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我很喜欢湿漉漉这个词,我也觉得他和阴郁绝望跟搭配,当然在某种情景下,和希望是更加搭配的。

大多数类型片或者故事片,对我来说其实都是符合悲观现世的主题的,可能他们或者肯定他们最后的结果都是大团圆,但这也正是我们持有悲观哲学主义所期望看到的,我为不是为了悲观而悲观,而是为了能够获得哲学意义上的满足和快乐,才让悲观成为我们的意识形态和方法论,最终我们都追求美好的结果,但更不惧怕的事曲折离奇的过程。

很多类似的电影就是那些知名演员的鲜为人知的电影,大多数时候都会想到是他们早期的作品,但其实能够看到演员更加真实和想要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电影,基本都是在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后,去主动出演的那些电影。毕竟,有了知名度才有话语权和选择权,想看明星青涩蜜桃的电影,直接去翻旧照片好了。

所有的这些电影,不论是可看性还是电影价值,都是值得一看的,从这些电影中不但可以看到最有想法的演员表演,还有可能让你了解到演员的思想的另一面,当然,电影故事都是有血有肉的,人物性格和冲突更是具有和之前你所认知的演员有强烈反差,在这些电影里,你可能就对某一个演员路转粉,或者又将一个非常喜欢的演员讨厌到五体投地。总之,会有收获,会有思考。

1.新宿事件 成龙

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对于成龙来说,新宿事件是一部最特殊的电影,很少有成龙主演的电影不能在国内公映的。据说这部电影也是经历了波折,才最终被禁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都已经要上映了,却最终还是被禁。坊间的传言说是丑化了国人的形象,而且又是在日本发生的牵涉到黑社会的事件。这个理由听起来特别熟悉,最有名的就是姜文的鬼子来了,其实就是说出了真实的人性,最后尽然成了丑化,可见面具带久了,就真的以为自己是帅哥了。对于新宿事件这部电影来说,整体的价值不是很大,可能也就算是疲软的香港黑社会类题材已近拍到无有什么可拍的类型了,只能转移到国外的土壤,但最终讲的还是国人的故事,还是那些属于国人的恩义情仇,只不过这次有了成龙,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觉和较为真实的最为演员的成龙。

新宿是个神奇的地方,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不是天鹅就是争斗,新宿也是个给人希望的地方,年轻人都知道在这里才会有更多的成功的机会,只是要付出加倍的努力,要不然怎么都跑到这个地方拍电影呢?

2.不夜城 金城武

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现在很多商业广场都叫做不夜城了,我不知道他们是如何理解不夜城的寓意的,但是把不夜城的名字放在那里,就有可能收获更多,白天那么精彩,我们当然不希望黑夜早点到来,但我们躲进去最佳时机却也是夜晚来临的时刻。

和新宿事件一样,不夜城也是讲述日本黑社会的故事,这次主角变成了我认为是颜值巅峰时期的金城武,实话说,至今也还没有出现有金城武气质的男子。不夜城说到底也是个爱情故事,在黑社会背景下的爱情故事的结局都是一样的,往往都是收了一座城丢了一个人,不可挽回的永远失去。城池永远在哪里,等待他的不过是一代人又一代人,一个王之后有一个皇帝,而一旦错过了一个人,就不会有第二个了,就像我们有很多不夜城一样,但属于自己的不夜城,永远也不在自己心里,而是在自己心里住下的那个人。

3.寻枪 姜文

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寻枪是导演陆川的第一部电影,却请来了当时如日中天的姜文来主演,这是多么大的运气和荣幸。故事很简单,然而用姜文来演,整个影片的气质就不一样了。想像一下叼着烟棒子皱着眉头一脸愁苦相的姜文,瞬间就带入了普通警察的真实写照,这是很性感的。真实的就是性感的。

发现枪丢了的那一刻是绝望的,寻枪的过程又是充满希望的,找到后的释然又是新一轮的绝望,偶尔生活中的小插曲就又对未来满怀希望,这样的往返交替,才是最磨人最让人绝望的,我们不知道下一轮会发生什么事情,但是我们早已断定他在希望过后肯定是无限的绝望,就和寻枪一样,找到了又能怎么样,因为我们一开始就知道他本来就不会丢,只不过被别人保有了一段时间而已。

