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現在總有人給歷史上的反面人物洗白?

飛1422569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給歷史反面人物洗白,尤其是學術界幾十年肯定的反面人物洗白的,主要是下面幾種。


第一,政治目的的洗白

這種不好多說,大家懂得。

鐵骨錚錚郭沫若,,忠貞不二馮玉祥,堅持抗日汪精衛,愛國將領張學良。

第二,反面人物後代為祖宗洗白

這主要是臭名人物的後代,比如大漢奸、賣國賊、叛徒、臨陣脫逃的將領等等。

這些人的後代揹負祖宗的惡名,都覺得很不好聽。

所以很多人,不惜一切代價洗白,僱傭大量寫手和無良作者,僱傭水軍,寫書、開研討會、髮網文等等。

這些人在社會上還是有一定能量的,尤其在網絡上。

第三,譁眾取寵的作家

中國的歷史,尤其是秦漢以後的中國歷史,史學界早就有比較完整的研究成果。

基本上,你能想到的所有東西,這100多年都有研究成功。

但現在很多人靠寫書吃飯,如果按照正史去寫書,根本沒人看,這種書太多了。

於是,為了換點小錢,就胡寫一通。

黑的寫成白的。

第四,無聊的網絡抬槓者

有的小年輕,自認為看了兩本歷史書就是專家了,在網絡上裝專家。

這些人專門以抬槓為樂趣,你說太陽是圓的,他就說是方的。你說屎不能吃,他就一定說能吃。


第五,受教科書洗腦的無知小兒

極左時代的歷史學觀念,到現在還在影響很多人。

很多人被洗腦慣了,習慣於用這種思維去看待歷史。

這種人頭腦裡面沒有普世價值觀、沒有道德觀念、沒有基本是非觀,崇尚暴力、崇尚強者,相信勝者為王的叢林法則。

說白了,就是沒人性的腦殘。


以上五種人,構成了主力軍。


薩沙


以汪精衛為例,汪精衛漢奸的身份確定無疑,在抗日戰爭時期雖是為了求得和平,但委身於偽國民政府總統為日本人所用的事實,是汪精衛的一步昏棋,為後入所詬病,一個漢奸身份確實足以讓汪精衛翻不了身。但汪精衛卻是一無可取了麼?他的詩才,他在國民黨內競爭的無奈,以及他對國家走向的關懷,這些確是他留給近代中國史的一些有益的部分。他當漢奸這個事實不可原諒,但他的其他方面也卻有值得同情理解的部分。

當然其中也有一類現象值得注意,有一些人是出於個人的目的來篡改歷史事實,給歷史人物洗白或抹黑,這種現象就是一種惡的行為,應予以識別而禁止。

還有哪些歷史人物,你覺得是在被洗白,或者被抹黑?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老李有刀




有些為了政治宣傳需要才被洗白,正如許多明白人所說:歷史就是供人打扮的小姑娘,你讓她清純她就要清純,你讓她淫蕩她 就要淫蕩。

歷史人物本來都有一個本來面目,但隨著時光走遠,許多人的真面目都模糊不清了,甚至被塗上了其它顏色。

忠貞不二馮玉祥,愛國將領張學良。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這兩個人物在當時就有非常大的爭議,為民國時期大多正派人士所不恥。

馮玉祥被人稱為倒戈將軍,一生中八次倒戈。如果呂布是三姓農奴,這位老兄就是八姓家奴了。因為總是倒戈,最後個人信用大破產,中原大戰後,就連他的老部下也紛紛背叛他,再也不願意跟他共事,他就成了孤家寡人一個,成為一個老憤青和政治混混。

張學良就是一個吃喝嫖賭的花花公子,東北在張作霖時代是當時中國最強大的軍閥,有自己獨立的軍工體系和軍事力量。結果到了張學良手上,短短三年就一槍不放把東北讓給日本人。在之後的長城抗戰中,東北軍更是表現太差,讓日本人逼近了北平和天津。這個人一輩子都活的稀裡糊塗,到了老年,寫回憶錄時,記憶最清楚的事就是自己玩弄了多少個女人。



另個一類是在過去因為政治宣傳需要被洗黑的,但經過近些年史料分析,發現並不是反而人物的。

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李鴻章。

在我們年少時的教材上,李鴻章就是一個專門為賣國而生的人,一輩子好像就是為了簽訂賣國條約而做的官。甚至在一些資料上,還傳播這樣一件事,李鴻章對身邊的親信說,天下沒有做官更容易的事了,如果你連當官也不會,還能做什麼?

