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样板戏?

CTNWEIQI


当年样板戏的宣传画

样板戏深入人心,影响几代人。不管艺术成就还是影响力与普及面,都在京剧228年的发展史上跃上了高峰。但要把她与传统京剧对比分析,还是各有特色的。

首先从编导来看,传统戏一般在这方面不太注重。特别是以前(20一60年代),几乎每天有戏。演员不可能为每晚的演出去进行长时间的编,导,演,练,只是每天白天简单的排练而以。更注重的是舞台实践,有问题也是边演边改进。好在演员都有丰富的舞台经验,这些都不是事。而且戏演的多,又是主演中心制,所以艺术大家层出不穷。

传统戏终场演员目送观众退场

现代戏不同,由于很多虚拟表演程式都不能用,只能是动用布莱希特写实表演体糸与梅兰芳虚拟表演体糸相互取长补短。所以只能采用导演中心制来编排。而且导演中心制又能灵活的采用各种手段,来加强戏剧的表现力。比如场景可虚实接合,在唱腔方面在不得不用大拖腔的地方,尽量不拖,采用音乐演奏过渡。
乐池里伴奏的部分艺术家

特别是创造性的引入了管弦乐伴奏,使这种音乐过度,更是大大的加强了京剧音乐的表现力。在写情写景写意等多方面非传统三大件可匹敌。唱念都不能用湖广腔,中州音,都以普通话为基础,让大家都听得懂,学得会!


现代京剧武打剧照

做,打,舞方面更是得重做创新,才能用来刻划现实生活及英雄形象。比如开打,传统戏是冷兵器,原来的武打程式很多都不能表现热兵器的开打场面,只能重做创新。现代戏开打是不能失手的,特别是正面人物的开打,几乎要求演员万无一失,可见对演技的要求之高,非传统武戏可比!

总之现代京剧特别是样板戏,虽源于京剧,但又不同于传统京剧。虽令人遗憾的舍去了部分传统京剧的表演精华,但她的创新却极大的丰富了京剧的表现力,为京剧的普及,提高,创新,发展做出了作越的贡献。

观众向演员致意

在欣赏现代戏与传统戏时,观众也应有不同的心态。不能生硬的进行类比,欣赏传统戏注重表演者的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欣赏现代戏,单有这些还不够,还得接受另类的手法。演员更是不同,你不但要专攻梅兰芳体糸,还要学习,接受其他两大表演体糸的元素,才能唱好,演好现代京戏!现代京剧又是世界两大顶级艺术形式(京剧与交响音乐)的完美接合!



智取威虎山“追击"一场剧照


干杯安德烈


其实如果抛开政治因素不谈,就单说样板戏,那绝对是京剧史上水平最高超的二十多出现代戏了。样板戏给当时匮乏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同时又促进了人民对于京剧以及芭蕾舞剧的认识。

样板戏的诞生,可以说是现代戏崛起的一个标杆,使戏曲界的创新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八大样板戏的评出,使得其他地方剧种纷纷效仿,也为传统戏曲走向新时代,铺下了很好的基础。

首先,样板戏是属于京剧,这是无可否认的,无论是从唱片、板式,样板戏都极大部分借鉴了京剧,甚至样板戏的演员,也几乎都是一直表演京剧艺术的。

样板戏是传统京剧与外国艺术的结合体,因此有很多人认为样板戏不属于京剧。但是以传统京剧为主,外来艺术为辅。而且当时京剧已为国剧、国粹。

虽然很多传统剧目禁演,不少京剧演员也被迫下岗,但样板戏仍然属于京剧。而且不管如何,样板戏的确是传播了正能量,使得没有经历过战争的50、60、70后,对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尤其是在那个电影、电视还不普及的时代,样板戏作为国家主流戏曲,也算是当时主流的文化了。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几乎都能随口哼几句样板戏,而且都是极具正能量的戏词。

同时,由于样板戏演出团体有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我国几百个地方戏,大部分都对样板戏进行了移植——当然基本上是原封不动的移植,没有进行改编。

并且当时有名的几个电影厂,比如北京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等,都将样板戏拍成了舞台电影片,在全国各地发行反映,并且录制成各类唱片发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样板戏可谓是全国性的文化艺术了,即便放到今天,也是依然火得一塌糊涂。那时候各个地区的广场、大型商铺以及唱片店里,整日都在循环着样板戏。