不像其他类似气质的电影,这个是主要从夜晚开始却一直发生在白天的事件。但是寻枪却是万万不能在白天谈论的大罪啊,是会威胁到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安全的,也是可能引起恐慌的。于是所有人都成了怀疑的对象,在寻枪的时候不就是在寻找自己,然后慢慢发现所有人好像都不能信任,怀疑一切成了我们成熟的标志,就算生活中的假枪找到了,我们身体的真枪却永远找不到了。

4.狗咬狗 李灿森

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当电影结束时响起范晓萱的youare my snushine的时候,我知道这是一部温暖的电影。

而在之前所有的表演中,这都给人一种绝望紧张无能无力的感觉,故事进展的很清晰,随着故事发展,人性的表现也越来越正常,我说的正常不是大家一心向善,而是追随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需要的东西,从而做出一系列的动作,大多数时候都是积极向上的,但是有些时候可能就是有点负面悲观的,但这其实都没有什么,真的只是正常的人性罢了。对于电影里面每位演员的表演,特别出彩的陈冠希和李灿森,大家刚开始以为他们都是歌手名其实他们都是有演技和潜力的,都是被舆论压制了,现在这类型的片子都已经国产内地化了,少了激烈的冲突,多了政治的狡黠。

生命是以另一个生命为代价,才能生存下去,人要是有了软肋,就再不可能无敌了。

最近大年初一的西游记都是郑保瑞拍的,而郑保瑞早期的电影的画风一直都是这么简单粗暴,连刀割的声音都听的清清楚楚,很多时候就是这么残酷的环境中那一抹温情让你动容。

5.天水围的夜与雾 张静初

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天水围的日与夜》、《天水围的夜与雾》,都是许鞍华拍的。从片名来看,没有了阳光,换来的是无止境的黑暗和雾霾。这两部电影虽然片名近似,但却绝对没有关联,《天水围的夜与雾》更不是续集。《天水围的日与夜》是一部以无招胜有招,温情脉脉的世间小品,《天水围的夜与雾》却是一出透着彻骨悲凉的真实惨剧。

天水围,就和他的名字一样,是个围城。是围城,就是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的可却都囿于厨房与爱,或者厕所与恨。有个房子,也就是围城了,一辈子大多数时间除了在床上,就是在厨房和厕所,在这两个地方了,似乎围城的城墙消失了,自己面对着赤条条的自己,也就即刻轻松下来。

记得很清楚,张静初刚火起来的时候和加入了港台地区的电影,刚看起来有点格格不入但是到后面随着方言的运用,也看起来不是那么突兀。任达华就真的适合演这种角色啊,还是华哥的演技够硬。天水围的夜与雾,与其他地方的倒也没什么两样,我们在围城里面抬头望天,看到的也就那么一坨,谁又不是井底看天呢,我们的眼界有限,看不到宇宙的夜与雾。

6.天注定 赵涛

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天注定孤独。天注定让我想到的是孤独,孤独的心灵孤独的杀手,他们是自己梦想追寻孤独吗?在我看来不是那样的。当王宝强用手枪代替炮声向天空开枪时,我觉得这一刻浪漫至极,不是情人间,而是父子间。父子之间孤独的距离,可能是自己和自己之间孤独距离的很多倍。天注定的整体影像风格是冷峻残酷的,但在这里面有会看到一丝丝的温情,比如在东莞夜夜总会的选美,比如在按摩店的假模假式的关心,比如在在跳楼前工友的劝说,比如在姜武端着枪是路过村民的麻木,只不过这位温情都是伪装的罢了,在天注定里面所想要表现的乌托邦,能有此刻的温情已经足够了。

吓到我的是赵涛杀完人之后慌乱的又在马路上时的惊恐的药神,不知所措却又草木皆兵,从中可以看到坚定,路过的白蛇白蛇又有了不一样的寓意。片尾的戏台,不过是要告诉我们这样的人生不过是一场戏。

7.纽扣人 吴镇宇

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纽扣人是一个职业,负责清理凶杀现场,和其他职业一样,做的好做的时间久了也是有希望有钱途的。只不过纽扣人的职业特性必须是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就让他显得有些特殊了。都说吴镇宇演的都是一些神经质的角色,或疯癫或有病或边缘或黑暗,总是和地下联系在一起,看到他许久不变的泡面发型,也是让人有过类似的联想。纽扣人其实手上很干净,他比那些作伪证装君子的警察们更懂死亡的意思和味道,所以总是能够化险为夷,同时也在现场不留一丝破绽,有点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意思,可惜的是,枪指挥笔的时代,能容的下的才叫地上,容不下的都叫地下,地下聚集的人多了,就没地方了,一旦地震,大家就都到地下了。