走過百年,我們再回頭來當時的歷史,不管是貪婪的滿清皇帝,甚至包括蠻橫的慈禧太后,還是當時的大臣,儘管各自都有自己的小算盤,但絕對都是愛國的,沒有一個人願意去賣國,畢竟這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李鴻章同樣如此,他不過是為了清朝的皇族們去背鍋而已。

李鴻章先是幫助清政府平定太平天國和捻軍,然後又成為洋務運動中最有作為和影響力的大臣,有些企業還在為國家做貢獻,比如招商局集團。

李鴻章為了振興清朝,付出了他能做的全部努力,沒有以他為首的大臣,清朝估計早就被滅亡了,中國會被外國瓜分更多的土地。



還有一類是被民間戲說成壞人的,民間的小說中描寫的基本沒有一點符合歷史事實的。

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比如潘美。

潘美在民間的傳說和小說中,被改名為潘仁美,作為皇帝的岳父,為了自己的私利,勾結遼國,金沙灘為了保護皇帝和皇族,一門忠烈除了四郎五郎六郎外,全部犧牲了,包括老父親楊業。這裡邊的潘仁美就是一個壞的掉渣的人。

歷史上真實的潘美是一員猛將,是皇帝趙匡胤最喜歡和信任的一員大將。在北宋建國的過程中,立下下汗馬功勞。收復了湖南廣東廣西等地方,為北宋的統一和邊境治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當然潘美在戰場上也有失誤,比如在討伐遼國時,逼近楊業出戰,後來又疑心遼兵設置伏兵,因此見死不救,導致楊業戰死。後來潘美也被連降三級。但客觀的來說,潘美和楊業兩人在此前的十幾年間,共同防守遼兵,配合的都是比較好的,這一次的失誤也不能掩蓋這一點。

後來的民間傳說和小說楊家將中,潘美的形象就經過無數次的修改,變成了漢奸和小人,專門賣國和坑害忠臣。


新知傳習閣


洗白分兩種:其一是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看待歷史人物更加多角度多元化;其二則是純粹為洗白而洗白,只為刷存在感而標新立異。

前者比較典型的有曹操和隋煬帝——這兩人在傳統歷史上一個被視為白臉奸臣;一個被形容為頭頂生瘡腳底流膿的昏君暴君。然而以今時今日人們的眼光已比較能多元客觀地看待他們了:如果曹魏篡漢,所以曹操應該被視為白臉奸臣的話,那麼歷朝歷代的江山不是從前朝手中奪來?曹魏以禪讓的名義篡奪漢朝的江山至少還避免了以暴力方式奪取政權而出現的大規模流血事件,將曹操定義為白臉奸臣實乃封建倫常體制語境下得出的結論,在皇權制度早已成為歷史的今天我們更該客觀看待曹操的功與過;隋煬帝其實是一個雄才大略之君——其實認真梳理他的治國理政之策:修大運河、實行科舉制、通使琉球、西巡吐谷渾......哪一樁哪一件不是對此後上千年的華夏曆史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隋煬帝的問題在於儘管他的每一項治國理政之策單獨來看都是沒問題的,可他太過急功近利,總想著畢其功於一役,於是一個工程接著一個工程,而完全忽略了民力所能承受的極限。

後者比較典型的就是秦檜、吳三桂、汪精衛之流了——如果說曹操和隋煬帝的是非功過問題是由於過去的時代原因而導致將其錯誤無限放大了,所以現在有必要更為客觀公正地衡量他們的是非功過,那麼秦檜、吳三桂、汪精衛之流則註定將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直至有朝一日地球毀滅,人類的歷史徹底終結。然而偏偏就有人要冒天下之大不韙為他們翻案漂白。當然他們也為自己的翻案文章找出了一些理由——真正想殺岳飛的不是秦檜,而是趙構;吳三桂是忍辱負重,等待時機反清復明;汪精衛是打算曲線救國。可這些理由能成立嗎?我想大家心裡都有一杆秤。至於這類言論大家當娛樂段子看吧,有誰會覺得真實的歷史就是如此嗎?不值一哂而已。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首先明確的一點是時代在進步,人們說話的權利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障;再就是發聲渠道的增多,尤其是像頭條號、悟空問答這樣的自媒體的出現。(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對於歷史話題的深度和廣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和挑戰。