在那个传统文化衰竭的时代,样板戏的出现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文化空虚。不管它出现的目的如何,它都是戏曲艺术最宝贵的部分,是现代京剧的骄傲,也对其他地方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戏曲说


去年冬天在第三节芭蕾舞演出季上看了中央芭蕾舞团的《红色娘子军》,这个作品在名家云集,经典荟萃的整个演出季中是比较特殊的一个。


原因其实还是在于它的题材,国外作品多是《驯悍记》《堂吉诃德》《安娜卡列尼娜》《安魂曲》等等经典名著改编之作,而《娘子军》是一个革命题材的故事。

离该剧首演的1964年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也不知换了多少代演员,如今看来,依然为它的整个舞台呈现而感动和振奋。关于样板戏,大家常指的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后来也有澄清说,样板戏其实不止八个。


但不管是八个还是几个,我认为样板戏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们树立“戏”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此处的戏,不仅指故事内容,而是指从演唱、到舞美、舞蹈、音乐、作曲等等多个方面。 样板戏,不否认是特殊年代的特殊作品。

在必须扔掉水袖、髯口、贴片子化妆的传统创作手段和方式的情况下,样板戏的诞生为“新戏曲”做了立地而起的标杆,集艺术性和观赏性为一体,对于如何创新戏曲,是名副其实的“样板”。

几个戏迅速演至全国,全国院团纷纷扮演效仿,“样板戏”是文艺向大众普及的最迅速最集中最有效的载体,可以这样讲,全国观众的审美和趣味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即便是现在不需要过分强调艺术为制度服务,但是从艺术性来说样板戏,一定是现在一些戏剧院团追求突破和创新需要好好研究和学习的“样板”。


不止看戏


我是七十年代末生人,虽然没有机会亲眼在舞台上欣赏过这八个能代表我国戏曲水平新高度(就艺术水准而言)的样板戏,但从小接触过很多当年的宣传资料和散落在民间的戏曲从事者。可以说并不陌生。

样板戏是文革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以戏剧为主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特殊产物。文革开始后,轰轰烈烈的运动横扫一切,很自然的就冲击到了文化领域。在当时所有的电影,图书,文艺演出被停止,因此文艺革命,京剧革命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就产生了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当初并不叫“样板戏”,而是叫现代京剧,或者叫革命现代京剧。



这八个文艺作品是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样板戏”一词最早源于《人民日报》1967年5月31日的评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文章中,但在当时并没有流传开。真正有这一说法的是在七十年代以后,为了批判江青,批判京剧中的“高,大,全”而形成的三个字,这样在媒体上,在人们口中便有了“样板戏”三个字,以后便流传开来。




样板戏和所有现代京剧一样是时代的产物,是历史的必然。样板戏的产生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毛泽东的思想、对文化领域里的指示等等才是产生样板戏的根源,是唯一。


这些曾经代表现代京剧一个新高度的时代产物终究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现在的人除了偶尔在一些文章见到只言片语外,很少有人再记得它们了。但我认为不是历史文化的淘汰,是一个时代代替另一个时代的牺牲品。

我想不管时代怎样发展,有些东西会永远存在的。就像样板戏,它毕竟辉煌过,毕竟伴随着、影响了几代人。


纯阳命理



样板戏对现代文艺创作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尽管它的诞生历史背景一直被人们诟病。但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客观地评价样板戏,是无可争辩的“红色经典”。

部分人总喜欢戴着“泛政治化”的有色眼镜看待样板戏。贬低样板戏的“高大全”塑造英雄人物的创作手法。认为是文革时期的文艺特色。

持这种观点的人,要么是读书少,要么是看问题的视野过于狭窄。


其实,英雄主义,一直是好莱坞电影创作的精髓。在其它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也能看到它的影子。


比如法国电影《佐罗》,阿兰德龙塑造的佐罗形象,也是高大全的英雄形象。

无论是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古典戏剧,甚至于古代传说或者宗教故事,都能找到英雄主义的影子。而且,那些故事里的英雄们都有一个普遍的特点,那就是“高大全”。

泛政治化,还有一个非常脑残的现象,就是历史上,某人一旦在政治上犯了错,就否定她曾经的功绩,甚至否定人家的一生。(这一点说来话长,就不多赘述了。)


令人庆幸的是,绝大多数的样板戏被拍成了电影,为后人留下了非常珍贵文化财富。

样板戏留给后人的最大的财富,就是它的原创精神和改革精神。

样板戏的剧本创作尊重历史,是真人真事,精雕细刻创作出来的。它的唱腔,在传统京剧唱腔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它的演员阵容是空前的,是由当时国内顶尖的年轻京剧演员组成。



