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班就儿子没有出过国:有时候并不是攀比心作祟,更多的是心疼

全班就儿子没有出过国:有时候并不是攀比心作祟,更多的是心疼

(1)

杭州孙女士的儿子在民办小学读六年级,“我们家经济条件一般,一次游学起码3万元,抵得上我三个月工资了”,所以一直没让儿子游学。

但是,今年暑假,她改主意了,“现在才知道,小学六年,全班只有儿子一个没出过国。”

很多网友抨击孙女士的攀比心理,不应该让孩子在攀比心态下长大。

可是,我看到的是这个孩子的懂事。知道父母赚钱不易,不愿意给父母增加负担,默默承受全班就他没有出过国的“异类”眼光。

当班上所有孩子都有过游学经历时,这个孩子应该是羡慕的,还会带点自卑。但是深知自家条件不允许游学,他把这种羡慕慢慢埋藏在心底,不向父母袒露。

而他这种超乎年龄的懂事更让人心疼。

武志红在《巨婴国》里写道,懂事、怕麻烦常来自绝望,而且总与孤独相伴。

孙女士孩子的孤独终于可以终结,因为,他终于可以融入那个有“出过国”经历的圈子。

盲目跟风是暴露愚蠢的开始,但是,被迫跟风,只是因为心疼孩子。

全班就儿子没有出过国:有时候并不是攀比心作祟,更多的是心疼

(2)

游学(Study Tour),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游学,是20世纪随着世界和平潮流的全球化发展进程而产生,并逐渐成熟的一种国际性跨越温和体验式教育模式(Experiential Learning Model).

所谓游学即是一个“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过程。学生在游学期间(一般1-4周)到国外,学习语言课程、参观当地名校、入住当地学校或寄宿家庭、参观游览国外的主要城市和著名景点,真正做到了学和游的结合。

按照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我对游学的理解是游+学,出国旅游的同时,深入当地居民的生活,亲身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感受当地的文化底蕴,与寄宿家庭产生亲密交流等。

这与大家对旅行社安排的出国深度游是有区别的,毕竟游学,游是开始,学才是目的。

同事小静的儿子去年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美国游学,为期两周,花费近5万元。

她也和杭州的孙女士一样,看到儿子的同学都去了,老师又特意打电话来“建议报名”,她咬咬牙,去交了钱。

半个月后,儿子回来了,据孩子的描述,好像与心中游学的概念大相径庭。

按照报名时的说法,会有一周的时间寄宿在美国当地居民家,并且这个家庭应该有个差不多大的孩子。

但是,到了美国,才发现,这个所谓的寄宿家庭不过是类似国内民宿,所有房间都安排满了中国学生,寄宿家庭的孩子才5、6岁,比较内向,不愿意与中国孩子交流、玩耍。

女主人倒还算热情,每天给大家做饭,你主动找她聊天时,她会和你寒暄几句,不过大部分孩子都比较腼腆,还是愿意和中国的孩子一起交流。

从孩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这个寄宿家庭“很专业”,五天时间一到,马上“贴心”地为孩子们收拾好行李,放在门口,然后打扫好卫生,等待下一批孩子。

除了与寄宿家庭相处的五天,其他时间就是住的酒店,然后走马观花似地参观一些公园和大学。

用小静自己的话说,游学的经历一次就够了,不但是对于孩子,也是对于家长!

担心孩子在同学面前感觉低人一等,害怕孩子在老师那里得不到应有的关照,更心疼孩子在学校的处境,父母咬咬牙,还是报名了“无意义”的游学。

也许,游学兴起之初是有他实质的意义的,真的能让自己的英语发音更加纯正,融入当地生活,亲身体验当地的民俗,游览梦想中的风景。

但是,慢慢地,游学开始变质,不法商人让游学“变味”了。家长在无奈中,也无形地助长了游学的“变味”。

全班就儿子没有出过国:有时候并不是攀比心作祟,更多的是心疼

(3)

因为是师范生,同学大多是老师。

在一个同学聚会上,一个在城里执教的同学傲娇地说,在我们学校,早上做早操的时候,蹲下来看,所有的学生不是阿迪达斯,就是耐克。要是谁穿了双李宁,那肯定会被同学取笑,甚至边缘化。

那个傲娇的同学还补了一句,“阿迪达斯还一定是今年新款,如果是好几年前的款式也肯定会被取笑。”

我惊讶了,对于我这个工作了快十年的人,买双阿迪达斯的运动鞋别说新款了,就是打折款都要犹豫好久,现在养孩子都这么“贵”了吗?

表姐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买学区房、托关系,终于把女儿安排进了市里数一数二的小学。

可是,开学后,她的噩梦才真正开始。

女儿几乎每天都是哭着鼻子到家,不是因为今天穿的裙子太旧,就是因为今天的鞋子太丑。

表姐打电话给老师咨询情况,老师则轻描淡写的说,只是同学之间的玩笑,没事。

表姐心疼女儿,咬咬牙也给女儿买名牌衣服,名牌鞋子,但是,下午,女儿还是哭着回来了,同学说女儿的衣服和鞋子是老款,是别人不要,卖不掉的。

表姐一家的经济状况我是知道的,为了买学区房,几乎倾其所有,现在为了孩之间攀比心理之下不被“欺负”,表姐些力不从心了。

苦苦坚持了一个学期后,给女儿办了转学。

女儿并不理解大人的苦衷,只是一味的认为,别人可以有的,自己也要有。她不懂为什么他们可以穿漂亮的衣服,而我只能穿“干净舒服就好”的旧衣服。

她并不知道攀比是什么,更没有盲目攀比,只是单纯地想要和同龄人一样而已。

父母不想让孩子知道自己与别人不同,只是单纯地想让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已。

因为心疼孩子,把孩子陷入“攀比”怪圈,又因为心疼孩子,让自己陷入自己挖的陷阱里。

全班就儿子没有出过国:有时候并不是攀比心作祟,更多的是心疼

(4)

《流星花园》里有这么一个镜头,上学路上,一个女生说,你看我刚做的鼻子;另一个说,你看我刚买的新款包包;第三个说,你看我刚买的录像机...

一个贵族学校,多少家长想把孩子塞进去。

像极了现在很多家长,拼尽全力买学区房,拼关系进入梦想中的学校,可是,却因为孩子之间盲目的攀比、跟风,才发现,这只是开始。

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

前几天刷爆朋友圈的河北女孩王心仪,以707分的成绩考入北大。她读的不过是镇小、镇初中,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得到的教学资源匮乏而学业差,相反的,她用自己的努力证明,学校只是你的起点,当你在努力学习的时候,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想太多。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如果你真的心疼自己的孩子,不要硬把孩子塞到只能做凤尾的地方。让孩子做鸡头吧!这会让更多的人看到你的孩子,他自己也会对学习更加有兴趣。

像上面的孙女士,她儿子所处的学军小学是杭州非常有名的学校,多少人削尖脑袋往里钻,能在里面就读的孩子父母非富即贵,而你家的经济条件根本支撑不起这个学校的开支,这样,你的孩子只会被其他同学边缘化,慢慢地,孩子的心里也会跟着变化。

表姐及时地醒悟,意识到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止损,所幸,没有造成大的伤害。

如果真的心疼孩子,请尊重孩子,给他们一个选择的权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