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式遊戲電影:別改編了,我們自己來

前段時間,就算你對任何遊戲都毫無興趣,那你也肯定也聽說過“冷酷無情康納醬”、“安卓領袖小馬哥”和“家政仿生人卡拉”的說法,其實這三個暱稱都來自於同一款PS4獨佔的單機遊戲——《底特律:成為人類》。

互動式遊戲電影:別改編了,我們自己來

《底特律》或許是近幾年來為數不多的火到了圈外的主機遊戲。在遊戲中,玩家操控三個不同的仿生人康納、馬庫斯以及卡拉,做出無數個不同的選擇,這些選擇也將帶領你來到不同的遊戲結局。這款遊戲爆紅的原因,其實不僅僅只是“仿生人是否應該擁有人權”這種充滿爭議與看點的劇情,還有其“互動式電影遊戲”的概念。

電影和遊戲互動的這二十餘年裡,電影改編成遊戲、遊戲改編成電影的例子數不勝數。他們唯一的共同點,要麼票房撲街,要麼口碑撲街,而很少出現玩家與影迷都樂意買單的影視作品。

拋開那些現在看來顯得有些小眾的遊戲改編成的爛片,這幾年來,不少3A大作也公佈了他們的電影計劃。《古墓麗影》、《生化危機》都算得上是較為成功的系列電影,這兩部作品不論是遊戲還是電影都承載了不少人的童年回憶,安吉麗娜朱莉飾演的勞拉更是讓她在好萊塢一舉成名,以至於最新的電影續作 《古墓麗影:源起之戰》讓飾演新晉勞拉的艾麗西亞·維坎德顯得沒有那麼深入人心。

互動式遊戲電影:別改編了,我們自己來

在過去的幾年裡,有兩部稱得上是“信仰”的遊戲改編電影上映,它們分別是《魔獸》與《刺客信條》。兩年前,《魔獸》上映的那天簡直就是暴雪粉的一次集體狂歡,跳票了十年的“暴雪影業”終於給了玩家們一個直觀的艾澤拉斯;去年,《刺客信條》高調上映,電影中帶著刺客兜帽的法鯊一個信仰之躍讓多少人都大呼過癮……

互動式遊戲電影:別改編了,我們自己來

但是反觀劇情,兩部電影都為了照顧非玩家影迷的感受對於原作設定進行了一定的修改。相對於《魔獸世界》裡宏偉的世界觀,電影只呈現了一小部分衝突劇情,更多的是以彩蛋形式呈現;《刺客信條》更是重新創造了一個和遊戲本體毫不相關的角色,但還是保留的“信仰之躍”、“兄弟會和聖殿騎士”、“Animus”等概念。或許是這一屆玩家太嚴格,又或許真的是受限於遊戲本身過於龐大的世界觀在電影中無法逐一體現的原因,兩部電影在外網的評價皆沒有達到預期的成果。

所以,要想借助遊戲的熱度一炮走紅,或者趁著電影的熱播“暖暖”遊戲,要麼你是熱門IP,有著不計其數的玩家基礎作為票房貢獻;要麼本身就是一款優秀的大作,高成本的投資換來如潮的好評;再不濟,學學“十年磨一劍”的暴雪,一個CG就能讓多少人重回艾澤拉斯、投身時空樞紐抑或加入守望先鋒,當然,CG技術的好壞就另說了。總而言之,改編這回事,本來就應該是電影與遊戲互惠互利的決定。

互動式遊戲電影:別改編了,我們自己來

正是因為收穫一個口碑不錯的改編電影有點難度,這幾年,各大廠漸漸開始明白了一個道理:既然遊戲與電影都是呈現劇情和畫面,那為什麼不將兩者有機結合一下呢?既能過操作的癮,又能享受獨特的劇情。於是,“互動式電影遊戲”慢慢興起。

除了前文提到了《底特律:成為人類》,一年前一款名叫《夜班(Late Shift)》的遊戲在Steam悄然上架,但三千多條測評中清一色的好評。比《底特律》更直接,《夜班》直接通過真人飾演遊戲角色,玩家需要作出170多個選擇,來引導劇情的走向。

互動式遊戲電影:別改編了,我們自己來

雖然被吐槽“真人版橙光遊戲”,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互動式電影遊戲會慢慢成為一大類型遊戲,甚至吸引到更多的吃瓜玩家,遊戲與電影的同時兼顧,無疑是一次對於傳統的突破。

其實這幾年來,越來越多的大作都有意無意地弱化了操作性,加強了劇情的飽滿性——《暴雨》、《超凡雙生》、《直到黎明》、《量子破碎》……一些玩家覺得,弱化操作性或許會使得遊戲參與度不高,其實,當你打開遊戲,為人物的劇情走向而捶胸頓足時,就已經是深陷其中了。

VR和AR技術發展越來越快的今天,電影和遊戲之間的界限或許也會變得模糊。等到哪一天,我們的世界真的出現了《頭號玩家》裡的技術支持,到那時,“互動式電影遊戲”或許就變成了“浸入式電影遊戲”,能真真切切地在巴黎聖母院上信仰之躍,能在灕江塔穿著厚重的機甲直擊雲霄,也能舉著火把在部落和聯盟的對抗中找到最初的自我。

互動式遊戲電影:別改編了,我們自己來

本文由遊民星空製作發佈,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