现有双流国际机场以及未来的天府国际机场等多种便利的交通设施,结合公路、港口的发展,主动参与全球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活动,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高成都的全球影响力。设法突破周边区域的自然阻隔,通过多层次区域合作、构筑对外交通途径,拓展其有效腹地空间。坚持以重大功能设施引导城市产业布局,强化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推动优势资源、优质企业向城市功能区和产业新城集聚。

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核心要素优化组合寻求动能增量

通过大力推进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收缩型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培育技术、信息、管理等效率型要素,创新人才、技术、信息、土地、资本和能源等要素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要素供给新体系,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集聚“四源动能”,从核心要素优化组合寻求动能增量。

根据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出台提升市场主体竞争力的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按照核心要素产出率和全要素生成率提升的要求,制定产业集聚区内外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创新人才、技术、信息、土地、资本和能源等核心要素供给,优化组合和动态调整要素配置,促进预期稳定和政策透明,全面激励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和发展动能。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