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磊:我和南佐說不完的情愫

4年前,當慶城縣馬嶺鎮人徐磊第一次看到南佐遺址時,他被這遠古時代流傳下來的文化遺址震驚了。撫摸著文化遺蹟還沒有完全消失的土牆,他甚至熱淚盈眶,覺得“探秘”和保護南佐遺址將是他人生中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徐磊:我和南佐說不完的情愫

南佐遺址位於距離西峰城區6公里外的後官寨鎮南佐村,屬新石器時代遺存,因其與天水市秦安縣大地灣遺址相近,對研究中國仰韶文化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先後被省政府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受美術老師啟發,痴迷收藏

徐磊:我和南佐說不完的情愫

  徐磊對於古文化的喜愛,要歸功於他的小學美術老師王光普。聽徐磊講起,王光普是一位對古文化和文物非常感興趣的人。小時候,他和小夥伴經常去王光普家玩,就會接觸到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他們也會常常將撿拾到的稀奇東西拿給王光普看,也因此會得到他的嘉獎。“小孩子嘛,就愛聽幾句好話,於是就越來越有興頭。”徐磊說。小時候的撿拾經歷,為以後自己收藏文物和“探秘”南佐遺址打下了基礎。

徐磊:我和南佐說不完的情愫

  “記得10歲那一年,有一次,家對面的山塌了,我和鄰居幾個孩子就去溜土窪玩,無意間從塌下來的土堆裡發現了一些陶器的碎片,就撿了一書包,拿回去交給了王老師,後來,他請慶陽博物館的人來鑑定,屬於寺窪文化物品,雖然當時不知道這是哪個年代的文化,但是從他們誇獎的語氣中可以聽出來非常有價值,覺得特別有成就感。”徐磊告訴記者,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與“古董”正面接觸,也為之後他收藏文物打開了一道興趣之門。

  1980年前後,慶城縣馬嶺鎮是長慶油田的生產區之一,正是這樣的機緣巧合,讓徐磊和收藏文物的緣分更近了一步。他向記者回憶:“有一次,油田一個作業區的職工搬家後,我和鄰居幾個小孩就去撿東西,有幸得到了一套叫《中國通史》的書,拿回去細細品讀,覺得裡面內容十分有趣,就利用課餘時間,查著字典,把這本書讀完了,這是我接觸到的第一套文物方面的書籍。”不曾想,書中的內容,為徐磊後來收集文物提供了有力依據。

徐磊:我和南佐說不完的情愫

  “緣分這東西,斬不斷,一旦有了,就是一輩子。”徐磊這樣描述自己和文物收藏之間的關係。25歲時,徐磊開始出社會謀生,剛開始時在陝西省志丹縣一些油田作業區上幹工程,因為開發油井的地方大多在偏遠一點的山區,閒暇時間,無處可去,為了打發時間,他就四處轉悠,和附近村裡一些老人聊天,聽老人們講以前的故事。老人們告訴他的一些事,也為他後來大規模收藏文物提供了一些經驗。

偶然發現南佐,喜出望外

  2010年,出於對高速路標牌上南佐遺址名稱的好奇,已經有一定文物收藏經驗的徐磊決定前往南佐遺址所在地——西峰區後官寨鎮南佐村一探究竟。“正好我有一個同學是南佐村人,對地形很熟悉,我就和他一起轉了一圈,結果啥也沒看懂,啥也沒見著,四處打聽,村民也沒說清楚。”徐磊告訴記者。後來杜小平成了他的搭檔,他們共同探索和保護南佐遺址。

  第一次探索的失敗,並沒有讓這個對於收藏文物近乎痴迷的男人氣餒。4年後,徐磊再次找到杜小平,踏上南佐這片土地,再次尋找遺蹟。這一次,沒有讓他失望,找到了一些留存下來的遺蹟。

  “當時我異常興奮,眼淚都快要出來了。”在尋找南佐遺址快要絕望的時候,徐磊和杜小平在靠近溝邊一座廢棄的老莊子牆壁上發現了還沒有被完全破壞掉的文化層,徐磊近乎奔跑著,撥開高過胸部的荒草,查看了一週牆壁,當即決定租下這座老莊子,作為“大本營”。

  如今,4年時間過去了,原來荒廢的院子已經被修葺完善,弄成了南佐遺址陳列館。每年有幾十批省內外專家學者來到這裡,調研參觀。徐磊對於南佐遺址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故事也慢慢熟悉了,對一些年份更加久遠的文物有了更加深入地瞭解。在和前來參觀調研的專家學者交流下,他對於文物的知識也在一步步增長,被西峰區聘為文物保護專保員。

一心“探秘”遺蹟,滿懷希望

徐磊:我和南佐說不完的情愫

  紮下根後,徐磊迫不及待,和杜小平一起開始了對南佐遺址的探索,每天奔波於一些年齡大一點的農民家,打探收集文物,聽老人講南佐的古老故事。

  兩年前,一方面為了便於看管文物,另一方面為了方便研究,徐磊把原來老莊子的一孔土窯洞修葺後住了下來,一心“探秘”南佐遺址,解開它的神秘面紗。

徐磊:我和南佐說不完的情愫

  現在,徐磊收藏的文物大大小小已經有3000件左右,保存完整的有300多件,文物時間最久遠的能追溯到6000多年前。在鎮政府的幫助下,徐磊在老莊子院子的一片空地上建了上下兩層的陳列館,把它們收納其中。他還在繼續搜尋文物和探索南佐遺址文化,“南佐遺址所蘊含的仰韶文化博大精深,我還需不斷探索研究,才能距離古老的歷史文化更近一些。”徐磊說。


  “將來,南佐遺址該如何發展?”面對記者的提問,徐磊不假思索,幾乎脫口而出:“我有信心把南佐遺址打成一個5A級景區,讓更多的人瞭解南佐遺址,瞭解慶陽傳統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