不管是表揚歷史人物還是抹黑歷史人物,其實都無非在嘗試解決每個自媒體人都存在的幾個矛盾:自媒體內容更新上的高頻度、自媒體人知識範圍的有限度以及歷史話題的相隨有限性。

吃自媒體飯的人都知道,自媒體內容的更新基本上都是日更,這點不管是今日頭條旗下的頭條號、悟空問答還是西瓜視頻等等,要想維持一定的關注度和熱度,在內容更新上就必須保證新鮮度和高頻度,基本上就是每日一更。

當然,我相信有些勤奮厲害的寫手可以做到每日三更、五更甚至更多。

在頭條上,除了頭部作者有權每兩日更新一次外,簽約作者最低發文數不能低於10篇每月,一般都要在15篇左右。

這樣高頻度的更新,自然需要更寬泛的更豐富的歷史話題來充實。


但無論如何,自媒體的知識是有限的,無論多麼博學的人,知識範圍總是有邊界的,每日寫每天寫,雖然老樹開新花,變著花樣搞原創,但日積月累仍感覺力不從心。

有些寫手朋友自然會絞盡腦汁,想盡辦法更新,前面說了,自媒體是一個喜新厭舊的行業,不但每篇文章的時效性很短,即使每個平臺的熱度維持時間都是很短的。

因此如何創作出爆炸性的內容,就成了每個創作者的心病,把好的說成壞的、惡行當做善舉、顛倒黑白的事情就難免發生了。

這樣即省力氣又能達到維持熱度和時間效度,一舉兩得,何樂不為?

再就是歷史話題的有限性。在一定時間內,歷史話題是有限的,這點毋庸置疑,好的歷史話題,比如哪些能否引起讀者朋友強烈共鳴的歷史話題更是難得,因此抄一抄那些讀者腦海中早已形成慣性思維式的內容,也許刺激來的更猛烈!

我經常跟我的讀者朋友說,娛樂就是娛樂,千萬不要在娛樂的時候尋求真理。

真理的獲得是個一絲不苟的過程,不是在頭條號上看幾篇豆腐塊就可以自稱博古通今的。


真理的獲得渠道也是極其嚴苛的,不是頭條文章或者悟空問答所能承載的。

還是那句話,娛樂就是娛樂,你若認真,你就輸了!


歷史三日談


實際上存在洗白的問題,只是從另一個方面展現了歷史人物複雜的人物的另一面,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的有血有肉的人,只是更加全面地還原人物罷了!

歷史的片面性,我們在認識一個所謂的“反面人物”的時候,一般都是基於他的人生汙點,存在著認識上的片面性,而從好的方面做一個揭示,就被叫做洗白,實則不公,這是一種更好地還原歷史人物的行為;例如北洋軍閥中的很多軍閥,一直在我們印象中就是臭名昭著,誰會想到四川軍閥劉湘出川抗日、反動軍閥吳佩孚誓死不做漢奸呢?

歷史人物的重新解讀,基於每一個歷史時期不同的社會價值以及當朝統治需要,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會有不同,不同的時代,本就該有不同的評價;

當然,我們也要謹防一些人為了博得眾人的眼球,而胡亂的“洗白”,對人物的重新解讀必須基於歷史事實為基礎,不能以瞎編胡造,擾亂視聽。各位,你們怎麼看呢?


密探零零發


洗白傳統歷史中的反面人物,分三種情況:

第一種:喜歡處處跟別人唱反調。別人說黑的,他非要說是白的;別人要說白的,他就說是黑的了。比如,把諸葛亮、岳飛等說成卑鄙無恥、禍國殃民的小人,把汪精衛說成忍辱負重救國救民,把日本侵華說成要建設中國。好博得眼球,顯示自己與眾不同。


第二種:原來資料較少,被片面醜化了;現在能蒐集到的資料多了,發現這個人物原來還有可敬的一面。

比如,溥儀的父親,清朝最後三年的攝政王載灃,傳統的形象是懦弱又頑固,一心想維護清朝腐朽的統治。但現在資料多了,人們才發現,溥儀去東北建立滿洲國的時候,載灃認為這是分裂中國,多次勸阻。溥儀去拜靖國神社,載灃大怒,親自寫信指責他這是賣國。後來日本佔領北平,載灃家境愈加艱難,日本多次要誘降他,他就是不跟日本人合作,寧可自己提籃子買菜,也不要日本送的金條。他不再那麼膽小如鼠,而成了一個錚錚鐵骨的中國漢子。這樣的近代人物不少。


