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你,作为咨询师的我的诊断原则都做出了些调整

因为你,作为咨询师的我的诊断原则都做出了些调整

在遇见这一位来访者之前,我对于心理问题的分析和诊断一直停留在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环境因素。

依据时间以及对工作和学习的影响判断其程度。

比如分为一般性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以及神经症状和精神病症状

因为你,作为咨询师的我的诊断原则都做出了些调整

根据正态分布的规律。

我遇到的大部分有心理困惑的处于一般性心理问题。

当然也会遇到神经症状的比如强迫症,比如焦虑症。

至于精神症状的人,一般不自知所以我除了实习时遇到,基本上不会出现有主动来寻求帮助的人。

所以,很多人说的去找心理咨询师是有病的人才来基本上是不准确的。

恰恰相反,心理咨询师,只能处理一般性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而这两种基本上属于,心理上有困惑的健康人。

因此,心理咨询师有一部分工作是,把自认为自己病得很严重的人,科普成,他目前的情况还没有那么大的问题。

解除对问题的焦虑这一重问题。

再来思索和倾诉。

我们在开始学习诊断时,老师就开始说,根据现在的临床经验,已经很难遇到书本上典型的症状。

比如抑郁症的三低标准:情绪低落,思维减缓,行为迟缓。

目前大多数的人的状态,是比较模糊的。所以,DSM目前已经出到了第11版,各种疾病的条目越来越多。

虽然,这是因为美国保险的相关规定引起的一系列后果。

虽然,也有很多咨询师治疗师,在批判当今给出的诊断条目越来越多,反倒失去了心理学最本质的含义,关心一个人真正的人。

可是没办法,大家比较急功近利了一点,需要立马知道,自己是怎样的,然后告诉他,要几次咨询就好。他按时来就行。

这也就导致了,传统的精神分析的衰弱,在国外。

扯远了,扯回来。

前段时间,我接触到了这样一个人。让我重新思考,这一套诊断的标准是不是缺了一个维度的问题。

他一开始的问题是想知道自己究竟发生了什么。他总觉得自己不对劲,但没有任何答案能清晰的表达自己遇到的困惑。

他的情况比较特殊,刚开始,我发现他的状态,基本上和抑郁了没两样。

声音低沉,能说一个字就不会有两个字。

缺少活力,感觉不到饥饿,说自己一天最多吃一袋方便面,还是自己逼自己的。

已经有两周都没出门了。

我建议他先去找医生。因为如果是抑郁症,只能医生诊断医生治疗。

医生也诊断了,而后给了他药。但他觉得,医生只问了两句,【最近情绪怎么样?】他答,没情绪,【有自杀的想法么】他答【有】

以及做了几份量表。就确诊了,十分怀疑医生的水平。

而后又问了,自己熟悉的学习心理学的朋友。

然后他朋友叫他去找其它咨询师,因为一是咨询师不能有双重身份,做了朋友就不能是咨询师。

而后也告诉他,就算不是他朋友,也不太想接他这个案子,因为他的逻辑思维很好。

他面对很多问题都是,如果对方和自己的想法不一样,那他就要么打破对方的逻辑,要么让别人打破他的逻辑。

但很遗憾,他的逻辑吧,很自洽,别人攻击起来很难。

于是基本上听他说,逼走了好几个咨询师。

他说,自己的情况很多看起来是像抑郁了。

可是,自己只是一年当中会有几次突然出现很低落的情绪。

回顾童年,也没有多少创伤,或者原生家庭的问题。

目前的工作也是自己喜欢的。

所以,他问我他自己究竟是怎么了。

我问,这种状况,持续多久了。

他说,不记得了,应该很早就有。

只是最开始在自己意识到的时候就结束了。

自己不知道,这种情况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时候又莫名好了。

但这次他发现,持续了两周且有一种不知道会不会变正常的情况。

我发现,他的抑郁状态好像是无缘无故,又没有时间上事件上的规律性。

而这恰恰是他最头疼的,因为他抑郁的时候,自己的状态就是感受不到爱,感受不到情绪。

然后那种情况下,他如果在有女友的情况下,就只能选择和女朋友分开。

因为女朋友会发现自己无论做什么,他都开心不起来。女朋友会自责。

而他虽知道自己需要她,却也无法回应她。也只能选择让女朋友离开。

他说,那种时候,他就只想自己一个人呆在黑屋里。慢慢等着哪一天回到正常。

我能明显知道他的痛苦,但他在那种状态里,感受不到自己也感受不到我也感受不到世界。

我询问了很多其它的问题。

发现他很敏感,对光对安静对颜色都很敏感,一问,果然是做设计的。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正常的时候,对别人的情绪更加敏感。

