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区域发展史上首次将成都定位为“主干”!成都将怎么干?

四川区域发展史上首次将成都定位为“主干”!成都将怎么干?

7月14日,成都金河宾馆,解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第二场新闻发布会聚焦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

四川区域发展史上首次将成都定位为“主干”!成都将怎么干?

▲7月14日,解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人向大家详细阐述实施“一干多支”发展

四川区域发展史上首次将成都定位为“主干”!成都将怎么干?

▲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们纷纷就自己关心的问题提问。杨树摄(视觉四川)

从字面看,“一干多支”谈的是四川省内各区域间关系:以成都为“主干”,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等为“支点”,实现各区域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透过字面,更多问题有待解答:

我们为什么需要“一干多支”发展战略?

它究竟会给四川带来怎样的改变?

四川区域发展史上首次将成都定位为“主干”!成都将怎么干?

对此,发布会从四个维度进行了深入解读。

立足贯彻看战略

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

提出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基于怎样的考虑?这是发布会上记者的第一个提问。

回答这个问题,四川省发展改革委主任范波从一项中央战略说起: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具体到四川,中央有更明确的要求——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指出,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范波介绍,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相关指示精神,今年4月,省委书记彭清华在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上提出构建“一干多支”发展格局,经过反复研讨,最终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作出了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部署。

“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正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省社科院研究员盛毅认为,它完全契合了总书记要求。

立足省情看战略

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要让成都“在前面拉”,也要让各区域“在后面使劲儿”

新战略是落实中央要求,也是基于省情需求。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四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表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范波举了一组数据:成都平原经济区以占全省17.8%的面积,贡献了60.6%的经济总量。而四川省还有171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正是为了解决这种不平衡。

发布会上,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邓长金打了个比方,“水装满了就会溢出来,滋润周边,成都也应该承担类似的集聚和外溢效应”。范波进一步解释说:四川地处西部,必须有一个创新力、竞争力优势明显的经济中心城市,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吸纳优质资源要素,再“溢出来”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仅要成都“在前面拉”,也要各区域“在后面使劲儿”。对此“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给出的办法,就是打造“多支”,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

为什么“多支”不以城市为单位,而要形成经济板块?范波介绍,四川区域经济板块特征突出,就单一城市而言,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副中心城市。“只有抱团来深化分工,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才能实现集聚效益最大化。”

立足规律看战略

顺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也面临重塑区域经济版图“窗口期”

在范波看来,“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诞生并不让人意外。

他的佐证是改革开放40年历程:看全国,改革开放初期东部沿海地区率先扩大开放,聚集大量要素资源;之后再逐步推动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再看沿海地区,珠三角、长三角也无不是一城或几城率先突破,带动区域板块联动发展。

“大家想(背后的)规律在哪里?”范波反问一句,紧接着给出答案:和“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类似,沿海与全国,都经历了类似“一干”与“多支”互动从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历程。“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诞生,顺应的是国家发展大势,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规律。

如果说上述规律彰示了“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必然性”,那么另一项规律则决定了它的“可行性”。

发布会介绍,从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看,当一个地区城镇化率达到50%以后,区域经济的空间形态将逐步迎来由“虹吸集聚”向“辐射扩散”发展的拐点。去年四川省城镇化率达到50.4%,正处于重塑区域经济版图的重要机遇期。“在这个‘窗口期’谋划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尤为重要。”范波表示。

立足开放看战略

认识“一干多支”发展战略,要结合“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来思考

发布会上一个观点引人注意:认识“一干多支”发展战略,要结合“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来思考。

这让不少与会记者感到不解:前者着重省内区域发展布局,后者则是对四川对外开放格局的总体谋划。一内一外,如何结合?

“开放靠什么?靠比较优势、竞争优势。”范波表示,资本等高端要素,是“用脚投票”。要吸引它们,得突出成都“主干”作用,通过它率先参与全球市场竞争,进一步辐射带动其他地区开放。他特别提到前一天和多位省外新兴产业“大佬”沟通,后者纷纷表示对“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兴趣,愿通过成都进一步强化在川布局。

“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本来也就是各区域打破孤立发展,深化分工协作,彼此‘开放’的过程。”西南财大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研究院院长助理邓富华表示,这一过程必然会推动交通建设升级,从而为进一步开放提供通道。

在解读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上,成都作为唯一的市州代表,站上了发布台。两个小时的新闻发布会上,媒体机构的发问不断抛向成都。

对成都的高度关注,在意料之中。此前召开的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在四川区域发展历史上首次将成都定位为“主干”。省委明确提出,要做强“主干”,支持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

成都市副市长谢瑞武在发布会上回应提问时说:成都将坚定不移建强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加快“五中心一枢纽”建设,提升六种能力,加强五个对接,从而做强“主干”,履行“主干”责任,体现“主干”担当。

履行“主干”责任,成都如何发力?

