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秋燥來襲宜潤肺 養生更應做「減法」

立秋標誌著秋季的開始,燥為秋季之主氣。何謂“秋燥”?專家解釋:秋天涼風來襲,身體能立刻感知涼意,汗液往回收,津液往裡走,但如果收斂得太厲害了,就會讓體表感覺乾燥,比如鼻孔乾燥、嗓子乾燥、皮膚乾燥、毛髮乾枯、小便赤黃、大便乾結等。

“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今年的立秋在晚間九點姍姍來遲,高溫天顯然還要持續一段時間。

面對高溫+乾燥的雙重威脅,中醫專家認為,養生應以“潤”為重點。

2018年立秋時間

2018年8月7日

21:30:34

農曆戊戌年六月廿六

立秋:秋燥來襲宜潤肺 養生更應做“減法”

增酸 生津 潤肺

在秋季,乾燥是傷害肺臟的一個主要原因,呼吸道系統是一個開放的器官,從鼻腔到氣管,再到肺部,秋季乾燥的空氣一旦侵害,就容易損傷黏膜,引發呼吸道病變。中醫也認為肺為“嬌髒”,不耐寒熱,又通過鼻與外界相通,故很容易被秋燥所傷。

那麼如何潤肺呢?

少辛多酸

《素問·髒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儘量少吃過於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

滋陰生津

秋季燥氣盛,易傷津液,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入秋宜食生地粥等,以滋陰潤燥。

秋季應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還可以採用一些清熱透熱的方法,配合一些滋補津液的藥材,比如生地、玄參、石斛、沙參等,煮成藥粥飲用。

立秋:秋燥來襲宜潤肺 養生更應做“減法”

祛溼 養陽 健脾

許多朋友在進入立秋時因為苦夏或過食冷飲等原因,多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加上立秋後天熱多雨,溼熱交蒸,合而為溼熱邪氣,更容易導致早秋時節“脾傷於溼”。

中醫認為,脾喜燥惡溼,溼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致脾陽不振,從而引發水腫或腹瀉。由於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溼,水溼停聚而生痰,這很可能導致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的病在冬天復發。

立秋:秋燥來襲宜潤肺 養生更應做“減法”

因此,專家建議立秋時節保養脾胃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是多吃祛溼熱的食物或藥物。祛溼的藥物最常用的莫過於香薷了。《本草綱目》稱:“世醫治暑病,以香薷飲為首藥。”

二是多吃一些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進脾胃功能恢復。《神農本草經》也把茯苓列為上品,稱其“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除此之外,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也可多吃。

立秋:秋燥來襲宜潤肺 養生更應做“減法”

三是忌食生冷食物。儘管立秋後天氣尚熱,但陽氣已開始收斂,陰氣已慢慢增長,過食陰寒食物易損傷脾陽,應避免進食西瓜、香瓜等寒涼瓜果。

另外,可採用穴位按摩的養生方法。立秋期間按摩豐隆、足三里、脾俞等穴位,可讓脾胃變得強壯起來。豐隆穴是化溼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補中益氣、通經活絡。以上3 穴每天按100次,也不失為一種腸胃“避暑”的好辦法。

許多朋友認為,立秋當日應該吃些好的,貼一貼“秋膘”。但專家指出,立秋時節脾胃功能弱,此時如果大量進食補品,特別是過於滋膩的養陰之品,會進一步加重脾胃負擔,導致消化功能紊亂。

養生要做“減法”,立秋時節的飲食依然要以清淡為主,多飲粥湯,少食肥甘。

立秋:秋燥來襲宜潤肺 養生更應做“減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