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对稿」十八路诸侯19:议皇帝废立董卓袁绍谈崩

掌握了东汉朝政的董卓,并不完全清楚军人和政治之间的关系,更不知道后来的军人专政。军人专政在今天是常发生的事,但在东汉却是一个新鲜事,没人认识它,包括已经是专政军阀的董卓自己。一开始掌控朝局的董卓,在学着适应东汉朝廷的规则,比如以天气不下雨的名义让自己替代了原来的司空刘弘,比如他四处召集征辟门客。这时候的董卓学着之前专权外戚的样子,在试着做一个好的辅政大臣。

「校对稿」十八路诸侯19:议皇帝废立董卓袁绍谈崩

图1、蔡文姬、大文豪蔡邕

董卓第一个要征召的人,就是蔡文姬的父亲蔡邕。蔡邕是汉桓帝、汉灵帝时期著名的文学大家,是汉灵帝在位期间影响很大的一个文人。但蔡邕因为得罪了权臣,被流放到了朔方。遇上大赦,蔡邕才刚要回京城,就被宦官亲属诬陷诽谤朝廷。朝廷听说消息之后要严惩,蔡邕跑到当时还是荒芜之地的江南,流亡了十多年。

董卓刚刚当上三公之一的司空,按东汉的官职,自然要征辟一些人到自己府上任职。蔡邕名声很大,这时候的董卓要的就是名声,一下子就选中了蔡邕。蔡邕这样的世家文人,怎么能看得上跋扈专横的军头董卓呢?因此蔡邕称病不就。董卓一看不行,只能来硬的了,威胁说:“我可是有灭族的权利的。”一听说要被灭族,蔡邕只能乖乖的来了。出身世家大族的人软肋,董卓很是明白。

蔡邕到了之后,董卓大喜,先让他担任祭酒。不久之后一天一任,三天之内当了东汉权利最核心的尚书台、御史台、谒者台的三个官职。最后,蔡邕升为俸禄两千石的侍中。从蔡邕的经历里我们可以看到,董卓还是爱慕明士的,虽然采取的手段并不是士族文人们所喜欢的手段。从心底里,董卓是不想和世家大族、和占据东汉朝廷主流的这些人发生冲突,更别说决裂了。

「校对稿」十八路诸侯19:议皇帝废立董卓袁绍谈崩

图2、打算废立皇帝的董卓(董卓进京)

可董卓接下来打算要做的事,肯定是不能容于士大夫的。董卓想做什么事呢?董卓想要废立皇帝,废掉他不喜欢的汉少帝刘辩,立这会还是陈留王的刘协。在之前我们讲过,王芬打算发动政变废掉汉灵帝,遭到了曹操的反对,曹操告诫他们废立皇帝的事,是天下最不详的预兆,让他们不要轻举妄动。皇帝是集权统治下权利的最中心,即使他只是名义上,但也是天下人的共识,擅自废立,是天下大忌。

可粗猛的董卓想不了那么多那么远。说干就干的董卓,马上就想把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不过董卓还是先找人私下商量了,他找的这个人就是袁绍。此时袁绍还是职权很重的司隶校尉。董卓找袁绍,看着的可不只是袁绍现在的职位,更重要的是袁绍背后的汝南袁家。当然这肯定也是因为董卓之前和袁家一直走的很近有关。

董卓要做事第一个找袁绍,可以想见董卓进京之后,和袁绍一直走的很近,不然董卓不会第一个找他来说这事的。也可以大致猜到在心底里,董卓还是把袁家人当自己人的。反过来说,就是董卓还把自己当作袁家的门生看待的,要知道他能够进入羽林开始进入高官行列,袁绍的叔叔、此时身为太傅的袁隗是重要的推手。

