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的戴威,太喜歡這個字了!

ofo的戴威,太喜歡這個字了!

ofo的戴威,太喜歡這個字了!

最近,所有的科技媒體都卯足了勁兒,在等一條熱點。

一條“ofo被xx收購,戴威出局”的新聞。

這個收購者到底是滴滴還是阿里,或是別的巨頭,不確定,但創始人戴威出局,已經被看做必然事件。

ofo的戴威,太喜歡這個字了!

創投圈的併購案裡,真的鮮少有這樣的操作。

事實上,併購後,創始人基本都會被當作“穩定軍心”的定海神針,在公司再待一段時間。

例如美團與大眾點評,2015年10月合併,1個月後,張濤退居二線。再例如優酷土豆合併,2012年3月,兩者合併,5個月後,土豆創始人王微才宣佈“退休”。

當年燒錢戰廝殺得恨不得一刀結果了對方的滴滴快的,也是在合併後一段時間,快的打車CEO呂傳偉才套現離場。

即使是收購,也不會絕情到立馬讓創始人出局,畢竟沒有任何一家企業願意建立“趕走創始人”的嚴酷形象。

例如阿里收購優酷,創始人古永鏘1年後才表明要“休個假”,美團收購摩拜,胡瑋煒至今還在。

ofo的戴威,太喜歡這個字了!

可為什麼到了ofo這裡,行業內就敢如此篤定,無論誰收購,創始人戴威一定會立馬出局?

因為他,太愛提及一個字眼——我!

這個“我”字,幾乎是刻在他骨子裡的東西。

1

創業首談“我”

“很多北大人改變了世界,這次輪到我了”

ofo發芽與北大,2015年9月,戴威選擇母校北大為第一個運營的地點,還寫了一份慷慨激昂的公開信——《這2000名北大人要幹一票大的》。

文中宣佈將為北大校園提供超過10000輛自行車,同時也呼籲2000名北大師生貢獻出自己的單車。但最發聾振聵的,是結尾處的那句話:

“100多年來,有很多北大人改變北大,也改變了世界,這次輪到你了!”

這段極具煽動性的話,應該說出了戴威的真正心聲:曾經那麼多北大人改變世界,這次輪到我了。

ofo的戴威,太喜歡這個字了!

為了保證這個“我”,戴威做了很多事。最本質的操作莫過於:5個人的創始團隊,他擁有一票否決權。

1票否決權是個很常見的設置,李彥宏當年也是靠1票否決權將百度拉出泥沼。但到了戴威這裡,情況卻有所不同。

2

遇到資本也談“我”

“希望資本理解我的夢想”

外界最熟知的,莫過於戴威得罪三個資本大佬的事情。

朱嘯虎、程維和馬雲,這是足夠令所有創業者興奮的三個名字,也都曾是戴威創業路上的貴人。

“朱嘯虎的資金讓ofo活下來,促成滴滴的戰略投資;程維下注ofo後,多位投資人加碼;阿里的借款馳援,ofo延續生命。”

但令人不解的是,最終,這三人都選擇站在戴威的對立面。

第一個露出苗頭的是阿里。

2017年9月22日,ofo上線微信小程序,螞蟻金服震怒。

據接近ofo的人士透露,在聯繫戴威未果後,阿里委派專人從杭州飛到北京,在戴威常去的球場等候,並當面提出交涉,要求ofo立刻下線微信小程序端口,只保留支付寶作為流量入口。

巨頭只可選一家,這是創投圈公認的遊戲規則,戴威卻希望ofo可以改寫這一“潛規則”。

結果當然是結親不成反結怨。3個月後,阿里就投資了哈羅單車,重新入局共享單車。

程維也跟ofo鬧得很不愉快。

滴滴撤回派去ofo的管理層後,迅速扶持青桔單車,公開與ofo打擂臺。

面對大佬阿里的“震怒”,以及出行巨頭滴滴的打擂臺,都不願意妥協,投資人朱嘯虎的想法,戴威自然也沒有遵守。

去年年底,朱嘯虎開始在媒體提及ofo跟摩拜合併的可能性。

但2017年12月4日,戴威公開表示,“非常感謝資本,資本助力了企業的快速發展,但是資本也要理解創業者的理想和決心。”

然後同月,曾為ofo數次站臺的朱嘯虎,迅速賣掉ofo的股份。

ofo的戴威,太喜歡這個字了!

這則新聞,導致創投圈近半個月都在討論ofo模式是否有盈利模式。

創始人跟一個投資人談不攏正常,但跟三位投資人都掰了,往往是創始人要開始被質疑了。

3

面臨質疑載談“我”:

“我要獨立戰鬥”

更雪上加霜的是,ofo直到此時,還不能自盈利。而得罪三大投資人最直接的影響是:再也沒有資本敢貿然接手,尤其是在共享單車死亡潮和一級市場缺錢兩大背景下。

外界明晃晃的看著ofo融資無期、資金鍊緊張,再加上裁員、國際化縮水,負面消息一個接一個發。

戴威面對ofo賣身的消息,在今年5月中旬的內部百人動員大會上,撂出一句話:“如果你們不想戰鬥到底,現在就可以離開公司”,

血性的人都喜歡戰鬥,可不能自造血的企業,談夢想,合適嗎?

“創業對他來講,只是一個過程,他是主導者,他應該主導這個過程,而不是做個傀儡。”已經有ofo員工開始這樣形容戴威。

結語:

當時戴威隔空喊話“希望資本尊重創業者的理想”時,朱嘯虎只隔空說了5個字:資本只關心回報!

當時業界都說,難得有投資人說了真話。

曾經“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的羅永浩,創業多年後,面對紛紛嘲笑他不再彪悍的媒體,也說過類似觀點的一句話:

“為了自己之前講過的話,

而把企業推向危險的邊緣,

是一個很幼稚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