第三種,資料並沒有出現新大陸,但讀史的人的立場變了。最明顯的兩個例子就是魏忠賢跟雍正。在傳統形象中,二人心地歹毒,殘暴好殺,還特別貪婪,逼著士紳交稅,那些忠貞、正直、可敬的士人被他們不少都冤死在他們的屠刀下。

但現在再看,魏忠賢不過是皇帝的一條惡狗,咬著那些富得流油的官商,交點錢西北賑災,東北充餉;讓他們也為國家為百姓乾點實事,別光一天天想著貪汙國家,壓榨百姓。西北的饑民都吃不上飯賣兒賣女了,江南的富商們還摟著秦淮歌女花天酒地,一個子都不交。催他們交吧,他們就把收稅的太監聚眾打死;好不容易湊點賑災糧食吧,層層發到災民手裡,有把穀子殼就不錯了。魏忠賢當然要震怒了,拿他們開刀。

以前能讀書識字的基本都是特權階層,出於他們的階層利益,當然要極盡所能地妖魔化魏忠賢。《五人墓碑記》就把那幾個抗稅的當成大英雄描寫。但現在底層民眾也能識字了,再從自己階層考慮,當然會覺得那就是些忘八端啊,一個個砍頭都是輕的了。魏忠賢的形象自然也沒那麼黑了。

雍正也一樣,整頓吏治、攤丁入畝、火耗歸公、改土歸流、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這些記載都沒變。以前話語權都掌握在權貴手裡,在他們看來,居然讓官紳也當差納糧,這就是暴政、弊政,雍正就是個暴君、昏君。當然要拼命黑雍正,歌頌乾隆這個大仁君了,免得以後有人再學雍正。但現在底層民眾也讀書識字了,當然覺得錢是你們的多,地是你們的多,你們居然不交稅,修河堤也不出力,都讓窮苦百姓承擔,就該狠狠整治這群滿口仁義道德的東西。雍正自然開始名聲鵲起了。


待我施為地煞變


有些歷史人物不能稱之為“洗白”,而是“正名”。有的則是某些人出於個人目的。

比如曹操,曹操的民間形象一向很糟糕,其給人的印象是陰險,狡詐,冷酷,肚量小且睚眥必報。但如果站在歷史的角度上來看的話,曹操的歷史貢獻還是不少的,比如遠征烏丸,穩定北方。平定羌族,鞏固西北。客觀上延緩了“五胡亂華”的時間。對內戍兵屯田,九品中正等等,貢獻頗大。有曹操的存在,東漢末年才不至於小國林立,正如他自己所說:“假使天下無孤,不知幾人稱王,又幾人稱帝”。這並不誇張。如果漢獻帝不在曹操手裡,可能早就有人殺之自立了。

比如隋煬帝,民間形象同樣糟糕透頂,弒夫奪位,霸佔後母,勞民傷財,荒淫無度。但實際上,他的貢獻並不小。他在位期間儲存的糧食一直用到貞觀年間,看見他是很重視農業發展的,開鑿的大運河,受益千年,至今部分河道還保持著通暢的河運。他將青海省完全納入帝國版圖,再未丟過。開創科舉制度,文人政治開始走上歷史舞臺。。。可以說,隋煬帝是個有作為的帝王,就是太著急了,其他帝王幾十年甚至幾代帝王才能做成的事情,他一個人幾年內就幹完了。因此而耗空國力,使得民怨沸騰,最後丟了江山。

至於有的人“洗白”某些歷史人物,則就是出於個人目的了,說白了就是想炒作或者想青史留名。

比如秦檜,雖然他是得到了宋高宗的默許,但給岳飛羅織罪名,並最後殺害岳飛的事實,秦檜是無論如何都推脫不掉的。有人則認為秦檜是“促進民族融合”的功臣,沒有岳飛的話,宋金早就是一家了。但我要說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融合”是漢族的事兒,而“異族”的眼裡就只有殺戮!只有漢族佔據上風,異族被打散後而居各地以後,才存在“融合”,而異族佔上風時,對漢族只有掠奪和屠殺。

比如少帥張學良,這是典型的“虎父犬子”,張作霖不把日本人放在眼裡,而最終被日本人炸死,張學良接任後,對日本人步步退讓,在9.18事件中又不抵抗,致使東三省淪落至抗日結束。東北軍十幾萬部隊撤入關內,最後被分散瓦解。這是他怎麼都翻不過身來的歷史汙點。

至於“精日”一族就不多說了,這樣的民族敗類不值一提。

隨著研究的深入,歷史的真相會越來越明朗,但那些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的人物,是怎麼洗都洗不白的。某些人還是乾點正事吧!