地处西部地区的四川,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要缩小这种差距,必须有一个综合实力较强、产业和人才集聚度较高、创新力竞争力优势明显的经济中心城市,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吸纳优质资源要素,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发展——这正是成都做强“主干”的重要意义。

发布会上,媒体的第二个问题,直接抛给了成都市领导:如何做强“主干”?在谢瑞武的回答中,出现了一个关键词:提升六种能力

区域带动能力、金融资源的集聚辐射能力、国际影响力、创新引领能力、文化影响力、门户枢纽能力

这六种能力,其实对应的正是“五中心一枢纽”建设,即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全国重要的对外交往中心、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和国际性综合交通通信枢纽。

四川区域发展史上首次将成都定位为“主干”!成都将怎么干?

成都将围绕提升区域带动能力,加快构建高质量经济体系,建设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总体要求,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2个五千亿产业集群、6个双千亿产业集群和一批成长性好的新经济产业集群,等等。

将围绕提升金融资源的集聚辐射能力,加快建设国家西部金融中心。

增强成都资本市场、财富管理、结算中心、创投融资、新型金融等核心功能,大力实施“交子之星”上市倍增行动计划,探索建设“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中心、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大数据交易中心,打造一批全国特色金融“单打冠军”。

将围绕提升国际影响力,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对外交往中心。

争取更多的领事机构、国际组织落户成都,争取更多的国际重要会议、国际重要赛事活动在成都举办,加快在全球布局一批科研、招商和旅游项目,提高成都国际高端要素资源聚集和运筹能力。

将围绕提升创新引领能力,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

大力引进公共研发转化平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注重在应用研究和成果产业化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和股权激励力度,建立跨行业跨部门的协作体系,推动新经济发展。支持企业高校研究院所引进建设国家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等等。

将围绕提升文化影响力,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

大力推动天府文化发展,全力打造特色鲜明、附加值高、原创性强的现代文创产业体系,以建设天府锦城、天府文创园等高质量文化载体为抓手,推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

将围绕提升门户枢纽能力,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通信枢纽。

发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的优势,发挥南丝绸之路起点的区位优势,加强双机场建设,以天府国际机场和国际空港新城为重点,加快构建国际航空客货运战略大通道,打造以天府国际空港为战略支点的高铁交通圈,形成连接国际国内重要节点城市的高效客货运输网络,构建“空中丝绸之路”和“国际陆海联运”双走廊,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成都的经济总量虽然在省内遥遥领先,但与发达城市的差距却在进一步扩大,与广州、深圳两个标兵相比,仅相当于前者的64.4%、后者的61.9%。

“成都将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2个万亿产业集群、2个五千亿产业集群、6个双千亿产业集群和一批成长性好的新经济产业集群。”谢瑞武介绍,为此成都将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

几天前召开的成都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已经明确了“万亿产业”冲刺路线图:最有可能第一个冲进万亿阵营的种子选手,是成都市的传统优势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目前该产业的体量已达6393亿元,在中西部地区居第一位,而且随着京东方、成都格芯、中电熊猫8.6代液晶面板项目的陆续投产达产,其体量和质量还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国际影响力,是成都作为“主干”要重点提升的一种能力。更多领馆、更多国际组织、更多国际会议、更多国际赛事……谢瑞武用一组“更多”,点明了成都的努力方向,“我们要在全球布局一批招商和旅游促进机构,提高国际高端要素资源聚集和调度能力,发挥好‘四向拓展起点,全域开放支点’作用。”

辐射带动全省发展,成都怎么做?

以“六种能力”结束了第一个问题后,谢瑞武又以“五个对接”回答了另一个来自媒体的提问:如何更好发挥“主干”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规划、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治理——在他对这“五个对接”的阐释中,用时最多的就是“产业”。他介绍,成都与市州之间的产业对接,将在模式上尝新,如建立“研发设计在成都、转化生产在市州”的产业互动模式。

四川区域发展史上首次将成都定位为“主干”!成都将怎么干?

