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稻」長在海水裡?怎麼起名是你的權力,但別糊弄我們老百姓

“海水稻”長在海水裡?怎麼起名是你的權力,但別糊弄我們老百姓

伏案調琴,清茶一杯;金經三看,何不陋室發聲。

“海水稻”長在海水裡?怎麼起名是你的權力,但別糊弄我們老百姓


“海水稻”長在海水裡?怎麼起名是你的權力,但別糊弄我們老百姓

近日,一陣突如其來的網紅風席捲著“海水稻”迅速佔領了農業界的一席之地,但好像這一炮走紅的“海水稻”並不像農業科技中的重大突破,隱隱有種浮誇的意味,響亮的名字也為它帶來了些許麻煩。

“海水稻”長在海水裡?怎麼起名是你的權力,但別糊弄我們老百姓

響噹噹的海水稻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袁隆平院士帶領團隊培育的一種新型的高耐鹽鹼的水稻,畝產量最高達到620公斤,遠遠超出了當初設計的300公斤目標,咱平心而論,真的是一種可喜可賀的技術突破,試想一旦這種水稻成型投放市場,我國的水稻產量又將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

但近日,紅了一把的海水稻卻染上了大麻煩,國內的著名水稻專家凌啟鴻發表學術文章指出,切不可因有了海水稻而過於樂觀。緊接著相關報道立刻爆料稱:“海水稻”名不副實,他跟海水絲毫沒有必然聯繫。

“海水稻”長在海水裡?怎麼起名是你的權力,但別糊弄我們老百姓

圍繞著這種尖銳問題,本來這造福國民的生產技術突破出現了不和諧的聲音,正反兩方可謂是旗鼓相當。

海水稻的研發團隊多次反覆強調:海水稻並非是字面意思可以在海水中生長或者用海水澆灌,只是一種可以耐鹽鹼的水稻品種,相比其他品種可以更適應鹽鹼地的環境。

育種專家、中國種子協會顧問李立秋對此大不贊同:這個名字就有問題,容易讓人產生誤解,耐鹽鹼就是耐鹽鹼,說什麼海水稻,行業內也沒有這種慣例,如此取名,多半是為了炒作和獲取新聞性,博得眼球而已。

米鐵柱則表示:應該關注新型水稻本身的品質特徵,沒必要在一個名字上大做文章,再說不叫海水稻難不成叫開水稻?涼水稻?取名只是為了通俗易懂,僅此而已。

業內人士則表示:除了炒概念還容易造成混淆,海水稻通常認為是指廣東湛江科研人員陳日勝培育的“海稻86”

。但陳日勝自己表明:海稻86還在試驗階段,無法推廣,也沒有進行品種鑑定


“海水稻”長在海水裡?怎麼起名是你的權力,但別糊弄我們老百姓

這來自各方面的聲音到最後也沒有一個最終的定論,吵來吵去也吵不出個所以然,沒法判定,那我們就來看看這所謂的“海水稻”本身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經過了解,簡單來說這海水稻其實是用海水+淡水混合,配置不同鹽分的鹹水來澆灌,但是海水通常鹽度是6%左右,配置完的鹽度在0.6%左右,兩者相差甚遠

,用來澆灌淡水還是要達到80%以上,如若在沿海地帶種植,還需配套的淡水輸水工程,投資巨大,缺乏範圍推廣的可行性。但相比之下,畢竟使用了海水,並且研發還在進行,本著能省則省的原則,還是要節約很多淡水的,科技還進步,不能一口吃成一個胖子,以後如何還很難說。

“海水稻”長在海水裡?怎麼起名是你的權力,但別糊弄我們老百姓

好了,簡單的瞭解之下想必大家也對“海水稻”有了初步的瞭解,海水稻和海水還是有關聯的,但是並沒有必然的聯繫,確切的說是和鹹水有關,但是畢竟是一種技術突破,無論當前我國是否需要水稻的增產還是農民對水稻種植的積極性如何,這都是一種科學農業的進步體現,是該被稱讚和鼓勵的。

其實,引發矛盾的並不是水稻本身或者技術手段如何,而是由此技術帶來的科學的“浮誇”是否應當被放縱,如今經濟之風盛行的社會體系中,好像不帶有流量和噱頭的課題就很難獲得更多資源和目光。拿商業營銷那一套來做包裝,就丟了科研工作者應該有的嚴謹、客觀。”李立秋說。這才是業界專家跟海水稻“較勁”的主要原因。


“海水稻”長在海水裡?怎麼起名是你的權力,但別糊弄我們老百姓

總而言之,作為普通百姓的我們,並沒有逆天的智慧,也沒接受過高科技教育的洗禮,我們所有的學識和認知來自社會的普及和義務教育的灌溉,我們不能也沒必要去為一件陌生事物投入大量精力去仔細研究,對國家、社會有利的,我們從心底為此高興,但請不要為了博得眼球就用所謂的文字遊戲來糊弄我們,我們為國家科學的進步和突破送上自己美好的祈願,雖然很微不足道,但是卻飽含了我們對祖國力量的崇拜和新任,請不要辜負我們,你可以命名它為海水稻,但是為其套上雙引號或者補充個括號說明真的有這麼難麼?


點擊"關注"私信陋室說出你的故事,心誠自然有驚喜

陋室有事,發生有聲。

小二,給諸位奉茶。

“海水稻”長在海水裡?怎麼起名是你的權力,但別糊弄我們老百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