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历史探秘:凤凰涅槃,百年沧桑潍坊火车站

新的潍坊火车站,巍峨、壮观,全新的面貌给人以现代化的观感。但早期的潍坊火车站(原称“潍县站”)并非如此,它的演变过程,恰恰是潍坊历史的见证。

潍坊历史探秘:凤凰涅槃,百年沧桑潍坊火车站

德国强租胶州湾后,从青岛向西大修胶济铁路,1902年修至潍县,1904年全线通车。通车之前,德国人在潍县城南约3华里处,擂鼓山东侧,修建了较简易的潍县火车站。该站属三等客货运中间站,但客观上它给潍县的客运、物流带来了较大方便。当年此站只有到、发两条线,一条货物线。站台仅250平方米,小型简陋的候车室只有153平方米。虽说那时客流量不大,但仍常常出现人满为患现象,许多挤不进候车室的乘客,只能等在室外露天里,日晒雨淋,风吹霜打。

1948年4月,潍县解放,潍县火车站仍沿用旧称,1960年始改称“潍坊火车站”。1953年,潍坊市将通往火车站的和平路(旧称“大马路”)铺柏油时,在火车站外辟建了约700平方米的大弯道,以便于人、车自站前绕行。这是解放后潍坊首次改造火车站旧貌。1964年,又在弯道西侧修建了60平方米的沥青罩面小型广场。

潍坊历史探秘:凤凰涅槃,百年沧桑潍坊火车站

1966年“文革”开始后,城市管理一度陷人混乱,潍坊站前许多地方被商户乱搭乱建所蚕食,站前面目全非。1972年,潍坊市扩建火车站候车室,建筑面积达1124平方米,是原来的七倍多,而且高大、宽阔,大大方便了乘客。但小广场的部分地皮被候车室挤占。

随着时间的推移,潍坊火车站仍在逐渐地变化:1979年,该站已建有两条正线,8条到、发线,6条货物线,1条调车线,35组道岔,客流量日均4168人次,车站已成为胶济线上第二大客运站。遗憾的是站前缺少成规模的广场,接站、送站的车辆停靠困难,拥挤现象也时有发生。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的仍是计划经济,潍坊市的市建资金很少(每年才40多万元),根本无法解决火车站的问题。但是,潍坊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口号,叫作“人民城市人民建”,并着手设计、实施扩建火车站前广场。计划中的广场,东西20米,南北100米,面积约20000平方米。但须拆除企业生产用房232间,民房504间,约1.2万平方米,其中包括拆除和平路东侧的百货批发站、复员军人接待站;和平路西侧的潍坊市第一合作食堂、邮电所及火车站派出所。为解决拆迁户的安置问题,市政府从市建资金中拨出30万元。青岛铁路分局援助了15万元,分别在北官小区、跃进路、西苗圃等处建造了7幢住宅楼,1980年1月7日竣工。对拆迁户安置政策是“谁家的孩子谁抱走”,即涉及被拆迁的25家国营、集体公管房不予补偿,剩余的210户民房则实行“折一还一”,超面积安置的居民,由户主所在单位给予补偿。为使拆迁安置工作顺利实施,时任市长韩理亲自召集拆迁动员大会,号召所有拆迁户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舍小家,顾大家”,为潍坊火车站旧貌的改变做出贡献。1982年4月,拆迁工作完成,共腾出地皮17750平方米,又请山东建工学院城建系师生对潍坊火车站新广场进行了规划、设计,对公共服务设施(消防、医疗也包括在内)也予以通盘考虑。

潍坊历史探秘:凤凰涅槃,百年沧桑潍坊火车站

1982年4月,火车站辟建广场工程动工,当地驻军部队后勤部在人力物力尤其是车辆运输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援。7月28日,修建工程竣工,广场沥青面13860平方米,水泥砖人行道6840平方米,六角砖候车室平台2920平方米。建造主花坛三个,并安装大型高架塔灯一座,饰灯9组。8月1日举行了竣工剪彩仪式。1985年,潍坊又辟地600平方米,建成了火车站站前绿地。2004年9月,潍坊火车站及广场开始进行现代化的重建,新的车站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人们面前,成为潍坊改革开放的一大亮点。

潍坊火车站(原称“潍县站”)已逾百年,它横跨了晚清、民国到新中国几个不同的时代,很多历史事件发生在这里。

胶济路通车后,潍县站便成为鲁中的物资集散中心与转运站。德国在潍县设立了领事馆,商品逐渐运抵潍县并倾销于市场,当时潍县经营“洋布”的就有14家。潍县一带的原料、土产也经火车站装车运往其他大城市或向国外出口。当时潍县支柱产业之一的土布(也包括部分烟草)就是经这里向外运送的。从潍县站输出的还有当地生产的皮革、草辫、猪鬃、刺绣、嵌银、首饰等物资。可以说,潍县火车站促进了潍县经济的发展。

1912年农历九月,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袖人物孙中山先生自济南去青岛,乘车中途在潍县站停留,接见了在站台迎候的潍县民主革命人士代表,并与之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谈,增强了潍县人民为民主革命而奋斗的信心。