董卓和袁绍的对话肯定是私底下进行的,记载在史书上的只会是流传出来的只言片语,而且极有可能是从袁绍那边流传出的,因此处处将董卓推向篡汉奸臣的位置。《后汉书》上所记载的董卓的第一句话,说的很是挺精辟。明显不像董卓这个西北军头说的话。董卓说:“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董卓这句话说的,精彩程度不逊于诸葛亮《出师表》中那句:“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董卓接着和袁绍说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打算:“在位的汉少帝不行,我看那个陈留王还可以,我打算先立他为皇帝,看看是不是比这个刘辩强?不过不少人在小事上精明,大事上糊涂,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先试一下。如果刘协也不中用,那刘家的天下就不值得留恋了。”

「校对稿」十八路诸侯19:议皇帝废立董卓袁绍谈崩

图3、闹掰了的董卓和袁绍(《董卓进京》)

在董卓和袁绍的对话中,董卓流露出了篡汉的意思,可看后来董卓的做法,只是想废掉汉少帝立刘协为帝而已,所以这段对话的真实性确实存疑。特别是看之后,袁绍的回答:“汉家君临天下已经四百多年了(西汉、东汉加起来),恩泽广被,万民拥戴。当今的皇帝还年幼,也没有什么恶行为天下人所知。如果你要废嫡立幼,恐怕大家都不会同意你的。”明显有褒奖袁绍的意思,看看袁绍多为汉家天下着想。

「校对稿」十八路诸侯19:议皇帝废立董卓袁绍谈崩

图4、董卓和袁隗(《董卓进京》)

资治通鉴上这句话可疑,接下来的就更是可疑。听袁绍说完这话,董卓就火冒三丈拔出剑来,马上训斥袁绍说:“竖子你胆敢这样说!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你是认为我董卓手上的刀不够锋利吗?”袁绍也是勃然大怒,和董卓争执道:“难道天下只有你董卓手上有刀吗?”之后袁绍拔出佩刀,和周围的人做了一个揖,然后就跑了。袁绍此时的表现,和当时鲍信劝他,趁机灭掉董卓时的那种胆怯完全不一样。此时的袁绍出乎意料的大义凛然,和他一贯的变现差异很大,明显是有意的推崇袁绍而贬低董卓。

不过,在《三国志》同时记载了袁绍的另一句话。袁绍说:“这是国家的大事,你还是和太傅我叔叔袁隗商议吧。”相比较起来,说这样的话的才有点像真正的袁绍。袁绍把董卓指向袁隗,可以看见袁隗和董卓之间,曾经有的上下级、长辈与门生之间的关系。而袁绍这个晚辈也有意借助袁隗压制董卓。

「校对稿」十八路诸侯19:议皇帝废立董卓袁绍谈崩

图5、袁绍弃官奔冀州而去(《董卓进京》)

不过无论董卓和袁绍到底是怎样商量的,但两人一定是提到了废立天子的事,两个人也一定是谈崩了。两个人在谈崩之前,肯定是有那么一个小冲突。一个说一不二的军头,和一个四世三公之间的公子哥,两个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很难说的清楚,只能从结果反推过程。

这次对话谈崩的结果,对董卓而言是董卓这边没有联合到袁绍这个伙伴,但又有什么关系,董卓我决定的事,谁也反对不了。对袁绍而言,这时候的袁绍真正意识到了董卓的不可控,意识到了董卓的危险。

废立皇帝,这么大逆不道的事,四世三公、世受皇恩的袁家是不会和你董卓绑到一块的。于是,袁绍把司隶校尉的官印挂到洛阳西门上,逃奔冀州而去。董卓后面是不是和袁隗商议了,史书上没有记载。但从后来袁隗的表现上看,两人之间应该是达成了协议。特别是对袁绍的处理上,之后董卓还任命袁绍为渤海郡的郡守。但无论如何,董卓开始明显感觉到了来自自己依赖的袁家的抵制。以袁绍为首的士大夫们,这会知道和体验到了军头董卓的不可控,可一切为时已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