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营销,更多的是偏好和价值观营销|趣经济

基于平台营销模式激烈竞争的现实,如何在新的垂直或细分领域内,寻找新的增长红利和营销模式,形成了普遍对于“社群营销”的思考与讨论。作者亲身经历了营销模式发展的各个阶段,对于“社群营销”的实践和思考,希望能给从业者一些新的观点与感触。

社群营销,更多的是偏好和价值观营销|趣经济

一、社群营销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

国内消费者群体的构成结构,不间断的在发生着变化和发展。从一致性、从众性强烈的整体消费特征,逐步转变为个体、个性和差异化的需求特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满大街的“劳动灰”伴随着制造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历史,而由此拉开的消费观念意识的转变,将长期影响着经济结构的变化。

受益于微商的爆发式增长,大量以“微信群组”为主体的营销模式甚嚣尘上。必须承认,微信和群组的出现,确实为营销推广和商务沟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太多的群组、消息免打扰、群运营无力、群组成员缺乏共性特征等,让太多的群组处于“少数活跃而绝大多数沉默”的尴尬境地。

社群营销,更多的是偏好和价值观营销|趣经济

三、形成真正社群的核心是“一致性偏好”和“价值观共鸣”。

社群营销脱胎升级于传统的“粉丝经济”。利用大量粉丝的汇聚效应,产生正向的经营业绩流转,是前期粉丝经济成功的秘诀。而社群营销,就是在“粗放式粉丝经济”的基础上,对“粉丝”构成进行垂直的梳理与细分。从两个方向而言,要么以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核心为基础,汇聚“偏好性”较强的社群人员构成,从而实现有效的营销推广。要么利用现有“标签特性明显”的社群,进行反向的影响和渗透。

四、社群营销依托于“消费偏好细分”和“价值取向细分”

阶层,是一个沉重的字眼和话题。作为经济社会,以收入、购买力和消费偏好为前提的“消费阶层划分”,起码从理论层面是有必要的。而从价值观层面,诸如环保、健康、低碳等不同人生价值取向,又会将消费者进行更高维度的细分。如果以收入等硬指标和价值观等软指标分别作为X轴和Y轴,会得出清晰且辨识度较高的社群构成参数。

社群营销,更多的是偏好和价值观营销|趣经济

目前阶段,除部分顶尖阶层外,整体社会消费差异还不是很明显。尽管越来越多的人群开始强调个性和差异,但受到个人收入、发展阶段、消费文化等因素制约,还有较大的发展和变化空间。理想的状态,诸如“城里有单元、郊区有别墅”的富人标准类似,每一个‘社群’必须有独特的“标签化”消费特征,这样无论对于社群的“存在感”或者社群营销服务提供者,都将带来巨大的效应和便利。

意见领袖、个性团体、消费主张、共同偏好等因素推动的“社群化”正在悄然发生,无数大企业改变“大规模同质化”的流水线生产,转而提供“私人定制”式的个性服务,也从侧面印证着这种变化的现实存在。摒弃无效的“群组营销”,从“偏好”和“价值观认同”角度去尝试,社群营销的未来充满了机遇和希望。

喜欢文章内容,请点击右上角“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