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木逢春——僵尸企业绝地求生“变形记”

企业陷入困境,往往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如果给企业一个重组的机会,通过阶段性调整,找出痛点所在并加以化解,企业往往会重获新生。A市毛纺织染厂案例是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不良资产重组案例,案件涉及债权债务关系之复杂、利益之广、疑难之程度,在省内十分罕见。项目部面对重重困难,勇于开拓,积极创新,最终取得了圆满成功。

“知名”企业不堪重负

A市毛纺织染厂成立于1989年,主要生产经营呢绒、服装、高仿真化纤等面料,是当地有名的服装加工基地。该厂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不仅进入过省内一级企业,更曾获得行业内多项荣誉奖项。

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企业经营每况愈下,不仅管理体制不适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作模式,管理层更是腐败无能,导致企业亏损日益严重,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枯木逢春——僵尸企业绝地求生“变形记”

项目部接盘,分析痛点

2015年3月,项目部接手这笔债权。由于债务人牵扯利益主体较广、法律关系复杂,项目部首先对企业痛点进行了分析:

1、债务沉重。该厂所欠银行欠款高达8500多万元,银行账户已经被冻结,名下的不动产也被多轮查封,失去了造血功能。不仅如此,企业更关联数笔民间借贷,面临着多起合作伙伴和同行诉讼。

2、亏损经营、难以为继。企业每年负债高达两千多万,短暂的资金注入只是杯水车薪,无法扭亏为盈。

3、一半以上的设备陈旧老化,企业想进行更换,却因资金和技术原因迟迟无法实现。原有设备生产出的产品质量粗糙,款式老旧,不具备市场竞争力;而生产新产品就意味着资金、技术、人才,企业已无力承担。

另外,由于发生债务危机,企业已经拖欠员工工资长达一年。一位老员工告知我们,他已经参加了3次员工们自发组织的维权活动,不仅找到企业高层,更闹到政府,可迟迟没有得到回复。他决定一直待在这里,守着自己和公司、还有数百位员工的未知命运。

枯木逢春——僵尸企业绝地求生“变形记”

重组是减小损失的唯一出路

走到这个地步,企业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破产。走破产程序,可以用最短的时间解决债务问题和职工安置问题,但对于债权人来说,损失较大。二是重组。重组的目的是使企业恢复经营,通过再生产、再销售、再循环创造利润,解决一系列问题。

项目部、企业、和各债权人权衡利弊之后,决定对企业实施重组。

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重组小组找到了收购合作方:B市纺织集团。B市与A市相邻,B市纺织集团注册资金2个亿,在职员工超千人,是行业名列前茅的大型企业。多年来,为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这家纺织集团通过收购、合资、参股等形式不断扩张,凭借高效灵活的管理体制在国内纺织业占据一席之地。

枯木逢春——僵尸企业绝地求生“变形记”

注入资金、技术改革、优化配置

B市纺织集团收购A市毛纺织染厂后,立即着手盘点资产、注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革,支持纺织染厂“复活”。

1、注入资金,产品设备优化。相对于A市毛纺织染厂,B市纺织集团产品种类更加齐全,生产能力更强。为恢复生产,重组小组协助纺织集团筹集3000万流动资金,用于旧设备改造和新产品研发,满足不同客户群体对产品的质量需求,实现产品结构优化。

2、闲置资产优化。A市毛纺织染厂原有一处厂房位于市内黄金地段,因为前几年城市规划,不能再用于纺织品制造,所以已经废弃。由于厂房地处位置优越,纺织集团决定对其进行修整,建造成纺织品销售门店,与制造前端形成一条龙式生产服务链条。

3、人员优化和人员安置。抽调B市纺织集团部分精英人才,组成毛纺织染厂管理层。职工安置方面,对愿意继续工作的员工采取一系列激励政策,重新进行上岗培训,充实部门技术和管理人员;对不愿继续工作的员工,结清欠款的同时,进行一定安抚工作。

枯木逢春——僵尸企业绝地求生“变形记”

脱胎换骨

经过调整,A市毛纺织染厂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不仅扭亏为盈,更获得了年销售近1亿元的利润。相信在可以预见的将来,A市毛纺织染厂必将在行业内大放异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