样板戏这种艺术形式,客观地说,‘三观’都很正。表现的人物和故事都是正能量,完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反观我们目前的视作品,受泛娱乐化的影响,‘三破一苦’的现代剧、宫斗的古装剧、雷剧和神剧等充斥着银屏和网络。跟样板戏比起来有相当大的落差。

时过境迁,样板戏依然被很多的观众传唱,可见它的魅力不容小觑。倘若,影剧院或者电视台重新播放样板戏,我想,会有很多的观众去捧场或追剧。


合录思视频


严格来说,样板戏其实是戏剧改革的产物,是对中国传统戏剧只演帝王将相和古典故事的一种革新。样板戏其实并不是一个人的专利,对传统戏剧的创新其实早在延安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小二黑结婚》、《放下你的鞭子》其实就是最早的作品了,八个样板戏中,《红灯记》的圆形是《革命自有后来人》、《沙家浜》的原型是《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的原型是《林海雪原》,《 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也早就有电影作品问世了。

样板戏是那几出?答曰:标准的八个样板戏是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后来,又上了几出,一个是《龙江颂》、一个是《杜鹃山》还有一个《园丁之歌》,再后来,又有芭蕾舞剧《 沂蒙颂》、《草原儿女》、《 平原作战》、《 磐石湾》、钢琴伴唱《红灯记》等,也得以厕身样板戏之列。

由于这些作品描写的都是中国人民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 武装斗争和 经济建设的现代生活,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政治意义:被纳入了与所谓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占领舞台相对立的革命文艺路线,被当作批判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论据和武器,被奉为工农兵占领文艺舞台、文化革命的典范。

样板戏人物总而言之就是三突出、 高大全的钢铸铁浇的 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形象。他们在精神上无限高尚、高大,但是却不是普通人,不具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因此他们是一群现实中不存在的 理想主义色彩十分浓郁的英雄。是按照神话中塑造神的手段加以塑造出来的。样板戏是由现代京剧等改编移植的一种戏剧形式。 “样板戏”的正式名称为“ 革命样板戏”。所有的“样板戏”都是在“京剧现代戏” 和小说、电影、话剧以及民族 新歌剧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京剧现代戏”,又主要是根据“ 沪剧”、“ 淮剧”和“话剧”等戏剧形式移植的。

进入本世纪以来,样板戏被称为“ 红色经典”,一些剧目又被复排、重演,音像资料被再版、翻刻,甚至被拍成电影、电视剧等。值得关注的是,收藏者要对众多样板戏资料进行分门别类,有重点地去收藏。如文字类可侧重于剧本、评论;音像类可侧重于唱片、影碟;乐谱类可侧重于总谱本、唱段简谱本;图片类可侧重于主要人物、主要剧照及宣传等,这样,样板戏的收藏与研究将会经久不衰、芳香四溢。

样板戏似乎开了一个戏曲表现程式改革的先河。对传统程式在现代生活中的表现,对现代人物利用程式进行的 艺术创造,以及对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的改革,应该说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改革、戏曲现代化的最高成就。但是,诚如中国几十年的社会政治活动一样,我们在否定某人言论的时候,也往往否定了某人的历史功绩,在否定事物的同时,也否定了人的一切。对样板戏的否定导致了我们进入新时期以来戏曲改革的停步不前,甚至出现了 戏曲表演艺术的严重缺失。


坐看云起于此时


这个问题,客观的说,样板戏无论是剧情所反映的内容还是剧本的道白唱词;无论是唱腔的设计还是其他背景音乐都可以说是精典。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道白唱腔吐字清昕,后台乐队场面宏大,音乐气势磅礴高昂,感染力十分强烈;演唱声音高亢,感情色彩浓厚,唱念坐打功夫高超,传统剧目不可比拟望尘莫及。所有这些谁最有体会?当然是当下活跃在舞台上的这些演员了。

近几年来也有重新排演的《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剧目,但观后总感觉没有原来的功 夫到位。优其是化妆幕间音乐最后的武戏都很差劲。或许有些怀旧的情结在里面吗?列位看官千万不要扣帽子,说给某某翻案,开历史倒车,这是政治问题。

