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再酿悲剧?直接导致168家便利店关停

近日,多家媒体相继爆出北京邻家168家便利店停业的消息。曾经被认为

北京市场上最有代表性的本土便利店邻家便利店深陷倒闭危机,风暴中心邻家总部亦波澜起伏,员工讨薪、供应商讨欠款,成了关键词。

8月2日,北京邻家168家门店陆续关闭。

邻家便利店成立于2015年4月,它是由7-Eleven北京的高管王紫带着三十几位管理层集体离职、另起炉灶创立的。

因门店的日系风格,邻家曾被称作“最像7-Eleven的国内便利店”。

不过短短一年之后,王紫就带领部分员工又从邻家出走,加盟了另一新兴便利店品牌便利蜂。之后邻家的法人和股东经历了多次变动。

而这次邻家的倒闭,来的要比2年前创始团队的出走更加猝不及防。昨天晚上,微博上大量网友反映,前天还运营一切正常的邻家便利店,突然关门。

P2P再酿悲剧?直接导致168家便利店关停

就这样一个前景光明的“行业黑马”,居然也走向了破产的悲剧。

破产后的邻家,拖欠员工工资达1200万元,算供应商在内,总负债不低于2000万。

让它倒下的,既不是主业务上的困境,也不是供应链不给力,而是自身造血能力的不足。

一直以来,邻家都入不敷出,但它还是拼命加杠杆开设新门店,短短三年,在北京就有168家门店。

而给它不断输血的幕后金主就是善林金融自善林金融爆雷被封,入不敷出的邻家终于支撑不住,靠店铺自身销售收入仍然不能进行正常周转,且目前公司账户已被部分供应商诉讼至法院进行了财产保全,账户资金已被冻结,公司账户内已无可支配资金。最后资金链断裂破产。

邻家便利店一直被善林金融在内部视为“兄弟企业”,也不止一次地为善林金融的拉新提供加分,据说善林金融的员工在拓展用户时,往往都会以“

老板不只做金融,还投资邻家便利店等实体经济”来为平台背书。

邻家便利的突然倒下也许预示着,来势汹汹的P2P爆雷潮,远不止无良平台坑害投资者这么简单。

在资本纷纷唱好便利店行业时,北京本土便利店品牌邻家却按下了暂停键。由于无法与公司法人及股东取得联系,供应商与邻家便利的债务债权,只能通过法律途径进行诉讼保全。

个人认为,P2P公司与有着较长回报周期的便利店实在不太搭。资深人士王磊也曾透露:“投资人曾要求过他们一年开20000家便利店,因为投资人确实不了解这个行业。通过两年时间的模式,投资人才逐渐理解便利店这门生意了。

P2P再酿悲剧?直接导致168家便利店关停

便利店看似一个资金的“避风港”,实际上是群雄逐鹿的战场,没有实力,还真别去掺合。

2017年便利店行业景气指数高达80,大幅高于景气荣枯线 21.68,因此,成为很多资本投资的“避风港”。

P2P再酿悲剧?直接导致168家便利店关停

便利店因其稳定的现金流、快速便捷的消费模式、稳定的客源,使得便利店模式获得很多资本的投入,包括京东及顺丰,成为一个投资的风口。

邻家的闭店无疑为当前火热的便利店业态泼下一瓢冷水。很多零售企业太脆弱了,昨天它还在攻城略地,今天就要倒闭了。看来零售企业家还是应该求真务实

便利店行业本身具有烧钱、竞争激烈的问题,并不是通过某一个的人力就可以改变的!

小小便利店,其实成本不低,因为便利店基本都是开在流量高的地方,需要支付高额的铺租费用,的员工成本、水电气费、商品损耗、广告宣传、设备折旧等等。在刚开店时,因客流量段时间不能起来,没办法立马盈利。虽然有现金流,可是现金需要再投入进去采购商品。

而且很多便利店都是采取低价抢市场的战术,刚开店,其收入根本不够进货,全都需要依赖持续的投资。全靠烧钱,靠补血,一旦输血不即使,没钱进货,那么可能就要面临倒闭的风险。

所以,便利店是一种长期投资的行为,想赚快钱的企业不建议入行!便利店本身就与大卖场不一样,并不能简单依靠售卖商品带来巨大的提升。便利店在零售里最难的行业。便利店不是风口,是门口。可怕的事在于,你一打开门,前面是绿草地还是悬崖不知道。

便利店绝对不会像共享单车和打车软件一样,是一个仅凭资本推动就能瞬间可以燎原的领域,这一点,想借资本在这个领域里有一番作为的那些企业们,最终可能也要失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