遊子天涯君莫問


真正白的人,是搞不黑的。

而真正黑的人,又如何去洗白?

如果真的有題上這樣的疑問——也就是現在很多歷史愛好者的疑問——經常遇到給歷史上的反面人物洗白的案例。那麼,恭喜你,你越來越接觸到歷史的本質。

歷史的其中一條原理就是總體的複雜性和個人選擇的主觀性。歷史事件是複雜的,並不是一個視角,一條歷史記載可以說清楚的。

現在之所以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出現多極化的趨勢,最主要的原因是更多的史料被挖掘,被利用,被用來分析事件和人物。

這要感謝偉大的互聯網,讓更多的史料,從基本的二十四史,到明清檔案、筆記文集,大量出現在世人面前。這種改變的作用是超乎想象的。

就像之前你聽別人說一個皇帝,總是道聽途說,也總是隻言片語,如此,你得到的信息總是片面的,這樣你總是不自覺會以自己的片面理解,給這個皇帝貼上一個簡單的標籤。壞皇帝,或者好皇帝。

中國古代的大多數人都是這樣,舉國能見到過皇帝的能有多少人?

而現在就不一樣了,你可以利用網上“好事之人”(我是很感激這些人的)上傳的各種資料,去充分了解你想要了解的那個皇帝。

曾經的愛問 如今已成過往 還記得這個頁面的,估計都年齡不小了吧!

以清代皇帝為例,你可以通過起居注,瞭解這個皇帝在位的每一天都做了什麼,你可以通過實錄;知道這個皇帝每天都做了什麼大事,發了什麼諭旨;你可以通過奏摺題本,知道皇帝的決策是怎麼產生與執行的;甚至通過西方人和朝鮮人的記載,知道皇帝真實的身高相貌。

這些新的認識,當然會補充人們的認知,最終得出關於一個歷史人物的新結論。

而這些新結論,就是所謂的洗白,其實並不是真的洗,而是人家本來就白。

與此同時,以前被吹捧的很偉大的歷史人物,比如洪秀全,通過大量歷史資料的挖掘,就會發現其實本來是黑的。

所以還是那句話:

真正白的人,是搞不黑的。

而真正黑的人,又如何去洗白?

歷史就是這樣,不管你怎麼去評價,它就定格在過去的時間裡,不遠也不近,不悲也不喜。

也許這才是歷史的魅力所在。


熊二History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是不是應該先定義或解讀一下什麼是歷史上的反面人物。我想這些大家以下幾位應該歧義不大。









他們是:周幽王,秦檜,賈似道,魏忠賢,汪精衛。如果這幾個還想為他們找出點正面的東西,做些洗白,那腦袋一般是進水或者被他家誰踢了。有些東西無論是哪個朝代,哪個歷史時期,古今中外也無法接受認同的!當然如果有人非要說秦檜的字寫得好,是又如何?比他寫的好的多的去了!所以有些東西還是不要觸碰的好!你的思想,你的思維再驚世駭俗可也還不是屁用沒有😭。

然而有些所謂的反面人物,或者歷史上不同時期一些人是有歧義的。比如對隋煬帝楊廣,和珅,李鴻章,袁世凱尤其是清朝晚期,以及近代的北洋軍閥這些人人們有不同或者重新的認識,這是時代的進步。看問題,對待歷史人物能夠結合當時歷史情況來分析這些人的所做所為至少在當時是否相對好一點,或者客觀上是不是把危害影響縮小了,對歷史的進程,對文化思想無阻礙!



但是這這些討論一定是僅限於對當時歷史情況的客觀的討論,對這些人有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和剖析,找出一些相對積極的東西,而不是太過臉譜化。歷史是不斷髮展的,我們有些原來不可觸碰的東西,有了開放討論的空間,但是這種討論和認識決不能和我們所處的時代背道而馳。

“洗白”這詞,有點意思,黑的就是黑的,抹黑的可以洗白,但明明就是黑的如何洗呢?有些東西,有些人,有些事或許主管上不想變黑,但是結果黑了,那就是黑了,有些事做了再也沒法改變了。歷史是如此,我們每個人是如此,所以該怎麼做,該做什麼樣的人是我們人生所必須做出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