京剧也是艺术作品。世界上很多著名的歌剧、舞剧、古典音乐、很多著名的小说、诗词,以及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的作者是资本家爵士,也不是无产阶级,但他们的作品能在全世界流传几百年不衰。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以上所说的文学文艺方面,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建筑绘画等比如埃菲尔铁塔,它不仅是一个建筑,更己经是一件艺术品的概念了。中国的长城是统治阶级用无数百姓的累累白骨堆砌起来的,而今可以看作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若把京剧看成是一种艺术,主要地还是要看它的艺术成就。曹操,一代枭雄,在中国历史上的文学作品当中基本上是一个反派人物的形象。但他的不朽诗作观沧海,气吞万里,大势磅礴,流传千载。大汉奸汪精卫臭名昭著,而他的“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也被人们所吟诵。林彪,众所周知,但他指挥的平型关战役、辽沈战役仍载入我军史册。功是功,过是过,实事求是,功过分明。有人说,现在谈艺术,怎又扯到军事上?需知历史上很多著名战例都是一次次的军事指挥艺术。毛泽东同志就曾经很自豪地把四渡赤水称为最理想的军事指挥艺术。

再说现代京剧,进况且也不是某一个人可以搞出来的,它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是全体京剧艺术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红灯记》剧本封面上就赫然写着“集体改编”几个大字。电影《红灯记》的序幕上也是用大红的隶书写着“集体创作改编。”某以为要大力对艺术品进行深入的研究、继承和发扬,而不是因为涉入其中的某一个人的其他原因而使一件宝贵的艺术品遭遇蒙尘封杀。


王永波213075584


从延安时期走向新中国一批各门类艺术家,也正是他们使得七十年代之前中国文化艺术大繁荣,样板戏无疑也成了那时的典型代表,无论从政治因素还是纯艺术,都充分彰显艺术与政治、艺术与大众在当时年代、甚至跨越时代价值最大化。按现在的话说,物质和精神都离不开经济基础,没有经济舍也别想做成,这让过来的人纳闷,是自己不明白还是这世界变化快?难道人的精神和灵魂已经完全堕落到钱袋子全身充满着臭铜味,事实证明这社会已经堕落了。就以八个样板戏来说,人们可以掰掰手指算新中国成立以至它们的出现,是偶然横空出世还是必然人为精神?显然属于后者!换句话说,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何况艺术只是个不疼不痒的东西,但这些令人费解却成为事实,从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以传统京剧和外来文化为基础):剧目创作、培养演员、音乐创作,舞台布景等等,构成全新的系统工程并以前所未有的东西横空出世,从时间上令人费解(十几年),跨越时空成为经典,毫无疑问它们成就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江青。


洹江








样板戏指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江青为主导推出的一批反映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批现代京剧。重点包括《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奇袭白虎团》《龙江领》等京剧舞剧。

这些京剧相对于中国传统剧目而言,有几大创新,一是选材突破帝王才子佳人范围,重点表现工农兵生活,二是艺术突破虚拟舞台,将具体生活场景搬上舞台,场景由写意到写实,壮观宏伟奇美。三是借鉴西洋舞

美音乐艺术。像《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打虎上山,小分队急速出兵,《沙家滨》中郭建光与十八伤病员芦荡劲舞出兵沙家滨,《奇袭白虎团》中的严伟才率领侦察队穿越封锁线等借鉴西方舞蹈,运用西式乐器等。四是设计既与传统京剧血脉相连又有创新的大段唱腔,通俗明丽。:五是突出正面英雄人物,样板戏具有鼓舞人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样板戏是取得改编原著创新继承成功经验的经典作品。样板戏以及有关人物形象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样板戏汇聚国内编导演艺顶尖人才。大部分改编自现代名著,艺术家们精益求精,耗尽心血奉献智慧。每部作品都是经典。

当然,样板戏的产生与那个特殊时代有关,不可避免留下时代烙印。选材面窄,人物形象单一缺乏复杂丰满。创作方法专制。

但客观上,样板戏影响深远,鼓舞人们同天斗同地斗同人斗其乐无穷。


老愚1960


样板戏是配合文革浩劫打倒一切的产物。京剧自然是被打倒的对象。样板戏的使命就是革京剧的命。于是七千余出传统京剧统统打倒批臭,服装导具焚烧,演员批斗打倒,京剧彻底灭亡。四人帮找出听话奉迎、革命的人担纲搞出八个戏。为突出革命,把京剧全部因素革掉,名曰样板戏。姑且不谈政治,这些样板戏没有了京剧要素,似驴非马,巳经不是京剧!可怕的是现在从上到下仍有人吹捧这些怪胎!可悲可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