海报上说这世上没有什么好人,只是坏的程度不一样。我觉得好人还是有的,只不过坏人确实太多了,导致好人都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8.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星野

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说到阴郁气质,这部电影是最符合的,在我看来。大部分看过又和我交流过的人并不喜欢这部电影。可这部电影它本身就不为了“讨人喜欢”。对我来说,随身听里旋转的CD,一味地寄情于音乐与线上论坛,翻盖手机和一大串手机链,不运动时也戴着难看的护腕,与同学虚情假意地喧闹,如此这般分不清幻觉/现实,看不见人生的开端/结局就像西伯利亚的农夫,默默地就守护着属于自己的一切。

电影就像X光片一样透出那段时光的骨骼。星野砸向同学的椅子就是划破伤口的刀片,自此见了血就再也回不到最初的钢的味道,同时也吸引着周遭的幻想一起来围攻,最后的结果就也不是我们最初的期待了。当我们发现最后拿着青苹果的人,就是拿着我们命运和嘲笑的人的时候,就不会再管苹果的颜色了,削完皮的苹果都是一个颜色的,是肉色,也是皮肤色。似乎说到这里,整片没有什么希望,看到这样的绝望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是多有希望的时候也就释然了。以前我觉得路上那有那么多车祸,新闻上整天都在讲车祸,我也没亲眼看到过很多严重的车祸,后来我明白了,不是车祸发生的少,而是我走的路太少,见过的世面少。

9.春风沉醉的夜晚 谭卓

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又去看了小说。郁达夫是个有意思且真实的人,就和之前很红的季羡林的日记一样,流水账式记录着琐碎的生活日常。看到很多看完电影的人都说真的憋屈,符合中国特色的憋屈,故事其实倒不是那么有型,就属于典型的中年情感纠葛,你你我我,三三两两,可怕的是男人不只辜负了爱他的女人,更辜负了在乎他的男人,男人也可以当小三,而且一点也不逊色。娄烨的影像语言从来都是迷乱慌罔的气质,郝蕾到他的电影里就越发的迷人。谭卓还不如现在这么红,我觉得她和郝蕾好像啊,就像她在药神里面和郝蕾在第四张画里面角色一样的。不过谭卓似乎更加食人间烟火,显然这样的脸庞越到后面越会散发出更加强大和坚韧的力量。

都说娄烨每一部电影拍的都是一座城市,从苏州、武汉、重庆、南京到上海,每一座城市看似不同,但他们每天清晨迎来的太阳都是同一个,每天深夜拥抱的灵魂都是孤独,每片生活在城市之上的人们都是热忱的。

10.第四张画 戴立忍

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绝望之后便是希望,那些悲观现世主题的电影

第四张画里面的故事是个蛮奇怪的故事,就和导演的上部电影《停车》一样,巧合的奇怪,会让人感觉到不是很舒服。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台湾电影都是小清新居多,可能一般台湾电影把观众伺候得太舒服了,尤以小清新为甚。另外也不乏所谓人文关怀一类,好比《不能没有你》。结果《第四张画》太黑暗了,黑暗到令人诧异,不舒服。电影以小翔的悲戚童年为入口,反复围绕死亡与离去做文章,没有出口。即便有一些看似无忧无虑的欢娱片段,但观众也会意识到那是一种错。一个孩子以这般方式换来成长,明显不对。

第一张画是痛苦,小翔父亲的死在小翔脸上看不出什么,是因为他真的不懂还是懂了却也知道怎么做,自此小翔的生活开始飘零无依。这二张画是快乐,朋友真的是人在世上最好的礼物,他带给你欢笑和眼泪,虽然长大了一般都会走散,但发小的情谊和牵挂却永远不会改变。第三张画是恐慌,经历了持续的失去,不知道还能得到什么。第四张画是迷惑,第四张画并不是一张真实的画,以正在照镜子观摩自己的小翔结尾,其实也是在给所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究竟要怎样才能描摹出我们自己?

提一句戴立忍,很有文艺范也给人在台湾电影中不一样的感觉的演员,前段时间很热的大佛普拉斯里的他最像他。

散发着阴郁绝望气质的电影似乎都是讲述着无可奈何的生活,而我们最离不开的却又是充满希望的生活。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