加强产业、基础设施等对接

争取成都平原经济区各市到成都只需半小时

谢瑞武表示,成都将聚焦规划对接、改革联动、创新协同、服务共享、市场开放这五个方面,努力与市(州)一起打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共同体。

在主动加强规划对接方面,将针对每个城市的优势、劣势,以城市空间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修编为契机,加强与各区域城市的总规和控规对接,形成更具协同性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

在主动加强产业对接方面,将与区域城市一道加强产业发展研究,尤其是加强省里确定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产业链、创新链的研究,建立产业协作平台和企业家联盟,协同开展产业成链、集群招商,推动跨区域项目和园区合作共建。建立“研发设计在成都、转化生产在市州”的产业互动模式,探索“存量不动+增量分成”的区域利益分享模式。

在加强基础设施对接方面,将加快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环线城市快速路、遂宁至乐山至天府国际机场等快速通道规划建设,加快建设成渝高速、成自渝高速、天府大道北延线,加密成都联通市(州)的高速公路网络,尽快打通市域间的“断头路”。

还将大力推进成都平原铁路公交化改造,争取通过铁路公交化改造,使成都平原经济区内的几个城市到成都的时间可以缩短到半小时左右。

推动公共服务对接和生态环境共治

支持成都高校到市州建立校区

在推动公共服务对接方面,成都将探索区域资源共享、政策协同、标准互认、一体结算机制,增强人民群众对一体化的获得感。共享高端商务服务,培育引进一批会计评估、法律服务、商务外事、调查咨询等国际中介服务机构,支持本地金融机构在市州设立分支机构。

还将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支持成都高校到市州建立校区,组建一体化学校、集团学校、联盟学校,支持成都优质中小学资源向市州辐射。

成都组建了教育投资集团、医疗投资集团,也想把四中、七中、九中等优质教育资产的无形资产注入投资集团,鼓励他们到市(州)去发展,让市(州)共享成都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还将共享优质文体服务,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等标志性文体设施,服务全省文体服务水平。

在推动生态环境共治方面,将健全跨区域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水源保护联动机制和协同应对重污染天气联席会议制度。培育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建立流域环境资源交易平台。提高生态地区旅游、文化、绿色食品等资源协作开发水平,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和环成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探索总部加基地等产业协同模式

成都市发改委副主任曾明友表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重大部署方面,成都和其他经济区协同发展,成都和环成都经济圈是一体化发展,比其他市(州)之间的协同层次更深。

首先是加强规划对接和功能统筹。和成都周边几个市(州)在规划、交通、产业方面进行统筹和衔接。

还要共同构建高速畅通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进行能源保障体系方面的建设,以及共同提升区域对外开放水平。例如把成都72小时过境免签扩大到德阳、绵阳、资阳、眉山等。

此外,还将加强产业协作。他表示,成都正在和环成都经济圈探索总部加基地、研发加生产、贸易加基地、平台加服务等各种产业协同模式。例如成都和眉山、雅安可以围绕大成都、大峨眉、大熊猫等来进行大的旅游合作。

划重点

从成都平原经济区到环成都经济圈

成都划不划进来,意义大不同

四川区域发展史上首次将成都定位为“主干”!成都将怎么干?

“成都和环成都经济圈的关系应该怎样理解?”“成都平原经济区与环成都经济圈有什么不同?”7月14日,新闻发布会现场,不少媒体记者都对成都与相关区域的协同发展充满兴趣。

“一干多支”,将环成都经济圈单独作为“一支”,与成都市相区分;“五区协同”,则将成都市与环成都经济圈一并定位为成都平原经济区……分合之间,折射成都与周边城市的关系正发生变化。

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邓长金介绍,“一干多支”将环成都经济圈单独作为“一支”,与成都市区分开来,主要是考虑成都作为经济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功能定位是不一样的,成都周边各市各有定位,与成都应当是“近水楼台”而不是“月明星稀”的关系;而在“五区协同”中将成都和环成都经济圈统一定为成都平原经济区,则是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需要,“成都作为全省的‘主干’,应该助推环成都经济圈形成新的增长点和新的增长极。”

对此,成都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曾明友进一步解释,“五区协同”中所提到的成都平原经济区,和过去“多点多极”战略中所提到的成都平原经济区相比,从范围上来说都是“1+7”,但是内涵却发生了变化。将成都单独提出来并形成“成都+环成都经济圈”的形态,就是要更强调成都作为“主干”的引领带动作用。“过去是将成都和周边7个城市放在了同一个平面上,现在更加突出成都‘首位’概念,体现在规划上,就是要统筹考虑、错位发展,突出核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关系;体现在产业上,就是辐射带动,以成都相关产业为核心,带动周边城市做好协同配套、合理分工,共同打造以成都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圈。”

(综合:四川日报、成都商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