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貨幣」如何才能轉化爲「寬信用」?

“寬貨幣”如何才能轉化為“寬信用”?

文 丨 王靜文

--

近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第二次會議,分析當前經濟金融形勢,重點研究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問題,並提出了六個方面的措施。與一個月前的第一次會議相比,此次會議的重點更為突出,措施也更為具體。

如何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確實是監管層目前面臨的一大難題。最近幾個月來,央行已兩次定向降準,並加大了中期借貸便利(MLF)投放的力度,令市場中廣義流動性並不缺乏。上週銀行間質押回購利率R007與存款機構間的質押回購利率DR007之間甚至出現了罕見倒掛,與此同時,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卻全面上行,銀行貸款基礎利率(LPR)、信託融資平均利率以及發債成本都在明顯上升,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繼續顯現。

“寬貨幣”未能傳導至“寬信用”,主要與金融機構的風險偏好下降有關。一方面,因去槓桿、強監管導致表外融資斷崖式下跌,融資需求更多轉向表內,進而導致表內資金競爭激烈,金融機構的首選對象並非民企和小微企業;另一方面,因融資渠道收窄,上半年不少企業都出現了流動性危機。流動性危機更為隱蔽,且事先識別難度更大,投資者和金融機構只能以降低整體風險偏好作為應對,進而引發信用收緊。

正因如此,只有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才能確保資金流向實體經濟,而疏通貨幣政策傳導的關鍵,在於提高金融機構的風險偏好。金融委今年的第二次會議即圍繞這一癥結進行了相關部署。

政策目標方面,會議強調要處理好穩增長與防風險的關係。相對而言,穩增長是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下半年政策重點,但並不意味著防風險就被弱化。金融委會議認為,“我國經濟尚處於新舊動能轉換時期,長期積累的金融風險進入易發多發期,外部不確定因素有所增多”,因此,防風險的弦仍然不能松,金融機構應在守住風險底線的前提下注重服務實體經濟。

激勵措施方面,會議提出既要在信貸考核和內部激勵上下更大功夫,增強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的內生動力,也要健全正向激勵機制,有成績的要表揚,知錯就改的要鼓勵。這兩條措施主要是鼓勵金融機構從內部角度出發,在機制和導向上引導服務實體經濟。

配套措施方面,會議提出一是發揮好財政政策的積極作用,用好國債、減稅等政策工具,用好擔保機制;二是深化金融改革,完善大中小金融機構健康發展的格局;三是持續開展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和非法金融機構專項行動。這三條措施,有利於形成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密切配合、大中小金融機構各司其職以及金融監管保駕護航,進而共同服務實體經濟的良好局面。

事實上,監管層近期已在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方面著力甚多。此前央行相繼推出了MLF擔保品擴容、投放MLF資金匹配銀行購買低等級信用債以及出臺較預期寬鬆的資管理財細則。銀保監會則專門召開了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座談會,目標都是對貨幣政策和監管政策進行邊際放鬆,提升金融機構的風險偏好,進而實現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疏通。

由於下半年我國經濟運行面臨著“穩中有變”的格局,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已經成為最重要的任務。預計監管層將會繼續推進“穩貨幣、嚴監管、寬信貸”的政策組合,為穩增長創造更為穩定的金融環境。值得一提的是,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堅定做好去槓桿工作”、“堅決遏制房價上漲”,這意味著政策基調不會急劇轉向。在這種情況下,金融機構需要切實迴歸業務本源,將關注重點轉到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上來。

(發表於新華社《經濟參考報》2018年8月7日“頭版時評”,原標題為“把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落於實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