就是莫名的会感受到别人是在难受还是在愤怒还是怎样,时常会觉得是不是因为自己,对方才这样。会自责。

需要独处。

不想给人添麻烦。

容易有罪恶感

为他人眼中的小事深受打击。

面对大量信息容易焦虑。

讨厌到人多的地方。

觉得自己做不好事情。

也有特别好的一面

我们能感知更多的信息

高度共情,容易受别人的情绪影响

强烈的责任感,甚至想要拯救世界

拥有更加丰盛的内在世界

孜孜不倦地探索精神世界

把这些特点组合起来,我发现特别像我之前看到的荣格说的,高敏感的人格特点。

于是找来资料。

好在现在除了荣格的研究,我还发现了17年新出的一本书《高敏感是种天赋》

我立刻把这本书给他看,以及其中的量表给他填。

而后得出一个结论。他属于高敏感一类的人,也不错,基本上这类人全世界占25%。

他开始有些放松下来。原来自己只是没有好好关爱和照顾自己,让自己内耗掉所有的能量,才出现,这种情况。

也难怪,这种什么都感受不到,什么也不想做的情况会慢慢恢复。

因为自己每次这种状况发生时,就自己一个人呆着。而后借由独处慢慢好起来。

他开心的说,自己终于可以和自己喜欢的女生说,自己那种状态其实和他人无关,只是自己平时没有照顾好自己的情绪,以及共情太多,消耗太多。

再之后,他会尽可能安抚好自己。每天给自己独处的时间,有时做些“无用的事情”充电,接受自己就是一个灵魂容易脆弱,高度敏感。易受环境的影响的人。

积极改善自己的环境和对身边的人表达自己的需要和不要。

慢慢的,他发现也是因为自己的这种特质,自己的创作总有些不一样。

也被很多人喜欢着。

再之后我就没有他的消息了。

于我而言,来访者没有消息才是好消息,基本上说明,他的生活变得还不错,不需要咨询师在。

也是因为他,我开始关注各种人格的不同。而应对不同人格也有不同的面对方式,往往事半功倍。

比如强迫人格的人,他们会更关注情感的连接。于是和他们聊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情感等问题会使他们放松一点。

对于焦虑的人,稍微需要比较权威一点的人,告诉他们没事,担心的问题的发生不了。

对于高敏感的人,大家千万别说,不要太担心,要坚强一点,去跟他人一样享受生活。

因为这样说,他是被鼓励改变自己的。而他如果尝试改变,迎合他人的话,他是很难爱上那个自己的。

如果你说高敏感的人,要学会的是接受自己。如果是他们的朋友,也要学会接受他们就是这样的。

他们精力没有那么充沛,恢复力也比较弱。

但他们不是不好。

他们很好,如果你和他们交流,会发现他们更喜欢高质量的沟通。

不喜欢各种比较浅的沟通场合。

有些人可能会被贴上,低自尊,内向,玻璃心。等等标签。

有时时常会陷入焦虑抑郁崩溃的边缘。

但都没事。因为你就是这样的,而这样的你,本身就很好,无需改变。

只需看到自己能做到的部分。慢慢学会平衡现实和想象就行。

从他之后,我才开始找到,我过往一些咨询案例的失败的原因。

有一些人虽然表现为一样的症状,但我却发现我用我可以使用的一些方案,却总是不对的原因是,我没有考虑对方的人格问题。

不同的人的需要不一样。

而我以往只看到症状没看到人。

于是再后来,我基本上很少去诊断,去判断了。但当然,必要的诊断也是很必要的。第一时间你总要分辨出他是不是心理咨询可以咨询的对象。如果是神经症状和精神症状的人,请就医比较好。

我开始慢慢学会看到那些表面的抑郁,焦虑,自我否定,自我怀疑,悲伤,痛苦。

背后的那个人。

而不是那些名词,概念。

于是我的咨询,有时候真的很像聊天,只不过,我说的少。

但我的这种咨询同样也有很多人不适应,于是坚持下来和我咨询的和之前的我以症状为标准的,其实差不多,也是一半一半。

但我却发现这种关注会让我觉得舒服,于是也就接受了这样的转变。

目前的我会关注此时此地此刻的他,而不是他口中的那个过去或者未来。

也不是他以为的自己或是别人告诉他的自己。

你要知道,所有你的过去都不能定义你是谁。-你现在的选择,每一个此时此刻,才是真实的人,每一个此时此刻,都充满了无数的可能性,你的人生也是由你掌舵着的。

所以,我就不定义你究竟是怎样的,希望你可以自己去清晰的看到每时每刻的自己。

而我也只是尽力去理解你。但我也知道,最知道自己还是你自己。

慢慢的我会发现,咨询产生效果的一部分原因,在于,来访者大量的诉说自己。

在诉说自己的时候,其实在做的是在慢慢练习用一种【他者】的角度看到自己的情绪,行为,想法。

在这个过程中,经由一个相对客观的咨询师的另一重看见和反馈。

慢慢确定你自己,确定你目前在世界的位置,以及你想要达到的位置。以及中间的路径。看清楚了,就可以慢慢开始行走了。

所以我总说这是一段探索自己的路。

而目前。真的能有勇气前来探索的人,其实并不多。

但以后会越来越多的。

以前我以为大家相比于承受真实更愿意接受幻想,或者自己以为的不一定是以为的世界里寻觅失望着。

但现在我发现当我戳破着一些人的幻想时,他们其实早已准备好去面对了。

也许当下他们还没有发现,发现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换了一种生活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