1916年5月,护国运动中孙中山组建的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在总司令居正的率领下,自青岛乘火车至潍县站下,兵伐袁世凯的第五师,东北军的司令部即设于火车站不远处的杜家庄。东北军占领潍县城后,孙中山随即派已在青岛的廖仲恺到潍县慰劳军队。廖仲恺从青岛乘火车至潍县站下,然后入城。其后,孙中山又派蒋介石从广州至潍县,帮助居正整训军队。

7月31日,蒋介石从潍县站下车后人城,在潍县共住13天。但整训工作颇不顺利,“整顿无术,号令不行,奈之何哉”!8月13日,蒋氏即借故自潍县站登车去了北京。1925年12月,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康有为乘火车来潍县,在火车站受到众士绅的欢迎。他在潍县共住3日,参观了十漪园、漪园,下榻于十药园内的十茹草堂,并留有诗句。其后,自潍县火车站登车东去青岛。

在中共党史上,有不少中共要员从潍县火车站下车或上车,从事党的活动。1925年1月,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以孙中山“国民会议特派员”的身份乘火车来潍县开展党的工作,其间,他到坊子模范小学召开会议,与活动分子谈话,倡导成立了“国民会议促成会”。1926年1月,潍县乐道院文华中学放寒假时,共青团青岛地委书记关向应乘火车来潍县,视察潍县一带党团工作开展情况。下车后先找到中共潍县最早的领导人庄龙甲,二人一同去文华中学,召开了活动分子会议,了解了共青团在文华中学的活动情况后,关向应讲了话,讲的主要内容有国内外的革命形势、阶级斗争原理、共产党的纪律等,最后教大家唱国际歌。当年关向应才24岁,身体状况欠佳,但讲话生动有力,大家深受启发。会后,他又在庄龙甲陪同下,到二十里堡一带农村视察了党建工作和农运工作。晚上,回文华中学,在学生张涛的宿舍里住了一宿,第二天一早即去火车站登车,悄然离潍。

抗日战争期间,中共鲁中区委下设了“坊(子)青(州)铁路工委”,坊青工委活动的重点在于搜集日伪坊青铁路沿线,尤其是潍县城一带日伪的活动情报。该工委又设立了潍县二区(望留一带)党委与潍县火车站党小组。火车站党小组搜集到的日伪情报,尤其是敌人经胶济路运兵、运军用物资等情报,大多是由二区党委的交通员至火车站,车站党小组则将情报交二区交通员,交通员再将密件送交坊青工委。鬼子投降后,坊青铁路工委更名为“潍坊铁路工委”,工作的中心任务,仍瞄准潍县城,火车站仍有地下情报站。潍坊工委的活动一直坚持到潍县解放,火车站党小组为潍县的解放做出了贡献。

潍坊历史探秘:凤凰涅槃,百年沧桑潍坊火车站

1972年,潍坊市重建了火车站候车室,改变了低矮狭窄的旧貌,人皆称便。但站内的旧貌如故,候车室东侧的仓库区其貌不扬,着实有碍观瞻。候车室新建后的当年7月中旬某日,潍坊市革命委会会(以下简称“市革委’)突然接到山东省革命委员会的紧急通知:中国人民的朋友柬埔寨国家元首、柬埔寨民族统一战线主席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与夫人将于8月中旬去青岛访问,届时列车将在潍坊站暂停。

出于对西哈努克一行的尊重,潍坊站须进行大修,由潍坊市革委组织施工,且务必于8月上旬完成。接着,省有关部门拨来10万元专款。市革委接到通知后心急火燎,立即召集有关单位,作出了扩建、重建站台、易地新建车站指挥室、改变仓库区旧貌等决定。时间甚紧,人们不能不感到压力巨大:拆除旧仓库、运走垃圾、整平地面,须用大量人力及运输车辆;修下水道须用爆破术,工程量大且有危险性;易地重建150平方米的指挥室,室内通讯等设施另行安装等等,费时颇多,且需购器材等等。会后,有任务的单位立即开始了行动,第二天火车站内即出现了千军万马齐上阵,人山人海赶工程的局面。人们分三班上阵,站内天天通宵达旦。人声、爆破声、机器轰鸣声交织,没有人计较声音超过了多少分贝,谁也不想让国际友人留有潍坊破旧贫困的印象。整个工程在十天内竣工,工程用费为12万元(义务支援的人力、物力未计用费)。

1972年8月13日(工程完成后第三天)中午,西哈努克亲王及夫人在中央军委副主席徐向前元帅、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国家公安部部长于桑等陪同下,乘专车路过潍坊。可能考虑到潍坊站大修刚停,担心善后工作未完,故专列改在坊子站暂停,但潍坊站的新貌车上人都已看在眼里。8月19日,西哈努克一行离青返京时,专列于夜间11时至潍坊站暂停,历时10分钟。于桑部长下车接见了潍坊的迎候人员,他称赞潍坊对火车站的整修说:“潍坊站很好,非常壮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